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秋收起义 》(何孔德 高泉 纪晓秋 陈玉先 作)】
今年八一,适逢中国人民解放军95岁诞辰,特写此文以示纪念。
毛主席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庆祝建军节,不能不感念毛主席。他开天辟地,旷古的建军视野,精妙的军队设计,超凡的缔造智慧,堪称世界建军史上的艺术瑰宝。
一、独立建军
中国共产党的独立建军始于毛主席。南昌起义,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秋收起义,毛主席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创建。
南昌起义,得益于李立三的坚持,由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负责,刘伯承具体策划,贺龙任总指挥,参加的主力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部队,总计2万余人。从历史看,当时共产党中央并没有考虑建军问题。
当时中央执行的路线,实际上 “是不要注意军事又要民众暴动的一个矛盾政策”,把建立共产党自己的军队视为“军事冒险”。所以,南昌起义,打的仍是国民党的旧旗帜,沿用的仍是国民革命军的旧番号。
【油画《南昌起义》(黎冰鸿 作)】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起义成功后,中共前敌委员会根据中央的决定,曾作出如下举措:一是以“左派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名义发表宣言,控诉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的罪行,表示今后继续奋斗的决心。二是组成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以示同武汉和南京的国民党反动当局相对抗。三是起义部队仍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以周恩来、贺龙等组成参谋团,领导部队再图北伐之战略。
共产党的中央,以国民党的名义行事,这样的措处,让我们现代人感觉,似乎是非常幼稚的,可这就是中共早期时的真实历史。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其时的共产党中央压根没有建军的考虑。这在接下来的起义部队行动中,也是可以看得清楚的。起义部队,经5小时激战,全歼守敌一万余人,占领了南昌城。但很快在随后国民党调集的优势部队围攻下失败,后撤出南昌城向广东进发。部队主力被打散后,剩下的800人,在天心圩由朱德、陈毅收拢。1927年11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开到湘粤赣三省交界的崇义、上堡一带,也对起义部队进行了一次整编。他们将散乱的各单位合编为一个纵队,番号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下辖3个支队,朱德任司令,陈毅任指导员,王尔琢任参谋长。这是颇能说明问题的。
秋收起义,是毛主席亲自领导的。这个起义,与南昌起义截然不同,他把建军作为基本目标,列上起义纲领。
【油画《秋收起义》(马常利 作)】
起义前,毛主席做了认真调查,制定了五条纲领:一是同国民党决裂;二是高举共产党旗帜;三是建军,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四是组织政权;五是没收土地财产。我们看,在毛主席制定的起义纲领里,建军已鲜明地提上了议程。这就是毛主席的出手不凡。
首先是独立,与国民党剥离。从一个政党来说,独立才是本体存在的基础。没有独立,一切都是妄谈。
其次是“应高高地打出共产党的旗子”。这当然遭到了中共中央的批评,“抛弃国民党的旗帜是不对的”。为什么应高高举起共产党的旗子呢?这代表的就是独立建军。从毛主席先前的观点看,独立建立共产党的武装是他早已考虑过的。如在1927年伊始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主席就提出了“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的重要思想。“马日事变”后,回到长沙的毛主席,要求各县工农武装一律迅速集中,用武力来对付反动军队,以枪杆子对付枪杆子。
其三是把起义与建军、建政统一起来,而不再是满足于搞搞工农运动。这就更让人看得明白,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是把建军、建政与谋取人民革命事业胜利联系在一起。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
正是这样,秋收起义,毛主席创建了世界建军史上的一个新建制: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叫工农革命”。所辖3个团,其中两个团由农民和工人构成。第一次打出了共产党人民军队的旗子。“旗号镰刀斧头”。这就是毛主席的独立建军,创建了第一支有番号、有旗号的正式的共产党的军队。
