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首长关怀 毕业参军
1942年至43年,我父亲从学校回来,都是和郑思远、赖政委、武光汤、石师长一块谈工作、谈学习,谈当时的时事政治,我父亲常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回来他去找首长商谈大事,正赶上老郑不在,其他几位首长也有事在外,那时我家还在本村张玉锁的南房居住,赖政委在他的西房,郑思远、石师长、武光汤仍在王占元的东房住。此时,正遇总部的理发师到上口村给首长理发,理发师却没事做,我父亲就让他给自己理发。理发员见我父亲是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没太在意,随便理了一下就完事。我父亲对着脸盆水一看不满意,就与他争论起来,非让理发师给理个光头。正在争论时,郑思远回来见状,忙让理发员给重新理好,并让他不要只看人的大小来决定,告他我父亲可是不简单的人。就是我和赖、石及总部所有见过他的同志、首长都非常喜欢他敬佩他。
1944年初,学校开始整风运动,由张磐石同志负责领导。三个队全部集中到涉县悬钟村,那时我父亲也受到冲击。我祖父去看他,问:“艾珠怎么样,用不用我和领导谈,让他们作证。”,我父亲坚决不让。说:“清者自清,党的领导对我是了解的,不会对我怎么样。”。1944年冬至1945春,我父亲在太行联中将近毕业时,我家已从张玉锁家搬出,住到我四爷爷家,郑思远已从王占元家搬到广雁沟的史成锁家住,他从学校返家,我祖父总是让我生父到广雁沟叫郑思远到我家谈论大事,他们有时也到野外散步,常常是我父亲、郑思远在两边,我的生父在中间由他们二人用手拉着。1945年2月太行联中举行毕业典礼,边区政府教育厅李一清厅长等领导到会讲话,肖鲁同志作了整风思想教育的回顾。典礼后,300余名学生分配到太行各分区军政机关工作,其中有50余人先调抗大军事学院轮训后,再分配到军队工作。我父亲就是其中一员,他分配到临漳六纵队十七旅五十团任作战参谋,驻地是临漳县郭邵村。
在解放祁县时,我的小目口村老舅赵秋来和民兵一同参战时,在战场上还见到过我父亲。当时有两个警卫员跟着,我父亲骑着马,前面还有一马夫。我老舅回来告我祖父说:“在前线看到咱艾珠了,好威风啊,他有两个警卫员跟着,还有马夫,真不简单。他看见我,下马和我打招呼,说了两句话,因战争紧张,他很快就离开了我,可所有看到他和我打招呼的战士,都对我毕恭毕敬哩啊,那真是备受尊崇呀!”。后来我父亲部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一0四团,他任作战参谋,后又升任三十五师作战参谋。
(八)前线指挥 光荣献身
1946年大约8月5日左右,毛泽东主席下达陇海战役的命令,第二野战军传达到十二军的指示:“要求参谋长及各师的作战参谋制定作战方案”。我的父亲当时也在制定作战方案的成员中,方案一出准时在8月10日晋冀鲁豫军区举行陇海战役。为配合中原和苏中解放区的作战,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在开封、徐州间开辟战场,调动敌人,求得在运动中残其一部。8月10日起以其主力和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一部分为东西两路,向驻守在陇海沿着砀山至徐州段和开封至民权段的国民党发起突然攻击。经过3昼夜战斗,先后攻克砀山、兰封和杨集、柳河集等车站10余处,控制与破坏铁路300余公里,随后乘胜南下,在豫东攻克杞县通许。15日争取了夏邑、永城、虞城联防总指挥蒋嘉宾率部5000余人,至21日,全歼柳河集以西地区国民党整编五十五师一八一旅连同保安团共16000余人,截断了东西交通线,迫使国民党将追堵中原解放军的3个整编师和已投入及准备投入华东战场的第五师、整编第十一师调到晋冀鲁豫战场,打乱了敌人南线作战计划。战役过程中太行、太岳、冀南等军区部队有力地策应了主力作战。
1946年8月10日,兰封攻坚战空前激烈,我军伤亡人数惨重,当时可以用血流成河来形容……我父亲在前沿阵地指挥作战,不幸身负重伤抬到战地医院,经两个小时紧急抢救无效,年轻的父亲就这样魂飞战场,离开了他最热爱的战友们,时年仅二十岁。他牺牲时部队的名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他当时的职位是第二野战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作战参谋。牺牲后部队给他和另一个团部干部各占用了一口棺材掩埋了,其余伤亡的人数一块埋在了兰封城西北河沟内。因当时战事紧,战斗空前激烈,来不及各个埋葬。当时在王堡村、赤岸村办公的李伟知道后就即刻派人去那里往回运遗体,不幸的是敌人又返回占领了火车站。后来他们却随军南下,就此我父亲就埋葬在了兰封县城西北河堤边上。坟前还立了块木碑,碑上刻着董艾珠(碑是乔延晋立的),尸骨至今仍未能取回。那场战役是陇海战役解放兰封火车站。
(九)首长,同学评价
