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家赵光文、中红网总编辑江山、《丝路风光》作者王仲贤、作家张贺

王仲贤画室

王仲贤画室

从左至右为:河北省长城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办公室主任李永志、《丝路风光》作者王仲贤、中红网总编辑江山、书法家赵光文、作家张贺

作品欣赏

合影留念

中国著名书画家王仲贤的作品《丝路风光》


















中红网北京2025年5月10日电(江山、布俊超)
在文化艺术的长河中,绘画常常扮演着记录时代、传承精神的重要角色。当历史的巨轮驶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重要节点,艺术界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成就献礼。中国著名画家、河北省长城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王仲贤,选择用手中的画笔,耗时三个多月,精心创作了长达50米的《丝路风光》长卷,为“一带一路”十年的辉煌历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艺术诠释。
画从真中来,不受真所限
王仲贤1947年生,河北省固安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美协会员、河北省音协会员,第一届至第四届廊坊市政协委员,河北省长城书画研究会(发起人)、名誉会长。他师从天津孙芳、中央美院梁树年、汕头杜应强、台湾刘文波等书画大家,从传统国画的笔墨技法,到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他都广泛涉猎、潜心钻研。
多年来,他始终遵照恩师中央美院山水画家梁树年先生“画从真中来,不受真所限”的创作理念,一直坚持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吸取营养。他爬长城,登泰山、 峨眉山、黄山、九华山……只身一人跋山涉水,露宿山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素材。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名山大川的壮丽景色、历史古迹的厚重底蕴,都成为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神韵,又融入了现代绘画的创新元素,用笔豪放洒脱,墨色酣畅淋漓,色彩绚丽而不失典雅。
王仲贤几十年间坚持写生与创作相结合,创作出大量作品,先后在《收藏家》、《书画大家》、《掇英》、《百名书法名家》、《美术》、《中国书画》、《中华英才》等刊物发表。英国BON电视台专题采访并制作节目,山东电视台书画节目进行专题播放。1989年举办由中国农业报社主办的个人画展。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并在《新闻联播》播出。1993年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个人山水画展。世界和平文化大会主席刘文波先生、中国美协党组书记雷正民先生等出席开幕式并剪彩。央视在线直播艺术家王仲贤焦点艺术。央视频录制“城市宣讲人带你走进河北省长城书画研究会”专题片播放。1994年经文化部、国务院台办批准,应邀在台湾中正纪念堂举办个人山水画展。台湾地区领导人谢东闵、蒋纬国、蒋彦氏等出席开幕式并剪彩。作品《四明山揽胜(长卷)》被中正纪念堂收藏并颁发“艺术之光”奖牌,台湾《联合报》社社长王孝兰女士收藏了他的作品。国务院台办《台声杂志》进行了全面报道。在绘画方面,喜作鸿篇巨制,尤以绘画长城和古建筑著称。代表作品有北京故宫揽胜系列、云南丽江古城长卷、四川都江堰长卷、长江三峡、承德外八庙组画等。出版有《王仲贤山水画集》三册及各种美术册页、纪念故宫建院90周年珍贵邮册、庆祝建党百年纪念邮票等。2005年应邀在江苏常州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个人山水画展。作品《金秋太行》被美术馆收藏。培养音乐戏剧人才又是王仲贤人生一大亮点,多年来培养了很多音乐、戏剧人才。他的学生考上中戏、北京戏剧职业学院、上海戏学院的就有二十余名,他们分别活跃在全国各地艺术舞台。2007年应邀在美国《世界日报》文化艺廊举办个人山水画展。2020年至2022年,申办河北省长城书画研究会。 2022年6月18日正式成立并同时举办首届书画展。参展作品300余幅,并结集出版《长城在我心中》大型画册。
“笔墨当随时代”,王仲贤认为艺术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时代精神的弘扬和对社会发展的记录。他始终以奉献精品力作为己任,积极关注社会重大题材,力求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时代的伟大变迁。无论是北京冬奥会开幕之际创作的四幅八尺屏横幅国画作品,还是此次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创作的《丝路风光》长卷,都充分体现了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和对艺术使命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画家应当是时代的记录者和歌颂者,要用画笔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胸纳山河气,心怀日月辉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这十年间“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成为了促进全球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深深触动了王仲贤的内心,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
这时,一个大胆而富有创意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用画笔描绘丝绸之路,创作一幅长卷来展现“一带一路”的伟大成就和深远意义。他深知,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和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绘画的形式,可以让更多的人直观地感受到丝绸之路的魅力,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丰富内涵。
创作一幅展现丝绸之路全貌的长卷,绝非易事。为了确保作品的准确性和丰富性,王仲贤在创作前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资料查阅与研究。他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各类历史文献资料中,从古代的《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游记》,到现代的丝绸之路研究著作,他都仔细研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不同的文献资料对于丝绸之路的记载和描述存在一些差异,这让他意识到,要想创作出一幅真实、全面、生动的丝路画卷,仅仅依靠文献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于是,他制定了详细的考察计划,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先后前往陕西、甘肃、新疆等地,亲身感受丝路沿线的风土人情,实地观察那些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每到一处,他都认真记录下当地的特色建筑、自然风光、民俗活动等,为后续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
艺海擎旗手,挥毫著巨篇
