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军史研究 |
军民团结度艰危——太行抗日根据地克服困难的若干举措 |
2010-10-26 15:25:43 |
|
作者: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
浏览次数: |
|
|
|
|
太行山区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太行山纵贯南北,雄视四方,历史上就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华北敌后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抗击日寇的神经中枢和战略支点。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首先在华北开始了疯狂的劫掠。北平、天津失陷后,日军以20万兵力沿平汉、津浦、正太、平绥各铁路线大举进犯,国民党军队弃城失地,华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 1937年9、10月,八路军129师继115师、120师之后出师抗日,挺进太行山区,在牺盟会、决死队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创建了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太行抗日根据地。从此,太行根据地作为全国范围内创建较早,规模较大的抗日根据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 八路军129师进入太行山区后,分兵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并先后进行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以后又取得了“反第一次九路围攻”、“反第二次九路围攻”、“百团大战”等重大胜利。经过3年多的发展,太行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北敌后一个重要的抗日堡垒。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和“百团大战”的威慑,引起了日本侵略军的恐惧。此后,调整了作战部署的日寇把矛头进一步指向了八路军领导下的山西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了摧垮太行根据地,日军调集重兵,加紧了对根据地的“包围”、“分割”与“封锁”,实行残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日军的军事、经济封锁,加上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和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1941年至1943年,太行根据地的抗日斗争进入极端困难时期。根据地面积缩小1/5,根据地财政经济濒于枯竭,军需民用都成了大问题。面对困难怎么办?是被敌人吓倒?困死饿死?还是投降妥协?太行军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建立“三三制”政权 为了克服困难,在做好反“扫荡”的同时,根据地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建立了“三三制”政权。“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政权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抗日民主政权的组成人员,要求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1/3,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1/3。1941年3月,受中共中央委托,邓小平同志提出按照“三三制”的原则成立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同年7、8月间由各级政权民主选举的133名参议员参加的边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在辽县(今左权县)召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宣告成立。此后,根据地普遍建立起“三三制”民主政权,民主政治的建设普遍展开,民主执政的氛围更加浓厚,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太行根据地抗日斗争的开展。
|
|
|
|
|
|
|
|
|
|
|
|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