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一场温暖的“‘晋绥情’支持老区公益捐赠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公益捐赠仪式上,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晋绥基金会”)向山西20所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验小学、太原市成成中学、临汾市隰县抗战遗址共捐款100万元,用于支持革命老区学校巩固劳动教育成果、助力成成中学建校一百周年“校史馆”建设、恢复修缮抗日战争初期隰县中共晋西南区党委旧址和德育教育基地。
公益捐赠仪式现场。
晋绥基金会理事长林炎志、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副理事长马小鸣、理事高玉堂、吉林大学教授吴真,以及山西省政协原主席、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顾问薛延忠,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纯,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秘书长刘世宏、山西省广电局局长赵晓春、隰县县长梁少杰等地方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太原市成成中学、太原市起凤街小学、太原市东华门小学等学校师生代表及爱心企业、文化传媒单位代表出席捐赠仪式。
晋绥基金会成立于2014年,近10年来,秉承着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吕梁精神、反哺革命老区的宗旨,晋绥基金会一直践行公益事业,以各种不同方式为晋绥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献计献策,捐款捐物,努力回报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
段晓飞(中)在公益捐赠仪式上发言。
虽未能亲自前往,晋绥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贺晓明一直牵挂着革命老区,希望通过每一次的公益捐赠,支持、助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在捐赠仪式上,段晓飞深情讲述了公益活动冠名“晋绥情”的意义。在革命战争年代,父辈们曾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战斗、生活,是老区人民用小米、黑豆呵护、养育了晋绥老一辈的后代,生死与共,共御外侮,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晋绥儿女们以实际行动回馈革命老区,完成父辈遗愿,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晋绥军民用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保卫着延安、保卫着毛主席。无数先烈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功昭日月,义薄云天!”段晓飞说,接烈士回家,送孩子上学,这是晋绥基金会的铿锵誓言,也是一直坚持的公益行动。10年来,晋绥基金会协助地方政府和驻军在吕梁山寻找、收迁散葬烈士遗骸,迄今已接回727名烈士在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安葬。晋绥基金会连续8年公益助学,共捐款1812万元,资助山西3市12个县3624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
一组组数字,是多年来晋绥基金会践行“晋绥情”的最好注脚和体现。
晋绥基金会向山西20所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验小学进行捐赠。
如今,晋绥后代再度回到这片热土,是为支持、巩固当年劳动教育成果,希望孩子们从小培养起劳动观念。
始建于1938年的太原市起凤街小学已经开展劳动教育多年。该校副校长师红喜介绍说,学校以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融入劳动实践,例如在校园开辟植物园、小菜地,教授学生劳动技能,让孩子们体验劳动快乐,享受收获喜悦。节日里组织学生们包粽子、做月饼、采摘节等,让孩子们参与和体验劳动过程。
起凤街小学学生郭梓玥说,“学校打造了一园一坊一室,即植物园、美食坊、劳动实践活动室,构建‘7+1’劳动实践课程,形成了小小厨艺师、小小实践家、小小种植家、小小手艺人四个课程群,让我们在做中学、玩中学、研中学,在沉浸式体验学习中充分感受劳动的快乐。”
晋绥基金会向成成中学进行捐赠。
始建于1924年的太原市成成中学则是一所具有厚重红色历史的百年学校。20世纪30年代,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学校留下战斗身影和足迹。
这所学校对于林炎志而言,也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在20世纪30年代,林炎志父亲林枫、母亲郭明秋都曾在成成中学战斗、工作和生活。
1937年10月,在民族危亡、山河破碎之际,成成中学师生举校投笔从戎、共赴国难,成立“成成中学抗日义勇队”,转战晋西北,挺进大青山,坚持抗战八年,先后有200余名师生为国捐躯,用宝贵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华章。
成成中学学生高畅说,从他们入学开始,学校就组织学生们参观校史馆、瞻仰纪念碑、观看《成成烽火》电影,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基因已融入进他们血脉之中。
晋绥基金会向隰县进行捐赠。
在这次晋绥基金会捐赠的项目中,还有一处临汾市隰县的中共晋西南区党委旧址恢复修缮。红军东征,毛泽东主席曾率领红军在隰县转战41天,让红色种子在此落地生根。抗战初期,时任中共晋西南区党委书记林枫曾率晋西南区党委在隰县战斗,指挥晋西南5个特委与日寇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峥嵘岁月,气壮山河。
隰县县长梁少杰表示,红色文化是根脉,隰县将继续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将革命旧址恢复好,将教育基地建设好,将革命传统发扬好。
林炎志讲述开展公益行动的动力。
林炎志在讲话中说到,“坚持这么多年的晋绥公益事业,动力就是脚下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乡亲。山西是父辈曾经战斗、生活的地方,他们与老区人民有着鱼水情谊,这里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父母曾嘱咐我们多为老区人民做实事,我们会牢记着这份嘱托,努力为老区群众做更多实实在在的事情。”
公益捐赠现场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