从此,中国工农革命军这一名称和旗号,也便在随后各地起义部队中广泛使用,直到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确定中国工农革命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但旗号仍是镰刀斧头。
南昌起义,包括八七会议决定,都是打国民党的旗帜,这表明的仍然是走依附国民革命军的道路;而秋收起义,鲜明地打出了共产党的旗子,走的是独立建军的道路。
独立建军,在中共当时面临的共产国际和革命处于低潮的环境下,不能不说,这既是一种政治的战略视野,为共产党指明了新的方向,也是一种军事的战略气魄,那就是建军造反。
独立建军,对于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个俗理告诉我们,在别人的屋子里搭棚子,既没有自己的天,也没有自己的地,将永远压在别人的天花板底下,且终究有一天是要被踢烂出屋子的。
二、建人民军队
独立建军,建什么样的军?建工农革命军,就是建人民的军队。这是毛主席的伟大创造。
军队产生于何时?至今世界上不见普遍共识。当然也不会有普遍共识,尤其是在文明文化成为人种优劣象征时。但我们必须说,从中华战争史溯推军队的存在,恐至少在公元前2500多年前,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军队。大家都知道的,中华人文始祖炎黄二帝的阪泉大战。余以为,那样的战争,非军队组织形式是难以进行的。如此推下来,中华民族军队的历史至少4500多年了。当然,这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的军队。因有材料记述,其它古文明史的军队,大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4世纪,这要比中华文明晚了2000年。
4500多年的军队史,我们既可以通过史料了解历史的军队,又有幸可以观察进化于今的世界军队。我们统揽大概,可以说只有毛主席的建军,才具有了开天辟地的意义,即他创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军队。
“三湾改编是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开端。”
【油画《三湾改编》(许宝中 李泽浩 作)】
1927年9月29日,毛主席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永新县三湾村。在这里,毛主席对部队进行了整顿和改编。他宣布,部队官兵,愿留则留,不愿留的,根据路途远近发给路费。希望回到乡里坚持革命。将来如果愿意,还可以再回来。然后将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确定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部队由中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过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规定了在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要实行官兵平等,待遇一样,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参加部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官长要受它的监督。”这是一个最了不起的变革,它颠覆了一切旧军队的体样,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新型人民军队。
这支新型人民军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有评论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止包含了世界“三大”宗教的核心精神,也是当代世界一切政治理论的最高境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建军宗旨,无疑跃到了建军精神的最高峰。
这支新型人民军队,执行革命的“三大”任务: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做群众工作。这真是从没有过的发明创造。自古以来,军队就是打仗的。但毛主席赋予这支军队,不但会打仗,还要筹集给养,做群众工作。这“三大”任务,后来成为这支军队的三大职能,即: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
这支新型人民军队,内部实行政治、军事、经济三大民主。在政治上,官兵一律平等;在军事上,士兵参加作战讨论,训练中实行官兵互教;在经济上,实行经济公开,士兵参与经济管理。这是军队亘古没有过的制度创新,这是一个官兵平等的新世界的创造,是军队士兵精神的彻底解放,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力。“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
