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作者(右一)与北京大学国政系七五级班主任陈峰君教授(左二)及同班同学肖天友(左一)、王鹤杰(右二)合影。
上世纪九十年代,作者与北京大学国政系国政专业七五级班长肖天友同学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留影。
2004年11月9日,温家宝总理接见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后勤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代表时,与作者亲切握手。
2003年,作者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4周年国庆招待会时,在人民大会堂留影。
2005年12月13日,作者出席温州市后勤协会成立大会时,代表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表示祝贺,并发表讲话。
引言:
能够在湖光塔影的百年名校北京大学读几年书,是我一生的荣幸。
我以母校为荣,因为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毛泽东、鲁迅等对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的风云人物与北京大学有着不解之缘。
我对五月四号这个日子倍感亲切,因为103年前,北京大学的爱国青年发起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
作家柳青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
一、我在北京大学学习前后的经历
1951年6月,我出生于湖北武汉。1954,家父调往水电部。1955年,我与两个哥哥、一个妹妹随母亲迁居北京,随后在北京念书。1964年9月,我考入北京43中,一个月后,我被意外地西藏军区文工团录取为“小兵”。从1965年2月起,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1968年8月军艺解散后,我进藏下连当兵,1969年提干。1970年初,我在海拔4000公尺的江孜山沟里的一个边防连队任排长,1971年底复员,1972年初被分配到北京市属工厂。我是在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年代的末期从工厂层层选拔推荐,并经党组织批准选送到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现为国际关系学院)学习的。
1970年至1976年期间入学的大学生大多属于“老三届”,经历过到农村插队,或到兵团、部队、工厂艰苦环境的锻炼。一般来说,受到被推荐单位群众及党组织的认可,思想品德、工作表现都还是不错的。但由于未经过高考这一门坎,入学后文化程度上参差不齐也是客观事实。受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我曾到北京大学大兴分校参加了半年的“半工半读”,即一边参加插秧、拔麦等农业劳动,到工厂搞调研;一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知识。“半工”接触了基层的实际,应该说是有收获的,但毕竟耽误了一些学业。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我们回到了本校,开始进入专业课的学习。我和许多同学都抱着把被“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补回来的精神,更加刻苦地学习,吃完晚饭就去图书馆占位子,看书、查资料、记读书笔记,一直到闭馆。我们专心致志、如饥似渴般地学习了两年时间。
除了努力学习之外,我还因在大兴分校短跑成绩突出而被选入校田径队。每天下午五点多钟,我便穿上运动服,拎着跑鞋,慢跑来到五四运动场参加紧张而艰苦的训练。1978年5月3日,北京大学田径运动会在五四运动场隆重举行,我获得了男子400米第二名,200米第三名的较好成绩。作为北京大学田径代表队的成员,我还参加了三届首都高校学生田径运动会。在1978年5月20日至21日在京举行的第十七届首都高校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北京大学荣获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第二三名的分别是北京钢铁学院和清华大学)。作为短跑组的主力队员,我参加了4×400接力,取得这个项目第二名的好成绩,我为自己为北京大学夺冠出了一份力而感到十分荣幸。
二、到国管局工作33年的经历及体会
197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从全国一些比较知名的大学挑选了14名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充实到国办机关,我名列其中。当时我和另6名同志被分配到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其他7名同志则被分配到国务院信访局、国务院办公厅机关党委,中央编制办公室。
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对知识和人才的忽视,特别是未将机关事务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来认识和对待,所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国管局)很少进大学生,文化大革命10年,索性一名未进,故我们分到机关后,还是受到组织领导器重的。
