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的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那个盛大时刻到来前夕,为了给回归活动做好铺垫,让全国人民更深切了解当时颇感陌生的香港,人民日报组建了由张虎生和江绍高两位副总编辑带队的采访队伍,到香港做前期采访,我是其中一员。
队伍抵达香港后,在华润总部一栋楼里安顿下来。这是一栋居民楼式的高层建筑,除了员工居住外,有一部分用于做接待。楼下不远处就有规模庞大的员工食堂,我们和员工一样凭卡就餐,对于当时国内还没有这种就餐方式的我们来说,既觉新鲜,又感方便。
新落成的香港会展中心
住下后,大家立即投入紧张工作。采访团经过研究,决定全体人员分工负责,分头采访。我和广东分社黄幸群一组。黄幸群是广东人,一下子解决了沟通问题。因为当时香港大多数人不懂普通话,内地人和之交流存在明显困难。有了黄幸群合作,采访很快就顺利开展起来。短短时间,我们采访了香港政府有关部门,采访了普通市民,参加了社区举行的活动,不光自己对陌生的香港很快有所了解,更是通过稿件及时向读者介绍了即将回归的香港。
每天的工作紧张而又繁忙。除了采访,到了晚上,应中央回归工作先遣队伍领导的请求,还去帮助他们做些典礼仪式的准备工作。比如当天仪式上领导要多次登台,为了不出差错,大家便“装”一回“领导”,按要求走台。“彩排”反反复复,尽管弄得很晚才回驻地,但没有人喊累。
盛典的主会场
6月28日,回归盛典即将临近时,正在香港采访的我忽然接到报社通知,要我立即返京,说中办通知我随中央代表团采访。当时我人已在香港,问能不能不回北京。采访团的同志经请示:答复是不行,必须回来。不得已只好立即购买机票。到北京已经很晚了,按照要求,必须第二天天一亮,到首都机场专机候机楼集中。
行李箱都没有打开,第二天一早,报社车队师傅就将我送到首都机场。中央代表团人数众多,既有中央领导,又有各部门负责人,有各民主党派人士,有各方面、各战线杰出代表。候机楼里人头攒动。第一架专机由钱其琛副总理带队打前站,已提前出发。第二架和第三架是波音747型大飞机。第二架专机乘坐的是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第三架专机乘坐的是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团所有成员都被分别安排在三架专机上,记者集中在第二架专机。我因为回京较晚,被单独安排在第三架专机,和新华社、央广、央视等其他中央媒体人员分开了。
两架专机按时先后起飞。第一天先飞深圳,进行休整。第二天,也即6月30日,天空下起小雨,早餐后大家在院子里边散步边等待出发。直到中午还没有通知集合,大家不免有些心焦,但只能耐心等待着。据说,因为天气原因,领导们在商量怎么过去香港。听说有三种方案:一是陆路汽车,二是水路轮船,三是空中飞机。最后好像时间不等人,突然通知大家立即登车去机场,看来还是走空中路线。深圳和香港紧挨着,深圳机场到到香港启德机场,也就是十几分钟时间。两架飞机均是波音747大飞机,机身庞大。飞机冒着小雨,贴着山头,感觉还没有起飞就着陆了。
启德机场的欢迎仪式
启德机场一片紧张。董建华和香港各界代表数百人在机场迎接党和国家领导人。仪式隆重而简短。待我走下飞机,前面的人已全部被接走,只剩下几辆面包车在等着零散的人。上车后追着赶着赶到驻地酒店。代表团住酒店30层以上,电梯让人心急如焚。放下行李后立即下楼,发现大队伍已经全部去了会展中心主会场,楼下已经见不着什么人。时间可以说是按秒计算,紧张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焦急时刻,看到一辆面包车在酒店门前停着,有个好像是外交部的人上了车,我断定他们一定也是去会场,于是就跳上了车。幸好,大家以徽章为标志,认不认识无关紧要。到了会场,保安极其严格,胸前各种牌子一大堆,经过层层关卡,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才得以和大家集合到一起。我们指定是必须紧随江泽民总书记。和大家走到一起,一颗悬着的心才算定了下来。代表团重点是出席午夜和凌晨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在这前后,江泽民和李鹏有一系列会见和礼仪性活动。如会见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各国代表、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和各国知名人士等,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主要官员。江泽民和李鹏会见英国首相布莱尔。紧接着,各种会见和各种仪式便一个接一个开始了,中间几乎没有任何空隙。大家跟着一个场地到另一个场地,马不停蹄。直到午夜政权交接仪式和凌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仪式、特别行政区政府宣誓仪式等等结束,几位记者没有喝一口水。
那时信息传输条件远不如今天,发稿要走出会场,到专设的新闻中心才可将稿件发出。由于审查严格,凭证件都不让再次进入会场,出去时必须有一个港方安保人员陪同,否则就回不来。
