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服厂每年生产的夏装、冬装,除保障军区直属队和第l 、2 、3 、4 军分区部队所需外,还支援过往的兄弟部队和晋绥军区。1943 年秋,晋察冀军区奉命抽调了5000 多人的部队,开赴陕甘宁边区执行保卫党中央的任务,上级要求我们必须在1 个星期内为他们做好棉衣。接受任务后,被服厂的全体同志加班加点赶做,7 天7 夜没睡过一个图圈觉,有的踏着踏着机器就睡着了。终于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这项突击任务受到晋察冀军区的表扬。
在反“扫荡”战斗中制做棉衣。在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三天两头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尤其在1942 年,冀中“五一大“扫荡”以后,日本在华北实行“治安强化运动”,更加频繁地“扫荡”根据地。被服厂在敌人“扫荡”期间不得不停下生产,把机器坚壁起来,人员则化整为零分散打游击。部队所需的棉衣只好交给当地群众分散制做。全区部队1943 年的棉衣,就是这样由群众完成的。那次做棉衣的数量很大,分给阜平县第9 区40 多个村庄的群众制做。当时敌人正在“扫荡”,经常进村抓人各村妇女只好搬到野外缝制,有时饭也吃不上,忍饥挨饿,日夜赶制。当敌人搜山时.她们将做了一半的棉衣片往胳肢窝里一挟,就钻进山窟窿里隐蔽起来,等敌人走了,她们又从山窟窿里钻出来,继续缝制。她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圆满地完成了为八路军赶制棉衣的任务。
在反“扫荡”中,我们被服厂的机器、衣料,也是靠当地群众的帮助坚壁保存的。1943 年我们在平山县深山沟里的下盘松村,也就是子弟兵的毋亲一戎冠秀的家乡设立了一个油厂,存油三四万斤,坚壁了军呢布料和机器。全村群众把坚壁工厂的机器和原料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每当敌人“扫荡”时,在村支部书记赵忠和戎冠秀的带领下,全村男女老少一齐动手,拆的拆,装的装,背的背,扛的扛,把所有的机器都埋在沙滩里,把布匹和衣料以及油料,分别抬进山洞里。当时敌人很注意这个山沟小村,不论是从陈庄西进,还是从蛟潭庄东来,也不论是从平山县城北上,敌人都要到下盘松村搜查一番。尽管如此频繁地“扫荡”和搜索,但在村党支部和群众的保护下,军区在这里存放的机器和物资,从未受到损失。
有不少人民群众为坚壁保存我们的机器和被装而不惜牺牲生命。有一次,在平西上西岭村一个姓赵的基本群众家里坚壁了700 多套棉衣,在敌人“扫荡”时,汉奸向敌人告密。敌人把赵老汉抓住后严刑拷打,但赵老汉始终没有说出.后来,敌人在他家里搜出棉衣,用残酷的手段把赵老汉折腾得半死、最后将棉衣点着,将老汉投入火中活活烧死,惨不忍睹。边区人民就是
这样用生命保护部队的棉衣。
分散制做军鞋晋察冀军区办的鞋厂,每年只能制做几千双,远远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大批的军鞋都是靠群众制做。经与地方政府商定,工厂将做好的鞋底毛坯以及纳鞋底所需要的麻批,经各地的交通站,转运给负有纳鞋底任务的县、区人民政府,由其将任务合理分配到各村,村再摊派到有生产能力的妇女群众,由她们作为一种应负担的战争勤务,在规定时间内,义务完成纳鞋底的任务。纳好后,再由村、区、县按级集中起来,交给交通站辗转运回鞋厂,然后配上鞋帮,制出成品鞋,分发给部队。
坚强的群众运输线边区被服厂所需的大批布匹、棉花、染料,都是从冀中根据地送来的,生产出来的服装,又需要送往各部队驻地。山区道路不平,交通不便,全靠人背、牲口驮,实在不容易为了把采购来的物资运回后方,地方政府在沿途设置若干转运站,转运站之间的路程一般都是半日的行程,以便使参加运输工作的群众能在当日返回住村。将成品运送各部队,同样是在沿途设置若干运输站。这样,就形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庞大的运输网。边区人民为了完成运输任务,千辛万苦,流血流汗,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在1942 年春的反“扫荡”中,有一次,日军突然袭击灵寿县牛庄.牛庄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掩护军用物资外运,不幸被敌抓住,先是捆在树上打,最后被投入柴火中活活烧死类似这样的事,在边区时有发生
三、依靠群众,渡过难关
1942 年,日军为了维持其大规模的太平洋战争,对我根据地进行了更加疯狂的“扫荡”,接连发动了第4 、第5 次“治安强化运动”。敌人所到之处,房屋被烧,庄稼被毁,东西被抢,人员被杀,制造无人区。再加上边区发生的罕见大旱,天灾敌祸,给边区军民带来深重灾难,许多地方群众依赖树叶、树皮、野菜充饥。部队吃穿也十分困难,人员体质下降,疫病流行。这时,党中央对敌后艰苦伉战发出了一系列指示,号召军民咬紧牙关,厉行节约,开展生产晋察冀军区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全区开展了增产节约和大生产运动。