我被分配到政治处负责宣传教育工作,即主要负责组织全局的政治理论学习及职工文化补习、“业大”学习等。当时我所在的宣教科“庙”虽不大,但政治待遇却非常之高:一是每天可以看到新华社编发的毛主席每天都看的《大参考》,及时了解国内外重要信息,还有胡耀邦在中央党校任常务副校长时为推动思想解放而指导编辑的《理论动态》;二是到外面听重要报告的机会比较多。例如仅1979年6月至8月,我就听了三场重要报告:即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宦乡所作的关于美国现状的报告;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于光远所作的关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报告;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所作的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报告。1980年1月3日下午,到中南海小礼堂听时任国务院秘书长金明作《联系实际,认真学习叶副主席的讲话》的报告。三是参加重要政治活动的机会比较多。例如1979年8月25日下午,我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张闻天同志的追悼会。我荣幸地、近距离地见到了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王震、徐向前、胡耀邦、赛福鼎、邓颖超、李维汉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那天是陈云主持追悼会,邓小平致悼词。上述学习和活动,增强了我的政治荣誉感,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开阔了我的思路和眼界。
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随时了解掌握干部职工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所以到机关各处室和基层馆所了解情况,回来后写简报很多,文字上要求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刚开始我还真有点不适应。因为我不是学新闻的,中文底子并不扎实。当时我的直接领导是黄曙海和蔡智群,他们分别毕业于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理论基础和文字水平都比较扎实。他们非常耐心地教我如何写简报。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我边练边学,并把老同志修改过的初稿留存下来,抽空认真揣摩,从中获益不浅。
一个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是,我13岁半,即初中刚上半年就参军。入军艺后我们主要是上专业课,文化课占比很少。尽管后来我领到了中专学历的毕业证,又有机会上了大学,学习成绩也不错,但初中到高中阶段的课程毕竟是个缺陷。就好比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还很不发达,需要“补课”一样。为此,我在组织我局35岁以下的青壮年补习文化课的同时,与大家一起补习了两年的高中语文。我认真听课并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南海业余大学开办后,我又克服孩子小的困难,晚上与老局长田玉安等同志一起去上课,取得了形式逻辑、现代文学、法学概论等四门单科的结业证书。我还参加了人民大学新闻函授的学习。这几年的功夫没有白花,对提高我的写作能力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1985年,我被提任宣教处副处长,协助蔡智群同志分管全局的宣传教育工作。1988年党政分开后,我就任国管局第一任机关党委宣传部部长。我担任了两届局机关党委委员,组织过全局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举办过全局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和精神文明辩论会等。1991年,国管局为加强中央国家机关后勤干部培训工作,组建了中央国家机关后勤干部培训中心,我被任命为副主任,协助杨晓生主任工作,晓生同志给我许多帮助和关心。
1999年,局党组决定调我到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以下简称“全协”)工作。在当年11月召开的全协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我当选为秘书长。2004年11月的全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我又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在这两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两任总理朱镕基、温家宝等领导同志分别在紫光阁和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与会代表,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与大家合影留念,温家宝总理还与我亲切握了手。在2004年11月的全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国管局和全协还联合表彰了全国59个机关后勤先进集体和106名机关后勤先进工作者。
朱镕基总理在会上赞誉机关后勤工作者是“无名英雄”;温家宝总理强调,“做好机关事务工作必须坚持廉洁、服务、节俭的原则”。
能够数次亲眼见证并通过新闻联播向全国播出上述激动人心的场面,这对广大机关后勤工作者是极大的激励,我本人也倍受鼓舞。