在完成资料查阅和实地考察后,王仲贤开始进入紧张的构思与布局阶段。他深知50米的长卷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和合理的布局,才能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到丝路的连贯性和丰富性。经过反复思考和推敲,他最终决定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千年古都西安开始,依次描绘沿线的著名景观,如甘肃的麦积山石窟、拉卜楞寺、月牙泉、莫高窟,新疆的千里戈壁、胡杨、千佛洞、喀什古城、红其拉甫口岸,以及国外的俄罗斯民居、古罗马斗兽场等。
为了使各个景观之间能够自然过渡、融为一体,王仲贤在布局上颇费心思。他巧妙地运用山水、河流、沙漠等自然元素作为连接点,将不同的景观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既富有变化又连贯流畅的视觉线路。同时,他还根据每个景观的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合理安排画面的构图和重心,使整个长卷在气势恢宏的同时,又不失细节之美。
在完成构思和布局后,王仲贤终于拿起画笔,开始了长达三个多月的艰苦绘制过程。每天他早早地起床,来到画室,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在绘制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己扎实的绘画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精心描绘每一个景观和人物。
对于每一处历史遗迹,他都力求还原其真实的风貌和历史韵味。比如在绘制麦积山石窟时,他仔细研究了石窟的建筑结构、佛像造型和壁画风格,通过精准的线条和细腻的色彩,将麦积山石窟的庄严、神秘和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描绘自然风光时,他则注重捕捉自然的神韵和变化,用灵动的笔墨和绚丽的色彩,展现出千里戈壁的雄浑壮阔、月牙泉的宁静优美、胡杨林的坚韧顽强。
在绘制过程中,王仲贤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由于长卷的篇幅较长,需要长时间保持高度的专注和精力,这对他的身体和精神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有时候为了追求一个完美的画面效果,他会反复修改和调整,甚至不惜推翻重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厚情感,坚持完成了这幅巨作。
十载丝途耀,千秋艺海镌
当我们缓缓展开这幅50米的《丝路风光》长卷,仿佛穿越时空,踏上了一段古老而神秘的丝绸之路之旅。画卷的开篇,是千年古都西安的钟鼓楼和大雁塔。钟鼓楼巍峨耸立,气势恢宏,那古老的建筑和悠扬的钟声,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大雁塔则庄严肃穆,塔身的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佛教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见证了无数高僧大德的求法之路。
经过华清宫和麦积山石窟我们看到了拉卜楞寺,画面的背景是一片湛蓝如宝石般的天空,几缕洁白似棉絮的云朵悠悠飘荡,为整个场景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祥和。拉卜楞寺那宏伟壮观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主殿高耸入云。屋顶的线条流畅而优美,檐角微微上翘,犹如飞鸟展翅欲飞,给人一种轻盈而又庄严的感觉。殿身的墙壁由厚重的石块砌成,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坚实的质感,岁月的痕迹在石块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诉说着这座寺庙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寺庙的周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翠绿的草地像一块巨大的绒毯铺展在大地上,上面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芬芳。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像是给山峦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外衣,在阳光的照耀下,树叶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为拉卜楞寺镶嵌的一道绿色屏障。
打开画卷继续向西,经过炳灵寺、嘉峪关、月牙泉我们看到了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画面的主体是莫高窟那依山而建的洞窟群。层层叠叠的洞窟沿着山势蜿蜒排列,犹如蜂巢般密集而又有序。洞窟的外观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无尽的神秘。洞窟的墙壁在岁月的侵蚀下略显斑驳,但却依然坚固地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有些洞窟的入口处,还能看到残留的木门和门环,仿佛在静静地等待着有缘人的开启,去探寻那隐藏在黑暗中的艺术宝藏。在画面的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漠和戈壁。金色的沙丘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与莫高窟的庄重和神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沙漠的广袤无垠与莫高窟的精巧细致相得益彰,更凸显出这座艺术宝库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
进入新疆,千里戈壁的雄浑壮阔让人震撼不已。连绵起伏的沙丘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狂风呼啸而过,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胡杨则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屹立在戈壁滩上,它们的枝干扭曲而苍劲,仿佛是大自然的雕塑作品。十余峰骆驼驮着高耸的货箱与绣花鞍鞯,踏着整齐的碎步前进。货箱以麻绳捆扎,缝隙间隐约露出波斯地毯边缘的联珠纹、龟兹乐舞俑的陶片,以及一卷卷褪色的桑皮纸卷轴——那是丝绸之路往来的见证。古老的建筑、精美的手工艺品和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人民,让人感受到了西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跟随骆驼商队的步伐经过火焰山我们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交河故城,画面以俯瞰视角展开,将交河故城如同一座“减法雕刻”的城池凝固于时光之中。黄土夯筑的城垣在烈日下泛着赭石色的光泽,断壁残垣如巨兽的骨骼般交错层叠,巷道如迷宫般蜿蜒深入大地深处。画作以近乎单色的灰黄为主调,却在细节处用赭红、土褐与墨黑的斑驳痕迹,勾勒出这座西域古城跨越千年的生命轨迹——从盛极一时的佛国都会,到风沙侵蚀下的沉默遗迹,每一道裂痕都是历史的刻痕。