1997年7月1日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也标志着156年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香港巿民一同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全港洋溢着欢欣的气氛。庄严而得体的政权交接仪式,揭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
交接仪式晚上11时30分开始,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前大厅举行。中英两国都派出了仪仗队和军乐队,国家主席江泽民和查理斯王子分别致辞。在即将进入午夜的时候,英国和香港的旗帜徐徐降下;午夜12时正,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升起。交接仪式在4000位应邀出席的嘉宾见证下进行,其中有中国和英国的高层代表、40多个国家的部长和4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香港政府的高级官员、来自各层面的本地和海外商界与社区领袖。约6500位本地与海外的传媒代表在现场报道仪式的盛况,并传送给全世界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交接仪式那一刻,站在现场,每一个人都激情满怀。作为见证者,一股无名的自豪感不觉涌上心头。所有仪式结束后,是江泽民、李鹏接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几个团体。整个活动直到凌晨方才结束。
除了仪式本身,值得肯定的是,如此规模巨大,内容繁杂,时间短促,影响深远的活动,从头到尾,不仅有条不紊,忙而不乱,环环紧扣,而且没有出现任何差错。这不能不归功于组织者的精心组织和精心安排。这里面的每一个细节事前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否则,就难免不出问题。难怪事先我们在香港采访时,被组织者邀请去参加“彩排”。凡事预则立。
凑个热闹,和董特首留个影(右一为本人)
记得活动中途,首任特首董建华先生利用间隙,坐在沙发上翻看组织者给代表团每人一本的小册子,一边看,一边赞不绝口说,这个好,我们要学习。小册子上,所有活动都是按分秒计算的,每一项都写的清清楚楚。几点几分,何种活动,在何处,谁参加,都明明白白。至今,我还珍藏着这本红色封面的小册子。
活动一结束,刚松口气,工作人员通知大家立即回酒店取行李去机场返回北京。说实话,当时我非常想继续人民日报的团体采访。报社采访团队还在香港,我们的任务还未完成。我问中办工作人员能否留下继续采访,工作人员经请示曾庆红主任(当时中办主任),说所有人员一个都不能少,全部一起回京。这个时候,才想起,还是前一天在深圳吃的午饭,差不多20多小时了,没吃没喝,居然一直没有感觉。到房间取行李时方才感觉渴了饿了。没有时间停留,连住的房间都没来得及细看一眼,立即赶往启德机场。飞机上为大家准备了一份丰盛的盒饭,吃的很香。
作为“常备名单”记者,有时候其实很辛苦,要求也很严格。随叫随到不说,有时要作出许多牺牲。但作为很多重要场合和国家重大事件的见证者、记录者,甚至参与者,还是很值得,很荣幸的。
香港回归两周年,我又随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到香港,参加了庆祝活动。这次,仍然是先到深圳,住一夜后,陆路走罗湖口岸抵香港。特首董建华等在口岸迎接。在香港期间,参加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参观了特首官邸,香港证交所,中资企业等。还游览了维多利亚港湾。时间不长,但终身难忘。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兴起,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迅速跟进,全面布局,要求各大新闻单位举全社之力,进军互联网。根据报社编委会安排,我于2000年转行新领域,领办人民网。
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香港文汇报采访我,并用一整板的篇幅给予报道。标题是《人民网总裁何加正 采访香港回归最难忘》。
文章开头介绍说,“人民日报网络中心主任、人民网总裁何加正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谈及1997年亲历的香港回归庆典,激动的心情仍难平复。”“作为人民日报中央组记者何加正于1997年和1999年分别随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访问香港,他在一线记录了香港回归和回归两周年两段重要历史,近距离感受到两代国家领导人对香港的牵挂和关注,也见证了香港民众回归祖国的幸福与喜悦。本报记者专访何加正总裁,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回归庆典片段,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文章突出描述了我在回归典礼现场的感受:“看着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可以说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热血沸腾,场面非常壮观、震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