到国管局工作之后,我经常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不虚度年华,如何继承和发扬北京大学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学识水平、求实态度、敬业精神、工作业绩等方面无愧于北京大学毕业生这个令人羡慕的称号,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
在国管局工作33年来,我经历过局机关党委、中央国家机关后勤干部培训中心和全协三个主要部门。应该说,我在每个岗位上都经受了锻炼,都有所收获。就个人的感受而言,在全协工作的12年,是我心情最愉快,学到的东西最多,结识的同行朋友最广泛,工作动力和个人潜能发挥得最充分的时期。
全协作为国管局联系全国机关事务工作部门的桥梁纽带和指导推进机关事务改革与发展的参谋助手,其作用和影响力是非常之大的。在协会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秘书长是个承上启下,联络八方的角色。既参与协会重大事项的决策,又负责具体工作的安排与组织实施,相当于军队的参谋长。在担任两届10年秘书长期间,我与协会的老领导和在职的同志们和谐相处,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把协会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尽心竭力地为会员单位和会员服务,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局领导的支持,会员单位、协作单位的配合和协会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全协自1995年2月成立以来,为加强机关事务部门的职能建设和推进机关事务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等方面作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多次被国管局评为先进集体,并被民政部评为优秀社团。我为自己在其中作了一些工作而感到欣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了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从事管理工作的需要,1997年至2000年,我利用三年的业余时间参加了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在职领导干部研究生班的学习,取得了研究生学历。
数十年来,我结合工作实践,撰写了包括《机关后勤改革三十年的历史回顾》、《机关事务理论研究成果综述》等许多篇有关机关事务改革与发展的文章,发表在《中国机关后勤》和地方后勤刊物上,并应一些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后勤部门的邀请,讲授机关事务理论知识与机关后勤改革。
此外,我还从抢救与挖掘珍贵党史资料和精神财富的目的出发,利用业余时间采访写作,从1983年起,我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以及《纵横》和《妇女》杂志等十几种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了百余篇报告文学与人物专访。我曾采访过李达夫人王会悟,毛主席的厨师于存,周总理的卫士长成元功、刘志丹夫人同桂荣,彭德怀夫人浦安修,谭震林夫人葛慧敏等。还采访了国管局参加过红一方面军长征的邓六金(曾山夫人)、参加过红四方面军长征的王定国(谢觉哉夫人)、参加过新四军的陈兰(邓子恢夫人)等老大姐以及国管局涌现出来的全国劳动模范、国宝级面点大师刘俊卿,全国三八红旗手马秀琴等基层模范人物。
采访中,老一辈革命家的传奇经历,英模人物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执著的爱也深深地感染与激励着我。就我个人体会而言,采访写作并不仅仅是提高人际交往与写作能力,同时也是一个增长知识,净化心灵的过程。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采访过的许多老同志多已作古。借此机会,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哀悼与怀念。
根据好友的建议,我将相关文章结集成书,于1998年、2008年、2011年先后在群众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馈赠亲友后受到广泛好评。这三本书均被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解放军艺术学院图书馆收藏。
2011年,我年届花甲,办理了退休手续,开始过退休生活。回首参加工作的47年,我经历过成功的喜悦,也曾有过困惑和坎坷,但更多的是得到组织领导的关心和同志们的帮助。问心无愧的是,我这几十年没有虚度,一直在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真诚待人。我欣喜地看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国管局的管理职能不断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这一变化本身也起到了筑巢引凤的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国管局连研究生都不敢进,因怕留不住。而现在,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的毕业生以及各类博士生也不稀奇了。
三、10年退休生活回顾:统筹兼顾“三个三分之一”
