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我们又一次踏上探寻中共浙江省一大会址的“红色之旅”。
从平阳县城到凤卧约六十分钟,车子停在冠尖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这里绿树环抱,十分幽静。树枝掩映着的一块巨石上写着几个红色大字:“中共浙江省一大纪念园”。我们沿着铺设整齐的石级路攀登,不远处就是一幢木结构两层楼房迎面而立。它历经沧桑,又不失庄严,这浓绿包围着的普通的浙南民居,就是著名的中共浙江省一大会址——冠尖(新楼)。
抗日战争爆发后,浙江革命斗争的形势复杂而紧迫,1938年7月21日至30日,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大会主会场设在冠尖郑家的二层楼房内(俗称新楼),辅会场设在马头岗翁家的平房内。出席大会的代表有26名,代表全省近2万名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浙江省委和出席中共七大的12名代表。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浙江党组织召开的唯一一次全省党代会,她吹响了抗日救亡的号角,树起了浙江党史上的丰碑。
冠尖会址内有省委书记刘英同志卧室办公室、大会会场、代表休息处、秘书处等等,于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先参观了刘英同志卧室兼办公室,顺着楼梯走进设在二楼的会议室,只见会场空间开阔,桌椅整洁,井然有序,场内主席台正中悬挂了中共党旗,这一切布置几乎和当年一模一样。我抚摸着简易的主席台,在木椅坐下,想象着当年的情形,仿佛看到那一张张青春、朝气、坚毅的面孔,感受着激荡岁月留下的经久不散的豪气。
不远处是中共浙江省一大陈列馆,这也是纪念园的一部分。周边环境优美,山清水秀。随着一张张图片介绍及实物呈现,走过那一段段激情燃烧的日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幅不大的路线图。其一是,当年参会代表秘密集结来到浙南山区,来自全省各地的代表有的化装成商人,有的化装成教师,冒着生命危险越过层层封锁线,在又陡又窄、曲折崎岖的山岭间辗转。另一幅图,是出席“七大”的代表从冠尖山出发到达延安宝塔山的线路,他们历时14个月,跨越8个省,渡过波涛汹涌的长江、黄河,翻越太行山、吕梁山,徒步行程一万余里,经历种种艰难险阻,终于胜利到达目的地。这些革命的先行者用脚丈量了一条不寻常的路。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艰险到平坦,它的背后隐藏了多少人的身影,淹没了多少人的面孔,执着前行,哪怕刀山火海,哪怕永无回头……
那一天,我们还实地感受了另外一条路。冠尖山与马头岗两峰对峙,从东边半山腰的冠尖,到西边山顶部的马头岗,中间隔着凤林溪,相距不远,但地势险要。我们在盘山公里上转来转去,马头岗会址似乎不愿意现身,把自己隐藏在大山里。在烈日下,我们巧遇了一个拍摄音乐电视的剧组。在那幢老屋前,一个女孩深情演绎着心中的赞歌。
在那血与火的年代里,浙江省委设在浙南山区,并把这一带作为浙闽抗日的总基地,浙江省一大在平阳凤卧召开。我想这种选择无疑考虑到群山环抱、易于进退、占有地理优势;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平阳党组织基础好,群众觉悟高,号称“浙江的延安”。“这个会议虽然不是在主要的城市开幕,然而是在开展整个浙江党的工作的发源地区开幕的”——刘英的讲话犹言在耳。
平阳,这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无数牺牲的烈士长眠于青山绿水之间,英灵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当年仅22岁的省一大代表、刘英同志的夫人丁魁梅故地重游,曾写下这样一首小诗:浙南无处不芬芳,/却忆当年,/血洒山岗,/拼将头颅贏解放。/欢欣今日好风光,/壮志昂扬,/群情欢畅,/英灵含笑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