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是年的秋后,吃饭都成问题了。树叶子被捋光了,草种子被采光了,榆树皮被剥光了,所有长出来的绿叶都被薅光了。米糠、麦麸、棒子渣、花生壳、棉花籽、棉花旯等早已十分难摸到手了。我的大姐与姐夫一般是住在“解放区”的柴庄乡一带,虽然距里东场村有40里路,我偶尔也去一趟讨换些吃的东西带回。有时也到她婆家颜窝头村的家中讨换一点吃的东西带回。记得有一次,大姐的小姑子“小玉”姐姐给了我几个窝窝头。我暗自兴奋地往家里急赶着,约走到马头村村北的大路(比平地低三四尺的路沟)中段时,从毛圈村南的方向走过来一个高个子年轻人,比较温和客气地截住了本人说:“哎咳,小孩,你篮子里提的什么?”本人放下小篮子后,他立即蹲下身子审视篮子,半天不说话,也不动手。我内心里当然是怕他吃拿,所以,老是嘟哝着说:“俺娘有病,这是俺姐姐家给的!”但是,他审视好久后,还是拿起了一个窝窝头吃着说:“孩子,对不起,我会还你的。你走吧!”本人当时就认为这是个好人,不是坏人,很可能是“我们的人”(他从馆陶县城那边过来,是否是我们的侦察人员?),但实在是饿坏了!…。
自从那次跟着母亲串村讨饭无所收获后,我就再也不愿意串村讨饭了,还因为我特别惧怕富家养的那些大狗。为了生命,后来的讨饭都是去馆陶县城等集市上讨要。这里最大的好处是没有吓人的恶狗。另一种“讨饭”的方式是跟随父亲去“走亲访友”式的“讨借”。记得,当时曾到过卫运河东,现属冠县、临清的一些村庄,如里固、万山、林庄、范庄、辛庄等地。我最难忘怀的是在辛庄的一件事:父亲的好朋友叫刘行正,刘伯父当时60多岁,有二子一孙共四个“光棍”,过的并不富裕,但为人丈义。他知道我们的情况后,爽快地对他小儿说:“七儿,看看咱家还有多少粮食!”七哥看过之后说:“还有一斗来高梁”。老人立即决定说:“收拾一下,叫你大叔都拿走吧!”…
初冬时节,因为饥饿,人们无法生活,出外逃荒成了大家唯一逃生的出路。为了生存,人们的土地几乎如“白送”一样的出卖光了。接着是将所有居住的房屋卖掉——一般土房,屋墙不值钱,只是把房盖拆了,将房顶上的梁、檩等拆下或整根出卖,或锯成长方条形小木块,推到城里卖给日伪机关或个人当烧柴(我曾多次为父亲拉车子去城里卖木柴而认识了一些日伪机关的地址)。把所有可卖的家产卖完之后,就具体谋划着外出逃荒了。记得,本家的二大娘(克顺之母),在卖光家产之后的当晚没有住处了,她与其7岁儿子(乳名“兰生”,大名克顺)住在了我家西屋(前面说过,该屋是有生婶子的)灶台前的屋地上(我与父母挤在灶台后的小炕上),次日一早上路外逃的…。我事后曾粗略估算,当时的东场前街共有26户,外出逃过荒的有23户,没有逃走的仅仅剩下3户,他们是西头的徐家,是个铁匠,靠手艺勉强度日,不久因遭土匪抢劫迁到了西场居住;东头的族兄克成哥家,他有亲戚关照又是“牛市”经纪人,常常赶集进市活便一点,基本可以糊口;村中间的一户就是我们一家四口了,由于凑不够盘缠(川资、路费)而走不出去。逃荒的人们走后,全村庄能看到的就是残墙断壁、荒草丛生、废墟遍地、荒无人烟的凄凉境地…。听说,崔三叔背井离乡地南下郓城逃荒,曾路过武松打虎的景阳岗一带,他们在郓城方庙镇艰难生存了近一年之后又回到了家乡,出去时一家三口,回来时只剩下夫妻两人啦,原来他们用9岁的崔小梅换来十个窝窝头,把崔小梅送人当童养媳啦(此后,联系多年没有音信)。我的手里常常攥着她给我绑扎的毽子发愣。其实,那就是她用几个各种颜色的破布拉条加上一个旧铜钱,用纳鞋底的绳子缠了几圈。我们几个小猪常常在一起踢毽子,数她踢得好,可以连续踢上几十个。我眼前的毽子忽然好像跳跃起来···
又过了一段时间,天气有点冷了,家中日子更难过了。三岁的小妹妹饿的直哭,我被迫到卫西集市上讨要吃的,我拾回来几个带泥土的萝卜根,小妹妹爬跪在地上瞪着眼晴吃,浮肿的小腿成了扁平型状…。为了使小妹妹活命,按照母亲的意愿,我曾背着小妹妹偷偷丢弃在卫西集东头、中心碉堡附近的大路口旁边,等人捡拾走。但过了好久,没人捡拾,小妹又哭的可怜,沙哑尖叫的声音撕裂着我的心肺,让我泪流满面,使我不忍心再等下去。于是,又把妹妹背回了家。不几天,眼巴巴地看着小妹妹又饿得断气了。我的小妹妹“死”时,母亲让堂哥把小妹再埋到弟弟埋葬的那块地里。她和婶子、堂嫂仍聚在大门下若无其事的缝补着那似乎已经不能再缝补的衣裳。过了不长一会儿,堂哥回来了,母亲还淡淡地问到:“九儿,这么快就埋好了?”九哥也平淡地说:“没有埋,我看了看还有气儿哩,等一会儿吧”。他又在大门外边坐了一会儿才又去埋的…
那一天,我望着东边一竿子高的太阳,小拳头攥得咯啪咯啪直响,看到太阳死死的定在那里不动。我怒不可遏的咒骂最恶毒的脏话,你为什么不赶紧升起来落下去?升起来落下去?升起来落下去?让我快快长大?让我快快长大?!第二天,我参加了八路军。 (李廷朝、牛连科、牛玉秀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简介:牛兰学 第六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国际摄影协会会员 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河北省雁翼研究会理事 邯郸市社科优秀青年专家 邯郸学院客座教授 《作家报》编委 国际摄影报记者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学历 邯郸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现任馆陶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陶山》杂志主编 1986年3月开始发表作品 已出版《青春在线》、《听花开的声音》、《卫河诗魂》等等著作11部330万字 在全国及境外33家报刊 发表作品约100万字 曾荣获中国第21届图书博览会佳作奖,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金奖等获得国家省市级以上学术、文学奖励66项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