时光如梭。去年,我已达古稀之年。古人云:“人活七十古来稀”。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由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强盛,人民富足,古人关于人的寿命的定律已被颠覆。
我认为,按照我们目前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对于多数人来讲,从60岁算起,退休后应该有15年左右的“退休黄金期”。也就是说,至少在75岁之前,无论是探亲访友、外出旅游;或是撰写文章,写字作画;抑或是帮助子女照顾第三代等,身体状况还是可以支应的。毋庸置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情况,不能套用某一种模式。只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自己感觉愉快、充实便好。
退休后,我的最大的感受有两点:一是觉得可以比较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了;二是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回顾我10年的退休生活,一言以蔽之,就是“统筹兼顾三个三分之一”。
概括地说,就是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支持孩子事业的发展,协助老伴照看外孙,干些家务;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及锻炼身体。当然,这只是个概数。
随着情况的变化,时间比例上也有所调整。
比如,第一个三分之一,照看外孙。最关键的是外孙在上幼儿园之前这一段时间。因为外孙是个外向型性格,一岁多就开始爬上爬下,必须盯紧他,不能有半点闪失,所以我与老伴必须有一个人看着他,一个人则承担买菜、做饭、收拾屋子等任务。毋庸置疑,老伴承担了最大的家务劳动量,除了家庭保洁外,她每天都要琢磨晚上吃什么,随后去买菜,做晚饭(一般不少于四个菜),颇为辛苦。她为我完成另外两个三分之一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一般来说,在我可控的时间范围内,我每天都是用最充沛的精力去做我认为最重要、最急迫的事情。当然,我也不是“甩手掌柜”,也挤时间做些家务活,如:擦地、洗碗等。偶尔也会系上围裙下厨,做一两样家人喜欢吃的面食及菜肴。我考虑,这既是为了减轻老伴的家务负担,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同时也是生活方面的调剂。晚间,北京新闻及中央台的新闻联播我是必看的,此外,就是回看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和一些比较轻松愉快的娱乐节目,上网打十几副桥牌等。
第二个三分之一:这10年我下功夫最多,最有成就感的莫过于写作。写作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继续坚持写日记。受家父和雷锋的影响,我从1965年初到军艺后就开始写日记,迄今已坚持了58年,共写了160本,摞起来近3米高(即与房顶差不多的高度)。除1965年至1966年的日记因1969年贯彻“林副主席第一号令”,母亲带着未成年的弟弟妹妹紧急疏散到家父所在的黑龙江北安水电部五七干校,未及细致清理丢失了外,1967年至今的日记均保留完整,并编上号,查阅起来十分方便。著名演讲家蔡朝东得知此事后曾撰文写道:“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大都有记日记的习惯,但能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王元慎老师一天不少记到今天,而且整理保存完好,可称得上是中国私人日记第一人,完全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了!”蔡朝东所作的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英烈事迹的《理解万岁》曾轰动全国,我们是同龄人,都曾当过兵,搞过宣传。谢谢他对我的鼓励。实事求是地讲,我并非每天都写日记,有时环境、时间、条件也不允许,但年和月没有中断,这倒是事实。
家父留给我们子女的27本日记、我本人的160本日记,连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数百封家书和亲友来函,成为我撰写家史及其他回忆文章时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也是我毕生倍加珍惜的精神财富。
二)撰写家史和著名书画家的艺术之路。为了记录从爷爷、奶奶到父亲母亲这两代人艰苦创业,族亲间相亲相爱,鼎力相助的历史,特别是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弘扬良好家风和传统美德,从2009年起我便酝酿撰写一部家史,此举得到众多至亲的大力支持,纷纷给我发来充满亲情的回忆文章。我的这本家史初步定名为《感念亲友情》,目前已完成十几万字的初稿。
我还计划于今年底前完成一本介乎于长篇报告文学与人物传记之间的书,即介绍何海霞的弟子,著名女书画家张炎侠的艺术之路,最迟在7月底前完成初稿,经征求张炎侠女士及亲属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后,于年底前出版。
三)撰写文章。退休以来,我撰写了反映国管局老局长常捷和郭济人品及业绩的两篇长文,即《奠定发展基础 稳步推进后勤改革—回顾常捷局长对国管局发展的主要贡献》、《一位开拓务实正直谦和的领导者—记郭济同志在国管局工作的几个事例》以及介绍我的书法老师邢金豪的《情系老年书法普及》等30余篇文章,分别发表在国管局离退休干部局编辑的《怀念与回顾》文集、《老干部园地》及《中国老年报》、《中国老年》等报刊杂志上。
