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我国将举行首次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这将是新中国历史上展现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第十五次大阅兵。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圣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倡导下,全国人民结成联合抗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达到近代以来空前的团结,台湾人民与祖国大陆一道,同心协力,与侵入我国土、欲亡我家园的凶残敌人展开了血战。台湾民众抗日史始于1895年中日战争后日军侵占台湾全岛起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光复台湾这半个世纪的历史。
一、日本殖民者奉行“南进政策”,对台湾实施经济侵略和掠夺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是中国的第一大宝岛:台湾不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拥有对于发展经济极为重要的农林、水电、矿藏等丰富的资源。因此,台湾被视为中国的“海上明珠”。日本军国主义很早就对台湾联结南北海运和处于远东航线枢纽的地理位置及其蕴藏的丰富资源垂涎欲夺。所以,侵占台湾,掠夺台湾资源便成为日本历届政府奉行“南进政策”的核心。在16-19世纪的几百年间,日本军阀和历届政府曾多次派人骚扰台湾,有些政客也曾扬言:要密切关注台湾的领土问题,“决不能等闲视之”。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以后,日本政府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并据此而强占了台湾。自此,台湾经历了长达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的苦难历程。日本统治台湾期间,在实施残酷暴虐的政治统治的同时,还对台湾进行了经济掠夺。为了稳固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掠夺台湾人民的财富,便利用台湾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没有地券、契约作为根据的情况,对广大台湾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掠夺和强占。如:1905年日本殖民统治当局制定了《土地登记规则》,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所有权申报”,并规定凡“没有地券或其他确证可以证明所有权的土地”,“概归官有”。这样大批台湾农民的耕地,便被日本殖民统治者以没有地券作凭据为借口,而被视为“官有土地”而强行没收。日本殖民统治者强行霸占台湾农民的土地后,便开始肆无忌惮地掠夺台湾的农林产品,并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国内。据统计,仅从1926至1942年的17年间由台湾输出往海外的优质木材总量为588961立方,而其中被输往日本的就多达503025立方。被运往日本的木材总量占全部输出总量的85.41%。由此可见,在日本统治时期,台湾的森林是为日本而存在的,台湾的木材是为日本而生产的。随着殖民垄断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日本对台湾工业的垄断逐步扩展到其它行业。由此可见,日本帝国主义在统治台湾的50年间,就是凭借着其殖民统治特权,强行贯彻“台湾的农业,日本的工业”这样一种野蛮的发展殖民地经济的基本原则。在农业、工业、商业、贸易等各个经济领域内,全面加强对台湾经济发展的严厉控制和对台湾资源的掠夺。所以说,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实行的长达50年之久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清楚地表明:以维护日本军国主义统治为目的,依靠战争来侵占海外殖民地,借助于对殖民地残酷的经济掠夺来谋取巨额利润,促进日本本国经济发展的野蛮性,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资本主义的最大特点。
二、台湾人民自发掀起抗日运动,融入整体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民族解放运动之中
台湾武装抗日运动从1895到1915年,历经全面保台、各地游击、零星起义三个阶段,是给台湾留下光辉一页的一场全岛性的政治运动。武装抗日运动以不当亡国奴、抗击日军占领为动员台湾军民的共同社会目标,反对将台湾纳入日本版图,从本质上反映了台湾军民与日本占领者之间的严重对立与冲突。在近代中华民族被列强百般欺凌为背景下兴起的台湾武装抗日运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和现实要求。近代中国,尤其是1840年以后,台湾命运和整个中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决定了这块土地上坚实的民族主义基础。在清政府与日本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将台湾“永远让于日本”条约之时,台湾民众闻讯激愤万分,奔走相告。台湾绅民屡次刺血上书,提出“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台誓死守御”,“万民誓不从日。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于倭人之手”,表达出“拒倭守土”的坚定决心。最后,1895年5月8日烟台换约,《马关条约》生效,清政府割台已成定局,台湾军民拉开了武装保台的壮烈一幕,进行了20年英勇抗战。台湾武装抗日运动不是孤立的、突发的社会运动,台湾武装抗日运动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直至最后战胜侵略者的一个历史环节,这种历史的规定性就为台湾军民武装抗日运动价值观奠定了理性基础和特定的历史主题——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主义。台湾被割让,是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斗争过程中失败受辱的产物,其间台湾人民深切体味着“被遗弃者”的悲凉和“无助者”的孤独。从台湾军民向日本侵略者打响第一枪起,台湾人民武装反抗日本入侵的运动,就自觉地融入整体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民族解放运动之中,确定了台湾武装抗日运动中的民族主义历史主题。日本霸占了台湾,但不能征服台湾民众的心。台湾民众的抗日斗争的形式是与日本人的统治形式相应的。根据战场环境,台湾人民分别采取武装斗争、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三种形式。这些斗争寄予着浓厚的民族感情,倾注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刘永福的黑旗军为核心,联合台湾同胞,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在许多战役中重创日军。仅八卦山一役,日军伤亡千余人。而嘉义一战,就炸死日军700多人,日本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被炸伤,不久即毙命。与此同时,台湾丘逢甲、许南英、史士洁等爱国义士毅然投笔从戎,在台湾各地组织义军,决心武装抵抗日寇侵台,得到台湾民众的广泛响应,到处都是人民的反抗斗争,到处都在重创日军。甚至连日本人也惊呼“人民就是士兵,其数不得而知”。抗日的烽火燃遍日军占领下的台湾,全岛从北到南,自东到西,新竹、北埔、嘉义、台南等地的抗日斗争都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随着武装斗争被残酷镇压,台湾民众开始了对敌的政治斗争。1915年前后,日本在台统治趋于稳定。台湾的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新的社会力量逐渐兴起,加上全球性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声浪,台湾民众的抗日斗争进入了民族解放运动时期。这是一个在新的社会力量参与下,以新的方式追求以民族解放为主要目的时期。这时期包括了林献堂等提倡的、在日本殖民主义统治下,台湾人民要求自主管理的民族民主运动,也包括台湾民众渴望推翻日本殖民主义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抗日民族解放运动。此间出现了林木顺、谢雪红等人组织的台湾共产党。文化斗争主要表现在坚持中华文化、抵抗“皇民文化”方面。与清政府腐败无能割地求和相比,面对强敌,台湾人民挺身而起挑起了保家卫国的历史重担,中国传统的超越忠君意识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为台湾军民抗敌的精神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