我父亲不只是太行联中的学生,更是原国务院副秘书长郑思远的得力助手。郑老曾亲自和我说:“我是你父亲的入党介绍人。总部在麻田时,我买了二块银元铸了两个匙匙,我与你父亲各一个,无论走到哪里都用它吃饭。”。他的同学战友回忆说:“艾珠在校,既能当学生,又能代老师帮同学讲解难题。在校时就同部队一起打过日军,他不但是学生们心目中的榜样,就是校长、老师也非常佩服他。总之,他是一位受人钦佩的人。他的牺牲,不仅是你家的损失,更是左权县乃至山西省的最大损失。如果他现在还活着,不知为国家作多大贡献。他在校时,老一辈领导人如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郑思远等等,就非常喜欢他,重视他,他们都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我不解地问:“他和您及所有我认识的人是同学、有的是战友、您老和那些老前辈都说他比大家强,不一样吗?”,尽管我所交往的父亲辈的同学或战友们不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但却是异口同声说:“不一样,我们有的是从太行联中参军的,有的是直接从联中毕业参加工作的,我们没有一个见过日本人,更不用说打日本鬼子了。他就不同了,他在校就经常执行任务,配合部队打日本鬼子。还经常带领指导员到敌占区招生,他机智过人,有非凡的本领。关键是在工作中他和总部首长、边区领导人都有交往。他是我们师生们心目中的楷模。”。父亲走了快70年了,每当我想起当年风华正茂、朝气蓬勃、令人难忘的那代革命者和我的父亲——董艾珠,他及他的同学们、战友们确实是没有虚度年华,愧对历史。他们在毛泽东主席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培养教育下,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奉献了他们的一生。在如今和平繁盛的社会里,无论什么人,都不可以忘记。正像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教导的那样:“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曾有位网上作者闲人,这样写道:
这是太行山下,左权县的一个女儿的呼唤 。
我敬读了她的日志,她的呼喊,她的寻找父亲之路让我十分感动。敬佩之心偶发激情。即赋小句一行,以表对老区人民的情感。
望苍天闪闪的繁星, 看黄土地的座座坟墓, 我找遍了真的想您呀, 爸爸您能告诉我吗? 是化作一颗流星, 还是永不坠落的星星。 我走遍了太行山的村村落落, 我问遍了四海的宾客 , 就是为了寻找您的灵魂。 让我这颗女儿的心从此有个着落。 我访问了您的领导, 访问了您的同学, 访问了您的战友, 却没有您的灵魂的回音 。 我知道, 你是为共产主义献出青春和生命。 我懂得, 您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 。 我是你的女儿, 也许您还陌生, 这是真的。 爷爷告诉我的, 说爸爸是个战斗英雄。 我并没有因为, 您我两地相隔感到陌生。 有您的一张张照片, 我就看到您那亲切的面容 。 只有您留下泛黄的照片 , 我心里永远有你挺拔的身影。 如今的辽县已更名为左权, 因为太行人民永远怀念英雄 。 我找遍了世界不见您的英灵归宿, 是不是您化作一颗星星。 清空的夜晚女儿, 仰望苍穹, 看着那最亮的星是爸爸 , 频频向我眨眨眼睛, 爸爸愿您, 快化作一颗闪光的流星。 女儿双腿跪拜,双手捧擎 。
四 父亲生平要事
1939年秋,太行区党委决定成立晋东南路东(即太行地区)干部学校,培训革命抗日干部。校址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泽城村。校长冯廷章,教师徐平、左今夫(李伟)等。属晋东南第三专署领导。
1940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山西省黎城县东、西黄须村召开会议,决定筹建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会上为贯彻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对根据地创办教育事业进行了研究部署。
1940年5月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筹备组(处)决定在辽县泽城村的晋东南路东干校原址成立太行抗战建国学院。杨秀峰任名誉院长,王振华任教育长,张柏园任秘书长,张萃中任教务处长兼班主任。除路东干校实训班部分学员留校学习外,还大量吸收敌占区、蒋管区和人民根据地的知识分子入院学习或任教。同时路东干校移驻辽县麻田镇。晋东南路东干校于辽县麻田镇结束后,大部分学员分配工作。学校正式改为太行中学,部分青训班及同班学员继续留校学习,并招收一批新学员。全校为三个中队,由冯廷章(冯瑞如)任校长(我父亲始终在冯瑞如的领导下)。