四)学习研究党史,撰写党史文章,制作党史课件。这是我花时间最多,下功夫最多的。因为我从小就酷爱学习研究中共党史。除了大量阅读各种版本的党史书籍、人物传记和观看反映中共党史、军史方面的影视作品之外,数十年来,我出差或退休后到各地旅游,当地如有党史或文史方面的纪念馆我是必去的。目前,许多重要的纪念馆我都去过,比如李大钊纪念馆,新中国成立之后七大常委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的纪念馆,彭德怀、徐向前、郭沫若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及南湖革命纪念馆等我都去过,还有李大钊烈士陵园、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等。每去这些地方,都会激起我对伟人及先烈们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对自己的心灵也是很好的洗礼,同时也丰富了我的党史知识。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从2020年下半年起便以平均每天6至8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研究党史,撰写党史文章,制作党史课件。例如,我于去年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撰写了一篇长达45000字的报告文学:《一代女杰王会悟---中共一大胜利召开的幕后功臣》及其5000字的采访手记。王会悟是中共主要创始人、中共一大的主要筹备者李达的夫人。1921年,王会悟受李达的委托,精心安排了中共一大召开的会址及代表们住宿的地方,并担任会议的安保工作。她在会议接近尾声发现密探后迅即向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报告,避免了一场“全军覆没”的危机。随后,她又提议将开会的地点转移到她家乡乌镇附近的嘉兴南湖,并妥善地安排了乘车、租船等事项,为确保一大胜利召开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我曾于1985年对王会悟进行了数次采访,写出了1万字左右的报告文学《中共一大改址是她的主意》一文,刊登在由全国政协办公厅主管,中国文史出版社主办的《纵横》杂志上。我是在全国性报刊上全面介绍王会悟的第一人。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展现王会悟的不平凡的一生,尤其是她对中共一大、二大的胜利召开,对中国妇女运动的杰出贡献以及她与陈独秀、李达、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党史重要人物的密切交往历史片段,我在《中共一大改址是她的主意》一文的基础上,又翻阅了许多党史书籍,并两次到国家图书馆查找相关史料,翻阅我当年采访王会悟及其后人的日记,终于完成了这一长篇报道,并于今年初在中红网上发表。能够让更多的读者详细了解王会悟这位为中共创立和妇女运动作出杰出贡献却又鲜为人知的人物,我认为既是一份责任,也颇感欣慰和如释重负。
已完成的党史课件共分七讲:
第一讲《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二讲《出席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走过的不同道路及其启示》 第三讲 《一陈三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注:“一陈”即陈独秀,“三李”即李大钊、李达、李汉俊) 第四讲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第五讲 《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第六讲 《习近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七讲 《高风亮节 鞠躬尽瘁:百年党史中的周恩来》
制作党史课件这件事,我得到了中红网总编辑江山的大力支持和他的助手陈胜的积极帮助。
这七讲,涵盖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自去年以来,我应邀为国家税务总局扬州税务学院的全国税务系统领军人才培训班学员,为中央财经大学税收教育研究所培训班的学员,为中国贸促会的干部,为廊坊金融系统的行长等讲授党史课。我还在中红网组织的数次活动中,在曙光街道、花园村居委会、国管局幼儿园、花园村老干部支部以及延安、遵义等革命圣地进行了义务宣讲。 讲党史课,我始终坚持两点:第一,不违规。即不背离党中央的三个历史决议的精神。即1945年4月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021年11月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第二,不死板。即不照本宣科,我有自己独特研究成果及多年对党史人物采访的第一手资料。正因为如此,我的党史课受到邀请单位及广大听众的高度好评。我认为,写党史文章也好,讲党史课也罢,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不能僵化、教条、抽象、空洞。我特别赞赏陈云同志解析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一段精辟论述,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陈云同志经过不断思考和总结的15字格言,体现了他巨大的政治勇气、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及深厚的理论功底。
我已与江山老师商定,与中红网合作,拟在七八月间将我写完的党史课的7讲内容,连同我退休后撰写的15篇文章,汇编成一本内部学习资料,以庆祝建党101周年,供党史爱好者学习参考。拟编入的文章如下:
1、《一代女杰王会悟—中共一大成功召开的幕后功臣》 2、《南湖革命纪念馆历史沿革及对一大红船的考证》 3、《中华民族的自强与团结是对抗战的最好纪念》 4、《谁是抗美援朝的最佳人选?》 5、《铮铮铁骨浩然正气—电视剧<彭德怀元帅>观后感》 6、《瞻仰习仲勋陵园》 7、《“要想着为人民做好事”—追忆华国锋同志》 8、《踏访锦涛同志祖居》 9、《朱镕基推崇的一幅对联》 10、《谁第一个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 11、《双清别墅:中共“进京赶考”第一站》 12、《永远的怀念:记我与老红军王定国的几次难忘的交往》 13、《踏访宁夏平罗五七干校博物馆》 14、《邯郸:一个非常值得光顾的旅游胜地》 15、《在采访和写作中学习与宣传党史,弘扬长征精神》
2022年年5月27日,曾助力美国总统尼克松打开中美两个大国正常交往的大门,并一直致力于中美关系发展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度过了他99岁的华诞。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对基辛格博士的生日贺词中引用了美国开国先贤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希望永远被铭记的话,需要作两件事:写,值得人阅读的东西;做,能让人记住的事情。”他说,这两句话,基辛格博士都做到了。我应向基辛格博士学习。
第三个三分之一是,我退休后报名参加了国务院老年大学和水利部老年大学的学习,我上了行书高级班,向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的弟子邢金豪老师学习书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的书法作品曾在鲁迅博物馆及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参展,并向华国锋夫人韩芝俊,年逾百岁的老红军、谢觉哉夫人王定国赠送“福寿”牌匾,向刘少奇之子、原总后勤部政委刘源上将及毛主席的侄女毛小青赠送书法作品,均获得好评。每逢元旦、春节前夕,我还为国管局下属单位、离退休干部局及街道社区义务书写春联及福字。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前几年,中红网曾以“实力派书法家王元慎”对我进行了介绍。去年10月11日,《家有书画》栏目组的总导演李雨霏女士对我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现场直播采访,并以《书法家王元慎先生的日记人生》为题进行了报道。《家有书画》栏目是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的理念,挖掘我国社会上知名或民间有潜力书画家的艺术风格及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全媒体大数据,展现、弘扬并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该栏目自创办以来,受到广大书画爱好者及人民大众的好评。退休后,我还先后加入了北京作家协会、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成为上述三个社团组织的成员。
当然,我有自知之明,因为书法的学习与修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是终身的事情。况且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当继续努力,不断向古代书法先贤、邢金豪老师以及诸多现代书法高手学习。
除了潜心研习书法外,我还参加了电脑操作、素描、花鸟鱼虫、山水、围棋、华佗五禽戏等老年大学课程的学习,均受益匪浅。特别是电脑操作,对我的实用性很大。退休前,由于担任领导工作,比较忙,加之也有点依赖思想,因此不会电脑打字。单位上我写的材料,由下属打印,自己写的文章,由女儿帮忙。
自从学会电脑操作之后,我感觉便捷多了,退休后10年来我撰写的几十万字,都是靠我自己用电脑打印出来的。
退休后,出于对中国革命进程有着巨大影响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崇敬,也算是开发自己的潜能,训练自己的记忆力,预防老年性痴呆吧,我还尝试着模仿三位伟人的讲话(模仿时不看稿子),前几年在国管局离退休干部局组织的春节团拜会上我应邀上台进行了声情并茂的表演,赢得老领导、老同志们的热烈欢迎,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为这三位伟人服务过,既崇敬,也很有感情。在中红网组织的纪念毛主席诞辰的数次活动中,我也进行了表演,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与众不同的节目。
四、我的三位精神偶像:雷锋、焦裕禄和保尔.柯察金
一名英雄就是一面旗帜。许多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人物都有其可歌可泣的事迹及其精神内涵,对我都有很大的影响和激励作用。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雷锋、焦裕禄和保尔.柯察金,是我人生成长道路上三位最重要的精神偶像和榜样。
一)雷锋: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最多的士兵