红其拉甫口岸则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庄严的国门、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往来的车辆、行人,展示了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画卷的后半部分,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外景观。俄罗斯民居的独特风格,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古罗马斗兽场的恢宏气势,让人仿佛看到了古代罗马的辉煌与荣耀。这些国外景观的描绘,不仅丰富了长卷的内容,也体现了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艺术风格上,王仲贤的《丝路风光》长卷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神韵,又融入了现代绘画的创新元素。他的作品用笔豪放洒脱,墨色酣畅淋漓,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魅力。同时,他又大胆借鉴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将丰富而鲜艳的色彩融入到山水画中,使画面更加绚丽多彩、富有层次感。
在表现手法上,王仲贤运用了多种绘画技巧,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他采用了全景式的构图,将丝绸之路沿线的众多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幅画面中,展现出宏大的气势和广阔的视野。在描绘细节时,他又运用了细腻的工笔手法,对人物、建筑、佛像等进行精心刻画,使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生动逼真。此外,他还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对景物的虚实处理,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感和意境美,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丝绸之路的神秘与魅力。
《丝路风光》长卷不仅是一幅集艺术性、文献性与教育性于一体的史诗巨作,更以视觉语言重构了丝路文明的精神图谱——它既是历史的镜像,亦是未来的路标,彰显出‘一带一路’倡议在文明互鉴中的当代价值。它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文化内涵来看,长卷中涵盖了丰富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这些元素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和地区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例如,麦积山石窟、莫高窟等佛教艺术的代表,展示了佛教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发展;拉卜楞寺等藏传佛教建筑,体现了藏传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喀什古城的民族风情和手工艺品,则展现了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从时代意义来看,这幅作品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诠释和礼赞。它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内涵。同时,它也表达了画家对“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希望通过艺术的力量,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丝路风光》长卷完成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艺术界的专家学者们对这幅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赞誉,他们认为,王仲贤的《丝路风光》长卷是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精品力作。它不仅在绘画技巧和艺术风格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而且在内容和主题上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为“一带一路”主题的美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媒体也对这幅作品进行了广泛的报道,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将《丝路风光》长卷的艺术魅力和创作背后的故事传递给了更多的人。广大观众在欣赏这幅作品后,纷纷被其宏大的气势、精美的画面和深刻的内涵所打动,他们表示,通过这幅长卷,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从艺术价值来看,《丝路风光》长卷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的优点,展现了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精湛的笔墨技巧、丰富的色彩运用、巧妙的构图布局和细腻的细节刻画,都体现了中国画的艺术精髓和当代绘画的创新精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从收藏意义来看,这幅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它是对“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重要献礼,记录了这一伟大时代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见证作用。同时,由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稀缺性,也使其成为了收藏界的热门藏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
王仲贤的《丝路风光》长卷,是他用画笔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也是他对艺术追求和时代担当的生动体现。这幅长达50米的巨作,不仅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壮丽风光和丰富文化,更诠释了“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内涵。
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推进的今天,艺术作为一种跨越国界和文化的语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王仲贤的《丝路风光》长卷,正是这样一件能够打动人心、传递正能量的艺术作品,它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对“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各国人民将携手共进,共同描绘更加绚丽多彩的发展画卷。而艺术也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魅力,传承丝路精神,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正如王仲贤所说:“笔墨当随时代”,为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和战略目标,为世界人民大联合尽一点绵薄之力。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丝绸之路,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共同为实现人类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