三十里铺,岷县人民心目中的“圣地”。
尽管在中国地图上很难找到她的准确位置,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78年前,三十里铺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加油站”,她铭记了岷县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重大贡献。
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四万多人走出川北草地抵达岷县。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纠正了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奠定了基础;在这里建立了以何长工为主席的甘肃省苏维埃政府和甘肃省委,以此为依托,在县、乡、村建立了34个红色政权,革命火种在这里生根发芽;在这里有3000多名岷州儿女参加了红军并组成了张明远为团长的独立团(后在西征途中大多光荣牺牲);在这里岷州儿女热爱红军、支援红军,为红军捐粮400多万斤及大批军需物资,红军集中休整达57天,体力得到极大恢复,为继续北上打下了基础……。
2014年7月3日上午,我们在二郎山上祭奠完红军先烈后,来到距离岷县县城15公里外的十里镇三十里铺村,参观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考察岷州会议旧址和甘肃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在讲解员刘彩玉的带领下,考察队员们依次参观了纪念馆新馆7个展区的丰富历史图片、文物和多媒体影音再现史实,认真聆听中国工农红军在岷县的一系列重要活动和岷县军民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
纪念馆新馆是2013年才建成对外开放的,总建筑面积1378.8平方米,为二层框架结构仿明清式歇山顶仿古建筑,分7个单元,内设历史图片、文物,辅以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向人们讲述了一段难忘的烽火岁月。 1936年8月24日,原驻岷县城南5里多地中堡村的红军总部,绕秦许、越山经大沟寨进驻三十里铺。同时在红军总司令部驻地建立了中共甘肃省委和甘肃省苏维埃政府,这是党中央在甘肃省建立的第一个省委和省级政权。这些活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同总部到三十里铺的高级将领有朱德、张国焘、陈昌浩、何长工、傅钟等。朱德、张国焘、陈昌浩住葛生德家。
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长征途中在岷县休整期间,于1936年9月16日至18日,召开著名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而建。
为了解决“北上”还是“西进”的问题,1936年9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岷县三十里铺召开了著名的“中共西北局岷州三十里铺会议”,史称“岷州会议”,与会者有朱德、张国焘、陈昌浩、李卓然、董振堂、孙玉清、何长工、傅钟等。会上,张国焘等少数人认为在静会地区与胡宗南部作战是不利的,坚持其“西进计划”,主张红四方面军由临潭西进青海,经循化、乐都翻越祁连山,向河西走廊和新疆前进。朱德等大多数同志认为,集中一、四方面军主力,在静会地区击败胡宗南部是完全可能的,时机紧迫,红四方面军应立即北上。这一正确主张,得到了大多数人特别是陈昌浩的支持。根据党中央《静会战役计划》,会议制定了《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计划》,作出了“准备北上,迎击胡敌”的决定。
刘彩玉告诉我们,此次会议解决了“北上”还是“西进”的问题,为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西北、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岷州会议”的重要作用在于, 这次会议否定了张国焘错误的“西进计划”,维护了党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对军事斗争的正确指挥,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这个会议是值得纪念的会议,也是理应载入我党光荣史册的会议,它在长征光辉的历史篇章中占有重要的一页!
岷州会议旧址是纪念馆老馆,坐北朝南,馆名由红军老将士、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题写。岷州会议纪念馆老馆距离新馆不足150米,馆内陈列着红军作战地图、机枪、手雷、公文包、子弹袋等珍贵革命文物,并挂有朱德、张国焘、任弼时、陈昌浩的画像,用展板详细展现了红军在岷州的一系列活动。
这里原为三十里铺村村民葛生德家的“四合院”,有北主房五间,东厢房三间木楼,西厢房三间瓦房,南面为大门和三间瓦房。当时,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张国焘分别在北房正厅左右两间房中住宿、办公,左耳房何长工办公、住宿,右耳房总参谋长刘伯承办公、住宿,陈昌浩在东厢房小楼底住宿、办公,楼上由机关有关人员住宿。
随着年代的推移,除朱德、张国焘、何长工、刘伯承住过的北房完整地保存下来外,西厢房与南面大门房屋在五十年代倒塌,东厢房小楼在六十年代改为一檐水瓦房。1997年,岷县县委、县政府在“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旧址重新维修了北房、东瓦房及围墙,仿建了大门,建成了“红军长征三十里铺纪念馆”(老馆)。
刘彩玉从事纪念馆解说工作时间虽不长,但知识面较广,也很敬业,因而受到考察队员们的交口称赞。她给大家讲述了1935年9月发生在岷县麻子川乡漩涡村的“军民鱼水情,回汉一家亲” 的感人故事———
岷县旋窝村红军长征毛泽东路居地旧址是一个带有厢房的老式堂屋,檐下四根明柱粗壮有力,四扇木门,左右各有一个大窗户,屋子看起来十分结实,但因年代久远而显得陈旧。正是这个普普通通的屋子,当年长征途中却留驻过伟人毛泽东的身影。
1935年9月17日凌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1军团2师4团一举攻克天险腊子口,随军行动的毛泽东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他和林彪、聂荣臻立即向彭德怀、彭雪枫、李富春发报,告知对方“腊子口已得手,我们即向大草滩进”。英勇的红4团突破腊子口后,穷追残敌,翻越主峰3946米的岷山大拉梁,在大草滩缴获10万斤粮食、2000斤食盐,为主力部队扫清了道路。是日,毛泽东随1军团翻越大拉梁,于当日傍晚抵麻子川乡的旋窝村,毛泽东就住在韩启明家。
为了贯彻党和红军的民族政策和严明纪律,军委及时制定了《回民地区守则》,规定:进入回民区,先派代表与阿訇接洽,说明红军北上抗日的意义,征得同意后,方能进村宿营;保护回民的信教自由,不得擅入清真寺,不得损坏回民经典;不准借用回民器皿用具,在回民区不准吃猪肉、猪油;宣传红军民族平等的主张,反对汉官压迫回民。
刘彩玉说,红军到旋窝时纪律严明,从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从不吃大肉,事事尊重回民,有的战士拔了村民的萝卜,就把钱放在萝卜坑里,他们还将留在村里的老人们请去吃饭,将老人请到炕上,战士们却坐在地上。当时,阿訇丁振邦老教长还将毛主席等红军的领导人请到自己家中招待,并将心爱的怀表赠予毛主席,而毛主席也将名贵药材藏红花和一张盖有红军印章和毛主席亲笔签名的纪念物回赠老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