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因为七十年前,很多勇敢无畏的先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维护祖国的尊严与主权的独立,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牢记历史,以史为鉴,毋忘国耻,在抗日战争中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去铭记,因为我的父亲也是一位抗战老兵。
父亲1928年12月生于山西长治市长子县,很小的时候目睹了日军对华北地区烧杀抢掠,10多岁的父亲参加了晋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参加了保卫家乡的战斗,曾和抗日游击队的队员们制造了让鬼子闻风丧胆的窑洞战、地雷战、围歼战、伏击战。和日本鬼子刺刀战时左肋负伤。1945年父亲正式转入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3营10连当战士。当时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入恢复和再发展时期,父亲所在的129师组织了近千支武装工作队和小部队深入沦陷区打击日伪军。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歼灭日伪军达42万余人,解放县成109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队伍由出师抗战时的9100人发展到近30万人,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基础。
2002年4月我随父亲回老家,下了飞机,老家的亲戚开车来接我们,一路上父亲忘记了旅途疲劳,回忆起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往事。当车子进入长子县时,父亲说他要去看望一起攻打北高庙而牺牲的战友。气车缓缓停在了长子县北关的北高庙山脚下。
北高庙海拔1080米,为长子全城最高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日本侵华期间,日军将顶部炎帝庙拆毁,建起碉堡工事,居高临下,控制长子城。 1945年秋日本投降后,阎锡山为抢夺胜利果实,侵入长治,占领了北高庙,引发了著名的上党战役。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沿台阶而上先到了烈士陵园,拜祭了烈士凌园的烈士们,父亲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他满含泪水,回忆起他们一起参加抗日和解放战争牺牲的战友,无法控制内心的波涛,因为每一次的回忆都是一次伤口的撕裂,记忆回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那一次次硝烟战火中。我也似乎听见了七十年前的枪炮声,听见了抗日先烈气壮山河的呐喊,听见八百里太行烈马追踪的嘶鸣,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
我围着纪念塔一层一层的观看铭记战争中牺牲的抗日和解放战争的英烈名字,这些八路军战士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无私奉献,用鲜血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他们牺牲时年仅17岁、18岁。塔上的牌匾中铭记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2328名烈士的英名,陵园中掩埋着部分先烈的忠魂。陵园门匾是薄一波同志为北高庙题写的“长子北高庙烈士陵园”。
我没有去观看牡丹园、春晓门楼,而是进入陈列馆观看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缴获日本鬼子的指挥刀、八路军自制的石雷和战争中的手术包以及从八路军身上取出的弹头。看着一件件战争中保留下来的实物和一段段文字解说,我无法控制内心的波涛,深深震撼着我,不,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历史在这里骤然高大,它连接着生与死、爱与恨、悲与愤,还有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尊严。
在下山的路上,父亲讲述了他打北高庙的经过,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国共内战,阎锡山部队于1945年8月22日抢占长子城,并派重兵扼守北高庙,1945年9月13日著称于世的“上党战役”在此拉开序幕。父亲所在的团,当时号称“夜老虎团”担任主攻任务,战斗打响后,部队被10米高的峭壁所阻,国民党军凭险顽抗并施放毒气,部队攻击受挫。曾4次攻击不成功,部队调整部署,拿出他们“夜摸”本领,于14日夜晚,以一个排,从敌人的背面摸上北高庙,工兵炸开北高庙墙,父亲和他的战友相继突入庙内,与国民党军展开白刃格斗,不善拼刺刀的国民党军大部被歼,少数逃回长子城内,占领北高庙,砍断了龟头,砸烂了长子的屏障。
上党战役使得阎锡山损失11个师,对于阎部是沉重打击;对于中共,这次战斗不仅解除了晋冀鲁豫解放区的直接威胁,而且有力地配合了重庆谈判,实现了中共边打边谈,以打促谈的预期目的。从此,中共的晋冀鲁豫地区日益巩固,成为后来中共夺取全国政权的重要基地,并为后来设立华北局和定都北京奠定了初步条件
上党战役是解放区军民在抗战胜利后,为保卫胜利果实进行的第一次大的自卫反击战。它的胜利,不仅给予进犯太行区的阎锡山军以迎头痛击,保卫了上党地区,而且有力地配合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和平谈判,促进了“双十协定”的签订。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对上党战役的胜利缎带予了充分和高度赞扬。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对上党战役作了高度评价,指出:“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一回,我们‘对’了,‘争’了,而且‘对’得很好,‘争’得很好。就是说,把他们的十三个师全部消灭”。“人家打来了,我们就打,打是为了争取和平。不给敢于进攻解放区的反动派很大的打击,和平是不会来。
上党战役后,父亲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太岳军区第四纵队10旅辖第28团。先后参加了闻夏战役、同蒲战役、临浮战役、三战三捷。在转入战略进攻后,部队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开创豫西解放区。1948年3月参加了洛阳战役、宛西战役、宛东战役和豫东阻击战,此后,又参加了举世文明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后父亲所在的10旅与13旅及豫西军区,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4兵团第13军37师109团;渡过长江解放南京、两广战役进军云南、云南剿匪征粮,父亲可谓转战南北,身经百战,历经了枪林弹雨,曾多次身受重伤,也多次立功受奖。在征粮剿匪工作中,父亲也曾多次险遭土匪暗算,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多次化险为夷。但每次父亲讲述他戎马生崖时从不谈他立功受奖的事,总是说他没有马革裹尸还已是幸运了,和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们相比,他很幸福,也很满足现在的生活;虽然战争时期留下的伤疼经常复发,但共产党没有忘记他们。
父亲从部队到地方,一直保持着党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他爱憎分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革命、交给了共产党,却从未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向党向人民伸手索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