这支新型人民军队,从三湾改编出发,走上井冈山,经过八路军、新四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人民打江山,为人民守江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军队。
毛主席说:“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这支军队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她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赋予信仰
赋予信仰,就是在军队中建党,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
“支部建在连上”,是毛主席军队建党的创新形式。这一制度的设计,从班、排党小组,到连队党支部,再到营团及以上单位的党委,直至中央军委,构成一个严密的党的组织系统,把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下。这是毛主席政治建军的基本内容。
【油画《支部建在连上》(高泉 作)】
这样的一个组织体系,就把党的信仰赋予了军队。这就如同有了寺庙,当然这个比喻不恰当。但它可以说明,有了党的组织,就具化了党的信仰。这是南昌起义,在团以上设立支部和党代表所不能相比的。而实际的情况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先看一下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在军、师两级设立了党代表;团、营、连三级设立指导员。这一体制到1927年10月底崩溃。”
起义失败的部队到达天心圩时,“各级干部纷纷离队。一些高级领导干部,有的先辞后别,有的不辞而别。”
“所有师以上党的领导人均已离队。只剩一个团级政治指导员陈毅。”军事干部也是如此。师长、团长均皆逃走,只剩下一个74团参谋长王尔琢。
“领导干部如此,下面更难控制。营长、连长们结着伙走。还有的把自己部队拉走,带一个排、一个连公开离队。”部队一碰就垮。
我们再看一下秋收起义:
1929年9月,毛主席在三湾村对部队进行了改编,规定在连队设立党支部,营团建立党委,整个部队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重大问题都要经过党委讨论决定。紧接着,毛主席在连队中积极开展了发展党员的工作。10月,部队行军到达酃县水口村,毛主席在叶家祠堂亲自主持了特务连6名新党员的入党宣誓:“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
这个入党宣誓誓词我们很熟悉,它是韶山入党宣誓誓词的升级版。但这6名新党员,可非比寻常,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批党员。
这样的一个神操作,这支工农革命军就变成了有信仰的部队,党委是核心,支部是堡垒,党员是先锋。
有了信仰,一切就不一样了。
罗荣桓元帅曾经回忆:“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毛泽东同志曾带领三十一团的三营,下山去接应二十八团由湘南返回井冈山。夜间通过桂东地区,遭到敌人袭击,部队当时被打散了,大家很着急。但第二天早上一集合,只少了一个担架兵。谁知当部队回到井冈山时,这个担架兵早已回来了。”
两相比较,我们会得到这样的结论:
连队是最基础的部队,支部建在连上,就在实际上以党的组织掌握了最广大的士兵。
从班排党小组,到连队党支部,再到以上各级的党委,直至中央军事委员会,这样一个贯通的完整而严密的党的组织体系,集中体现了“党指挥枪”的基本原则,从而也就把党的初心灌注于军队之中,赋予了军队信仰。
从建军史看,以军队中健全的党组织体系,赋予军队党的信仰,是一个伟大的独有创造。
四、安家井冈
井冈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摇篮。
我们知道,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是毛主席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指明的光明道路。
从建军的角度看,创建根据地,也是建军必须首先解决好的基础问题。没有自己的一块天地,就是没有自己的家。没有家,就是流寇。
要建军,要安家,去哪里?去打大城市,占领大城市,那感情好,但你必须有那个实力。
毛主席说,起义的力量很小,大城市不是现在要去的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这就是毛主席的高明。力量小,就找力量小能活的地方。
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一个新生方向的开辟,对于建军具有着关键的决定意义。
【油画《向井冈山进军》(招炽挺 赵淑钦 王孝柏 作)】
我们看到的历史,有了井冈山根据地,才有了共产党后来的十几块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是建军的范式。
我们一直明白的,打仗要讲究地利,其实,建军还要加上一个更字。因为打仗,打完通常是要走的,而建军则不同,是要住下来的,所以对地利更要讲究。我们看看毛主席选择井冈山,从中体悟地利对于建军的真正意义。
