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毛泽东同志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凤;没有艰苦讼斗的工作作凤,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这一论述,精辟而又透彻地阐明了二者的关系。
抗大自创办之日起就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教导,继承和发扬我军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广大教职学员把培养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作为学习的重要一课,作为检验每一个同志理论联系实际、改造世界观成果的重要标准。抗大第l 期l 科的学员都是红军团以上的干部。他们从瓦窑堡转移到保安县城时没有校舍,就自已动手清除牛屎马粪、垃级杂草,垒培填坑,把老百姓作为牛栏马厩的破石窑打扫清理干净,用石头垒起挡风墙,编条草帘作门窗,改造成简陋的校舍和课堂,为以后各期学员树立了艰苦创业的榜样。1937 年10 月,抗大第3 期学员和教职员共100 。多人,经过半个月的突击劳动,在延安凤凰山麓挖成了175 个新式窑洞,还修筑了l 条3000 多米长的盘山“抗大公路,,为抗大的大发展堆备好校舍。毛泽东同志对抗大挖窑洞作校舍的创举非常赞赏,在抗大师生开始挖窑洞的时候,就写信鼓励大家:“听说你们建筑校舍的劳动热忱很高,开始表现了成绩,这是很好的。这将给我们一个证明‘在共产党与红军面前,一切普通所谓困难是不存在的,最严重的困难也能克服,红军在世界上是无敌的。”
由于日军的频繁“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造成我抗日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但抗大师生都以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励自己,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他们当中有不少知识青年是自愿放弃城市的舒适环境,脱离优裕的家庭生活,到烽火遍地、山穷地膺的根据地来的:他们脱掉皮鞋穿草鞋,换下西装着戎装,和大家一样吃小米、高粱、黑豆;在反“扫荡”最困难时,甚至还靠野菜、野果、榆树皮果腹充饥,仍然心甘情愿。总校和第6 、7 等分校在敌后办学时,为了解决粮食困难,都曾开展过背粮运动,从驻地翻山越岭走几十公里甚至200 公里的崎岖山道,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到游击区去背粮。出发时,每人身上要背上背包、武器,还要带三四天的口粮在途中吃。到了目的地,大家用裤子当粮袋,把两条裤脚扎上,装满粮食,再把裤腰捆紧,放在双肩背回来。年轻力壮的同志一次可背三四十公斤,体弱的同志只能背二三十公斤。有时在背粮途中与敌人遭遇,还要迸行战斗,有的同志为掩护背粮队伍而英勇献身,有的同志带病坚持背粮而民眠于背粮途中。背粮如此艰难,但抗大教职学员不分男女老少,职务高低都踊跃参加,一路之上互相竞赛,互相帮助。有时遇上大雨、风雪,山路泥泞,一个个跌跌撞撞,有的连人带粮滚下山坡,.到家都成了泥猴,还是乐呵呵的,好象凯旋的战士。
从1 939 年到抗战胜利,抗大总校和一些有条件的分校,每年都要进行生产,把生产劳动列人教学计划之中,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玲39 年春天扩总校开展开荒突击运动,全校教职学员5000 多人齐动员,向荒山秃岭进军,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在这支开荒大军中特别让人钦佩的是女生队的同志。她们的体力虽然赶不上男生队,但都有一股倔强的脾气,样样不肯落后,每天傍晚收工时,她们的进度虽比男生队慢,可是第2 天,她们天不亮就提前上了山,把拉下的进度补上,有时还超过男生队。所以,大家都竖起大拇指称赞她们不愧是“巾姻英雄”。当时李富春同志在《新中华报》 上曾经撰文盛赞这种革命精神。他写道:“现在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在l 月以前,或者是从未拿锄的文弱书生,或者是刚刚离开了大都市富裕的家庭与舒适的学校而来延安的男女青年学生,或者历来是只知‘笔耕’的文艺人才,他们都下决心白觉的改变了他们的习惯、生活与意识,拿起锄头,爬上山头,不怕风尘仆仆,不怕皮破血流,不畏疾病侵袭,兴趣豪迈、歌声扬扬的努力开荒,用锄头,用血汗,开辟了自己的新的人生!使劳动与学习,与工作,与战斗,从自己的实践中联系起来,使每人自己体会了、实践了‘劳动神圣’的光荣宝”这段生动的描写,确实是当年开荒突击运动的真实写照。1944 年春,抗大总校响应党中央关于“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垦7 选31 亩生荒地,同时,利用驻地周围房前屋后的边角地块,种瓜种菜,饲养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仅养猪就达1 打4 头,平均约5 人1 头猪,基本上做到菜、肉自给。此外,学校还开办酒精厂、畜牧场、豆腐坊、铁木工厂、缝衣厂、印刷厂,组织开挖小煤井,并进行纺纱织布,捻毛线,打毛衣,织手套、毛袜,造粉笔、肥皂,编筐子,打草鞋等手工业生产。据统计,全校在10 个月劳动中共创造财富4 . 76 亿元(边币),真正做到“丰衣足食”。抗大师生一面学习,一面劳动,不仅克服了困难,赢得了胜利,而且在斗争中磨炼了革命意志,培养起艰苦朴素的好作风。
学习和掌握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武装斗争是抗日战争主要的斗争形式,无论从事军事、政治或群众工作,都离不开武装斗争,离不开抗日游击战争这个中心。战争要求每个干部必须具有一定的军事素养,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抗大是培养抗日军政于部的军事学校,因此,毛泽东同志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列入抗大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求抗大教育学员崔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1 936 年秋,毛泽东同志在抗大第1 期作了《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的演讲,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1938 年5 月,又发表了《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和《论持久战》 两篇重要的军事著作,指明了抗日游击战争发展的正确道路和必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光明前景。毛泽东同志这些著作来自群众的斗争实践,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深人浅出,很容易被群众所接受。所以,抗大始终把它作为军事教育的必修课程,组织学员认真学习、领会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抗大为了输送更多的千部到前线去,十分重视学员的军事训练,无论是军事队或政治队,都要学习基本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指挥。军事教育内容:技术训练方而主要是学习武器的构造、性能以及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工事构筑等5技术;特科队主要学习炮兵、通讯,防化学等专业技术。战术训练方面,有从单兵动作到班、排、连、营的战斗指挥以及地形学,防化学等知识,上干队还有团、师、军的指挥以及战役学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尽可能扩大学员的军事知识范围,提高军事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