1940年夏,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筹备组在河北省涉县(当时属河南省)靳家会村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制定边区教育实施方案,贯彻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的抗日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抗日救国的新制度、新课程。爱国人士李公朴先生出席会议,并对根据地教育给以热心关怀和精心指导。
1940年7月,太行中学迁至黎城县东崖底村。不久冀西中学教师并入太行中学。冯廷章(冯瑞如)调回联办机关,由宋尔廉(原冀南第一专暑教育科长)任校长,李棣华任副校长,赵文敏任教育长,汪鸿文任教导主任。学校属联办筹备组(处)领导,党的领导关系在太行区党校。
1940年8月,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在黎城西井村正式成立(简称冀太联办)杨秀峰任主任,薄一波、戒伍胜(戒子和)任副主任。联办设教育处,领导根据地教育工作,由杜润生任教育长。在《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施政方案》中,对根据地的教育方针及实施办法做了具体规定,太行中学为实行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太行中学在黎城东崖底村正式举行开学典礼。陆定一、徐懋庸、杜润生到会祝贺讲话并赠送了锦旗。当时太行中学全校师生约500人左右,李棣华任校长。学生按部队编制分为三个中队。张新吾任大队长兼军事家教导员,杜伦(女)任一中队教导员,武孟祥、江冬(女)先后任二中队教导员,郝诚、林楠先后任三中队教导员。我父亲由于执行任务多返校时间不确定,所以三个中队他都在过。他在第三中队时间长,他和郝教导员经常到敌占区、榆社、武乡招生。另外,简师班由罗非(秦云坡)任教导主任。校部设教务处,总务处。教务处由由汪鸿文任主任,总务处下设生产行政科、医务科由申锡麟、于习之负责。
1940年8月底,太行鲁迅艺术学校和抗日军政大学(此时抗大总校已迁至太行,且与原抗大分校合并)先后派演出到东崖底村与太行中学联欢,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和太行中学成立。文艺演出连续进行了三天。
1940年9月1日,冀太联办决定将太行中学改为太行一中,瞿坚白调任教导主任。太行一中组织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宣传队,分赴辽县、黎城县农村开展宣传工作。二中队学生30余人由教导员江东和我父亲领队,先到辽县东艾隘口一带,后到接近敌占区边缘的温城一带进行演出。我父亲还利用其他经常到武乡招生而熟悉地形,还利用传单机动灵活地单独在那里散发传单,前后共20天。
1940年10月,日寇对边区进行扫荡,全校师生集体转移。反扫荡结束,太行一中迁至偏城县(原黎城县一个区,今属涉县),校部率一队(一二班)住木口村。 校部驻在杨家庄村。我父亲因执行任务误了分班,在校部给李棣华校长当小鬼,李校长对领导们说:“艾珠先给我做助手,过段时间分班”。二队(三四班)和三队(师范班)住东峧村、西峧村,此时全校师生约350人。
1940年11月,联办和一二九师在黎城县西井村联合举办百团大战战绩和生产展览会,太行一中派我父亲、赵秀山、白月庵、梁富文等30余名学生到会并担任讲解员和招待员。
1941年1月寒假期间,学校组织留校师生到偏城县农村进行宣传和扫盲工作。白天上街宣传百团大战的胜利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主建政、减租减息等政策,晚上分别举办男女青年识字班进行扫盲工作。我父亲无论上街宣传还是进行扫盲,样样做的非常出色,他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方法,形象地讲解给当地群众。1941年1月下旬太行一中师生到涉县温村参加太行区军民大会,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第二次反共高潮,反对封锁陕甘宁边区,悼念皖南事变牺牲的新四军将士。到会军民约数千人,邓小平、杨秀峰等领导在会上讲话,号召全区军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击退日顽联合进攻,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生产运动,粉碎日寇的囚笼战术及封锁政策,大会还向全国发出通电。
1941年2月3日,晋冀鲁豫边区太行抗战学员、太行一中、太行二中、太岳中学教师成立晋冀鲁豫区中等以上学校教师联合会,并决定出版刊《文化战线》。