毛主席选择罗霄山脉中段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地利的角度分析,起码有四大优势:一是地处湘赣两省边界,远离中心城市,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二是地位偏僻,交通不便,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山内。三是地势险要,多崇山峻岭,峭壁耸立,森林茂密,进可攻,退可守,有利作战。四是经济条件较好,山上的茅坪、茨坪、大小五井等地都有水田,周围各县农业经济都比较发达,可供部队筹措给养。
这样一看,我们会觉得,这地利真是太好了,想要的都具备了,想避的都遮挡了。这就是说,地利只能是对自己有利。否则,就不能叫地利,而叫地害。
无疑,地利是实力的构成要素,凡事不可不讲究。假如当初不是选择井冈山,而是选择一般的农村,那么,起义部队的几多人枪,也恐是难以存活下来的。
五、团结袁王
毛主席建军,团结袁王是分量颇重的一笔。要建军,就有个扩大队伍的问题。人从哪里来?看看毛主席团结袁王的策略,我们就能领略到毛主席建军的大手笔。
袁,是袁文才;王,是王佐。他们是井冈山地区两支农民武装的首领,是拜把子的兄弟。
袁文才的队伍,班底是当地的绿林组织“马刀队”,后招安成为宁冈县保卫团,袁任团总。1926年10月,袁文才率部起义,保卫团改为宁冈县农民军,袁任总指挥。1927年初,袁文才加入中国共产党。“马日事变”后,国民党的部队和土豪劣绅卷土重来,在宁冈县疯狂地捕杀共产党人,袁文才率部到井冈山下的茅坪驻扎,队伍一百五六十人,有60支枪。
王佐的队伍,是井冈山地区,继山大王朱聋子之后,颇有势力的一支绿林武装,有200多人,60支枪,驻扎在井冈山上的茨坪。
这两支队伍,王在山上,袁在山下,成互为犄角之势,以此互相呼应,密切配合。
毛主席要在井冈山建军,袁王就是绕不过的坎。对待这样的队伍,军阀的通常做法就是吃掉。这就是绿林法则,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蒋介石一辈子耍码头,玩的就是这一手。
毛主席在宁冈县文昌宫召开前委会讨论时,有的人就直言不讳,认为袁王部队名义上是农民自卫军,实则是土匪部队,应该武力消灭,为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扫清道路。
但我们说,这样的主张显然是肉眼凡胎。毛主席就是毛主席,他从阶级本质上透析了袁王潜在的革命性,不但看到了袁王部队是一支重要的建军力量,而且还看到了通过袁王影响井冈山地区群众的发展模式。
毛主席决定,要团结袁王,争取他们参加革命的队伍。毛主席非常清楚,绿林豪强都格外戒备外来力量,而又特别看重枪。所以,毛主席简从上山,化解了袁文才布下的“刀斧手”,又送100枪,争取了袁文才部队,而后通过袁文才做工作,又争取了王佐的部队。
由此,这两支部队并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编为第二团,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贺敏学任党委书记,徐彦刚任参谋长,何长工任党代表。这是个走向胜利的模式。袁、王代表全体指战员庄严宣誓:拥护共产党!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跟着毛委员干革命。看,仅此一招,中国工农革命军不但扩大了几百人的队伍,而且有了落脚之地,安营扎寨有了家。
团结改造“绿林武装”,这是一了不起的创举,是对革命导师理论的突破和发展。
从我军建军史看,这是奠基性的伟大事件,具有着怎么说也不为过的伟大意义。我们说,有了这一步,才有了井冈山根据地。有了井冈山根据地,才有了后来南昌起义部队、平江起义部队的上山,才有了其它,以及其它。
【油画《井冈山会师》(何孔德 作)】
六、群众纪律
纪律是建军的法定内容,古今中外的军队无一不是。没有纪律,军队就不能令行禁止,就不能行军作战。但毛主席对人民军队纪律的规范却是完全创新的,这个创新的核心内容就是群众纪律。
1927年10月,毛主席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茨坪进发时,明确了三项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群众一块红薯;第三,筹款要归公。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占领遂川县城,毛主席要求部队严格遵守纪律,不拿中小商人的一粒盐、一寸布。随后,毛主席即明确了六项注意:①捆铺草;②上门板;③买卖公平;④语言和气;⑤借东西要还;⑥损坏东西要赔。这样,就形成了工农革命军最初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这些纪律,使工农革命军成为了真正的人民子弟兵,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
【油画《毛主席和朱德同志在挑粮路上》(侯一民 作)】