厉行节约。一是勒紧裤带节约粮食。为了战胜天灾敌祸,摆脱饥饿,机关、部队普遍制定了节约粮食的计划,号召所有脱产人员,每人每天从定量l 斤2 两中节约l 至2 两粮食(旧制工市斤为16 两,下同)当时的粮食供应标准,原规定每人每天1斤半,后降到1 斤2 两。在形势好转的时候能按标准供应吃到定量,就很不错了,但到1942 年,由于环境残酷,冀中的粮食运不到冀西,山区群众又无粮可交,l 斤2 两的标准根本无法保证。有一段时间部队吃黑豆、吃野菜,而且连食盐都没有。指战员们由于营养不良,体质下降,夜盲症突增,以至早操都坚持不了。由于黑豆不好下咽,不好消化,部队后勤工作人员就想方设法把黑豆做成豆腐,生豆芽,煮豆粥,再配上野菜吃,并设法到敌占区采购食盐,同时发动群众制小盐。通过各种努力,冀中区部队的粮食供应得到基本保障,营养条件得到基本改善,北岳区部队直到1943 年底,粮食供应才得到改善。
二是精打细算节约服装。1943 年2 月24 日,晋察冀军区发布《关于棉衣、夏衣收缴与保管》的训令,规定每年只发1套单衣,不做新棉衣,把旧棉衣交上来,由供给部进行拆洗和缝补,然后再发给部队继续穿。军区发布这样内容的训令,在抗战中是仅有的一次。可见当时财政物资的困难。各个部队接到这个训令后,都积极贯彻执行,为渡难关贡献自己的力量。但作为军区做供应工作的领导来说,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记得那年边区政府发给部队2 万双鞋底布,当收到边区政府发来这个通知后,我就考虑,是否可以把这批布换做棉衣面料,把换下来的旧棉衣面,做成鞋底,这样,既解决了部队的鞋底布,又解决了棉衣布料,我请军区军实科长杨直亭、军区被服厂厂长张峰云和技师赵连光算了一下账,仅此一项就可节省很大一笔经费。我把算账的结果给聂司令员写了一封信,他看了很高兴,打电话把我找去。我见到聂司令员以后,把详细算账过程又向他作了汇报,他高兴地说:“你们这个想法很好,为节约布匹出了个好主意,给部队和人民办了一件好事。”他批准了我们的计划。
三是充分利用废旧物资。为了节约开支,学习和办公使用的墨水,是用颜料自己配制的;没有笔就用子弹壳自制成钢笔;1 张纸、1 个信封都要正反两面用,或用旧报纸,自己糊信封用;医院的纱布也是用了洗,洗了消毒反复用;部队穿的旧鞋也要收集起来,送到造纸厂造纸;只要能用的物资,我们都充分利用起来,没有炕席,就发动各机关、部队打草自己编。没有毛巾,就用粗白布。总之,为了节约每一个铜板,共渡难关,大家想了很多办法。
开展大生产运动。为了渡过灾荒难关,创造生存条件,边区军民一面战斗,一面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为伉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
一是大搞农业生产。军区党委号召机关和部队全体指战员人人参加生产要求完成3 至5 个月的粮食、蔬菜的自给任务。在最紧张的农忙季节,机关、部队、学校,上至聂司令员,下至炊事员、警卫员都去突击生产军区政治部锄奸部的余光文部长每次开荒都是打先锋、拚命干,手磨出泡,仍然坚持生产,受到广大指战员的赞扬。经过l年的辛勤劳动,收获粮食220 余万公斤,改善了部队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
二是开展牧副业生产。为了渡过难关,军区首长确定,在军区供给部和各军分区增编军用经济科,开办榨油厂、皮革厂、造纸厂、肥皂厂和饲养场。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因地制宜,利用山仄的杏仁、核桃、胡麻籽等原料榨油,解决机关、部队的吃油间题;利用树皮、废纸和农村旧麻绳,生产边区紧缺的纸张;利用山多草多的优越条件开办饲养场。军区机关还养了几群羊.聂司令员和警卫员除参加军区集体生产以外,也养了一群羊,产的奶供机关病员和身体虚弱的同志饮用,并且经常用羊奶、羊肉招待各分区来开会的领导同志。在聂司令员的倡议下,冀西山区的各军分区,根据各自的条件,办了许多饲养场,养了许多羊,解决了机关部队过年过节的吃肉问题,补充了部队干部战士的营养不足。记得那年由于营养不足,不少人患了夜盲症,天一黑,眼睛就看不见了。军区首先指示我们要设法解决部队的营养问题,我们就把饲养场养的羊宰了,把种的胡萝卜挖出来,每人每天2 两羊肉,半斤胡萝卜,有夜盲症的病人,连吃1 个星期胡萝卜炖羊肉就恢复了视力。同时,羊皮又是部队做皮衣的好材料。凉干以后,交给皮革厂,加工制作皮大衣、皮背心、皮帽子那年冬天使不少千部战士穿上了既轻便、又保暖的皮大衣、皮背心,很受指战员欢迎。通过大搞农、牧、副业生产,战胜了经济困难,改善了部队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