1941年4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学生联合会第一次筹备会议正式召开,并决定了该会组织章程和工作纲领。太行一中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全校师生先后在驻地杨家庄及辽县小西沟村、大林峧村、偏城县四枝崖村等地开荒数百田,种植山药蛋、萝卜、荞麦等作物,以补充粮食之不足。学生还学习捻毛线、打毛衣、缝制衣服,解决穿衣问题。
1941年4月4日太行区首届庆祝中国儿童节大会在黎城县南委泉村召开。学校派白月庵、梁富文、我父亲参加。大会号召组织少年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抗日活动。4月21日太行抗战学院创刊了一通俗易懂的小学教育定期刊物——《教师之友》。
1941年5月4日晋冀豫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
1941年7月7日,冀南、太行、太岳临时参议会在辽县桐峪镇召开。太行中学派出我父亲、温世熙、傅刚等十几名学生担任招待员,为大会服务40余天。校学生会文工团还联合鲁迅艺术学校及抗大总校演出队为大会进行了三天文艺演出。鲁艺大演出了曹禺的话剧《日出》,太行中学演出了歌舞及自编节目《我们的学校》,会上还展出了太行中学的作业、日记及文章等,获得大会好评。
1941年7月21日太行一中我父亲和郝指导员在武乡县蟠龙村、榆社县潭村、辽县桐峪村、邢台县浆水村等地及本校分别招收正规中学班与简易师范班一年级新生及二年级插班生。崔景华、赵健到冀西招生。
1941年8月7日边区成立行政干校,杨秀峰、戒伍胜任正副校长,8日正式招生。
1941年8月8日边区临时参议会选举杨秀峰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薄一波、戒伍胜为副主席,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正式成立。罗青任教育厅长,杜润生任教育厅秘书主任。太行中学由边区政府教育厅直接领导,党的领导关系仍属太行区党委。
1941年11月中旬,日寇扫荡太行围攻黎城以北八路军总部黄崖洞兵工厂,一二九师各部展开了英勇的黄崖洞保卫战。太行一中师生以队为单位分散进行反扫荡斗争。一队由田嘉林、罗非等老师带领转移到赞皇县西部山区枣林村一带活动,反扫荡结束后返回杨家庄村。
1941年12月,太行一中支部书记兼政治教员王雪松(原太行《胜利报社》副社长、副总编,曾任太谷县委宣传部长)积劳成疾,因肺病医治无效病故于西峧村。学校在杨家庄村召开追悼大会,会场悬挂挽联“雪中行军思战友,松下谈心忆故人”,校歌咏队唱挽歌“北风萧萧漳水寒,先生瞑目长眠。回忆你光荣的生前,我们永远怀念。手执铁笔对敌作战,教导革命青年。学习你的懿行嘉言,我们长此自勉“。追悼会后许多师生自动送灵到西峧村下葬。
1942年1月,日寇进行年关扫荡,太行一中集体转移,从偏城出发经河北省武安县(当时属河南省)转战至沙河县,然后化整为零,疏散活动。反扫荡结束后返回杨家庄村。
1942年5月,日寇对以麻田镇为中心的八路军总部、北方局首脑机关突袭扫荡。在辽县、偏城县、涉县等太行腹心地区,太行一中师生们至辽县桑栈村(位于十字岭五六里)东北山沟时与敌人遭遇。走在我父亲前面的三队与敌人交火,并与从邢台县浆水镇转移过来的部分抗大学员配合狙击敌人上十字岭。三队师生边打边散,随抗大队伍向邢台县方向转移。校部率一、二队师生撤回桑栈村东十余里的南山丛林中分散隐蔽。反扫荡结束后,队伍遂经小西沟到达龙泉寺暂住。在这次反扫荡斗争中,太行一中光荣牺牲的干部和教师有:教务主任翟坚白、教师郝效如、校医王光迪(女)、生产指导员张晓峰等,学生有:李瑞、武大威、乔水晶、王卯生、缪秀琴(女)等。其中简师班乔水晶学生在护校战斗中为保护校医英勇牺牲,其事迹刊登在边区《青年与儿童》刊物上。
1942年夏,反扫荡结束后,因杨家庄村遭敌破坏严重,偏城县政府安排太行一中暂住龙泉寺庙之中,并借地数十亩种菜生产,获得丰收。中秋晚会上,王玉堂老师朗诵了他的新作《王二小放哨》。
1942年9月,太行一中搬回杨家庄村、木口村、东、西峧村等地。派出部分师生到辽县小西沟生产基地进行秋收。还选派部分学生组成演出队到一二九师部(即太行军区)参加刘伯承将军五十大寿辰庆祝活动,学习和宣传八路军的革命传统和抗日战绩。
1942年10月,太行一中二班和简师班学生毕业,大约250名学生由边区政府民政厅、教育厅统一分配,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此时太行一中尚余50多名年龄较小的学生留校继续学习。
1942年冬,在大生产运动中,太行一中在辽县寺坪村组织挖野菜万余斤,并在教导员罗非领导下成立小贩部。收购核桃、花椒,组织学生加工(砸出核桃仁晾晒后分类装箱),后交当地政府贸易公司收购转运出口,换回边区急需的棉、粮、食盐,同时还经营日用品、制纸烟等,盈利补贴学校开支。
1942年12月8日,太行一中左权分校在左权县寺坪村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