此后,随着部队作战暴露的问题,毛主席又对这些群众纪律做了完善和调整。1928年4月,毛主席将六项注意改为八项注意,增加了“洗澡避女人”和“大便找厕所”两项,形成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47年10月,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重要历史时刻,毛主席用中国人民解放军训令的形式,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项纪律是: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第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是:①说话和气;②买卖公平;③借东西要还;④损坏东西要赔;⑤不打人骂人;⑥不损坏庄稼;⑦不调戏妇女;⑧不虐待俘虏。
这样的纪律,细品起来,与其说是纪律,倒不如说是文明规范和精神信条。这样的纪律,只能属于毛主席的人民军队。
这是军队纪律的创造,它突出反映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的鱼水关系,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基本性质和唯一宗旨,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犹如朱德曾经说的,它像儿子忠于母亲一样地忠于人民,所以人民爱戴和拥护它,帮助它克服困难,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之下,不断地巩固和壮大起来。
【油画《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彭彬 何孔德 高虹 作)】
七、优待俘虏
优待俘虏,是毛主席建军范式的重要内容。但这一点,在研究毛主席军事活动的若干著述中,恰略显单薄。余认为,优待俘虏,在毛主席创建人民军队中占有着不可低估的极其重要的巨大作用,且闪耀着毛泽东精神的伟大光芒。
1928年2月,毛主席决定攻打新城。新城,是宁冈县的县城,据守之敌对我工农革命军坚持井冈山斗争构成重大威胁。2月18日拂晓,在毛主席亲自指挥下,经数小时激战,全歼守敌,攻占新城。此战,是工农革命军第一次与国民党的正规部队作战,全歼敌正规军1个营,毙敌营长王国政和靖卫团长李树滋,歼敌200人,俘敌400人。
这是工农革命军首次面对如此多的俘虏,因为是新情况,没有规定,押送俘虏途中,出现了打骂俘虏、搜俘虏腰包等行为。毛主席发现后,明确作出了优待俘虏的规定:第一,不打、不骂、不杀;第二,不准搜俘虏腰包;第三,对受伤者给予治疗;第四,释放俘虏,走留自愿,留者欢迎,还可以加入工农革命军,一视同仁,走者一律发给路费。他同时教育部队,必须要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的人格。
看看,这哪里是对待敌军俘虏,这简直就是对待自家弟兄。是的,在毛主席眼里,国民党部队里的兵士,也都是受苦人家的子弟,他们就是亲爱的阶级兄弟、就是独立平等的人,是应该受到优待的。这不能不说是菩萨心肠,是伟大的毛泽东精神。
【红军标语】
我不知读君如何想,我是这样想,这些被优待的俘虏,留下当工农革命军的,一定会心甘情愿的去作战;回家的,也一定会念叨毛主席的好处;即使再被国民党抓去当兵的,与工农革命军打仗时,一定会手下留情,处于不利态势时还会说服他人一起投降,因为投降当共产党军队的俘虏是一种新生。
开国上将杨至成曾亲身经历过井冈山斗争时期一个俘虏兵的故事,很能说明优待俘虏对国民党士兵的影响。有个叫曹福海的战士,原来是国民党杨池生部的士兵,在永新战斗中被红军俘虏。杨至成动员他参加红军,但他受国民党欺骗宣传的影响,说什么也不肯,结果,按照毛委员制定的优待俘虏的规定,领了几块银元路费放回去了。没过多久,曹福海在七溪岭战斗中再次被俘,他还是表示不肯当红军,于是又领了路费回去了。但没有想到,没过几天,曹福海竟拉了十几个国民党士兵拖枪投奔了红军,并对杨至成说:“你们红军里官兵平等,不打不骂,谁愿在那边挨打受骂?”曹福海参加红军后,战斗勇敢,工作积极,很快当了排长,后来在随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途中,在大余战斗中英勇牺牲。
毛主席的优待俘虏,使得国民党的军队面对共产党的军队时就多了一个选项,那就是举手投降。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果:第一次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红军歼灭国民党军队51.4万人,其中俘虏19.8万人,占歼敌总数的百分之38.5;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800万人,其中:俘虏、投诚起义和接受改编的人数合计达到636万人,占歼敌总数的百分之79。师以上的重大起义就有60余次,起义兵力达到114万人,占蒋介石总兵力的1/7。
这就有了一比,国民党对共产党是“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逮住共产党人和工农革命军官兵那就更别说。而毛主席则规定工农革命军逮住国民党官兵,不但不杀,反而要优待,要给疗伤治病,回家还要发给路费。这就给国民党官兵开通了另一条活路,面对红军或解放军,只要时机适宜就选择改换门庭。所以,优待俘虏这一政策,使得国民党军队发出了“毒矣哉”的哀叹!
这就是毛主席的建军艺术,其一的逻辑是,优待俘虏=瓦解敌军=生成战斗力,这可谓是军队战斗力建设的捷径;另一逻辑是,优待俘虏=留下兵员=扩大军队,这无疑是军队快速扩员的好办法。
上述的诸多数字,我以为是能说明这两个逻辑的。
八、消灭“愚蠢”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是毛主席的经典论断。
深厚的人文历史学识是毛主席的一张王牌,他深谙文化在军队建设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文化,愚昧无知,是不能打败敌人的。而问题的关键所在,正是工农革命军的基本成分,又恰恰是没有文化的穷苦农民和苦难的工人以及流氓无产者,能认几个字的那算秀才,真正受过正规教育的是凤毛麟角。这样的军队,要担当起为人民打天下的伟大斗争任务,实现改变中国与世界的伟大理想,显然是天壤之差。因此,从建军伊始,毛主席就把加强工农革命军的文化教育摆到了非常突出的地位。
史料记载,1927年9月底,毛主席率领部队上井冈山,11月下旬就在宁冈砻市龙江书院创办了第一军官教导队。满打满算,两个月的时间。作为一支新创建的军队,又是刚到一个完全陌生地方,打仗、安营、训练、管理、安顿伤病员、筹集粮秣,大事小情,诸事百般,全系于毛主席一人,可以想象毛主席是怎样的一个繁忙,又有多少急中更急的事需毛主席去处理,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毛主席却创办了教导队,并亲自上课。可见毛主席把办教育,抓军队的文化建设,放在了诸事百般最急最重的位置上。
【井冈山龙江书院】
这个龙江书院教导队,就是现在的国防大学。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史,也可谓是毛主席文化建军的发展史。从建军伊始的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对我军的文化建设,一直紧紧抓住不放。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条件大大改观,但毛主席仍倾注着满腔心血抓军队的文化建设。1950年8月,毛主席在《军委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中指出:“鉴于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员、战斗员一般的文化水平太低的情况,为了要完成伟大的新任务,就必须提高全体指挥员、战斗员的文化科学与技术水平,并从军队中培养大批的从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这个指示规定,除执行规定作战任务和生产任务的部队外,全军在一个相当时期内着重文化学习,以提高文化为首要任务,使军队成为一个巨大的学校。这是毛主席的大战略视野。
最终,他不但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变成了一所大学校,又通过全国人民学解放军,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变成了改变中国人民文化文明的旗舰。
历史告诉我们,毛主席通过办学办校,彻底改变了工农革命军的文化面貌,那些睁眼瞎的泥腿子,那些斗大字不识一个的煤黑子,在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里,在毛主席这位伟大导师的教导下,脱盲消愚,成为合格的战斗员、指挥员,这支军队也成为了战无不胜的文明之师。
有一个典型人物,可作为毛主席文化建军的经典证例的代表。这个典型人物,就是以《长征日记》而闻名的肖锋将军。他是我的老首长,他和夫人贡喜瑞多次给我讲过他学文化的故事。他是长工的儿子,讨饭、放牛、学裁缝是他参加红军前的所有经历。他12岁参加红军,在部队学文化中成长,从文盲到识字,从识字到上学,再到著书立说,由战士、指挥员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军,在人民军队建设发展中实现了他人生的嬗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