1963年3月5日,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刊登了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当时我还不满12岁,上小学五年级,是少先队中队长。记得那时我还用毛笔在笔记本上临摹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手迹。那一段时间我耳熟能详,最爱哼唱的一首歌,就是吴洪源填词,生茂谱曲的《学习雷锋好榜样》。歌词是这样写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立场坚定斗志强。学习雷锋好榜样,放到哪里哪里亮,愿做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克己为人是模范,共产主义品德多高尚,共产主义品德多高尚。学习雷锋好榜样,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上,紧紧握住手中枪,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毛泽东为雷锋同志题词的经过是这样的:
雷锋因公殉职后,1963年2月初,《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雷锋的事迹,同时摘发了雷锋的部分日记。《解放军报》还连续刊发了题为《像雷锋那样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等三篇社论。毛泽东仔细阅读后,在一次谈话时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说:“雷锋值得学习啊!向雷锋学习,也包括我自己,我也向雷锋学习。”
2月中旬,《中国青年》编委会提议请毛泽东主席为雷锋题词,并致信毛主席:“现在全国已经掀起一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我们《中国青年》拟出一期学习雷锋的专号,向全国人民推荐这个先进典型,教育青年一代在社会主义时期更好地锻炼成长,恳请您老人家为雷锋题词。”
据毛泽东的秘书林克回忆,他将《中国青年》杂志社的要求报告了毛主席。毛泽东让他先拟几个题词供他参考。林克回到办公室,思索了一番,很快拟好了十来句话,如“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雷锋同志鲜明的阶级立场”、“学习雷锋同志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风格”等,立即送呈主席。2月22日,毛泽东让林克去他办公室,并拿起一张信纸递给林克,毛泽东已在纸上用毛笔书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潇洒飘逸的行草字。林克拟的十来个方案,毛泽东一个也没用。
随后,毛泽东又对林克说了一段寓意深刻的话。他说:“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拿着毛主席的题词,林克给《中国青年》杂志社打了电话。该社一名年轻记者骑着摩托车马上取回了毛主席的题词。
《中国青年》杂志社当即将毛主席题词报送团中央,团中央又报送中共中央书记处,确定由新华社制版向全国播发通稿。通稿原定于3月2日播发,3月3日全国报纸刊载。但由于3月3日、4日《人民日报》连载中苏论战长篇“九评”文章,刊载毛主席题词推迟至3月5日。《中国青年》杂志因已付印毛主席题词,仍按3月2日刊发。于是,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第5、6期合刊出版,首先发表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三天后,也就是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在头版刊登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从此,学习雷锋活动在全国蓬勃兴起,之后每年的3月5日成了学习雷锋纪念日。
1965年8月30日,曾为毛泽东做过保健工作的庐山疗养院护士钟学坤在中南海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毛泽东高兴地说:“你大学毕业了,以后要好好工作,还要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不要骄傲,要脚踏实地地为人民服务。”听到主席的鼓励,钟学坤非常激动,她特地拿出新买的笔记本,请主席写几句鼓励的话。毛泽东接过钟学坤手中的笔记本,略加思考后,提起毛笔在上面写了“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一九六五年八月三十日”几行苍劲有力的字。
据不完全统计,从雷锋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至2012年的50年间,除了毛泽东两次为雷锋题词之外,雷锋还获得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纪念题词44次。一名普通战士,一个先进人物,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的次数如此之多,时间跨度如此之大,在世界历史上,至今还没有哪一个人能和雷锋相比。2012年2月,雷锋以“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最多的士兵”荣获世界吉尼斯认证并荣获《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最多的士兵》吉尼斯证书。
出于对雷锋的敬佩,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及辽宁省抚顺的雷锋纪念馆,我都去参观过,如2011年10月下旬我到湖南出差,公事办完之后,我特地请湖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同志于29日帮我联系到位于望城的雷锋纪念馆和雷锋故居参观。我在当天的日记中记载了这次参观的主要内容。现摘抄如下:
“接待我们的是馆办刘红梅和讲解员刘晓云两位年轻女士”。
广场前方有一座雷锋全身像。馆内有一尊纯天然汉白玉雷锋像。两边是雷锋日记的展板,分别是:“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的祖父叫雷新庭(?--1943),父亲叫雷眀亮(1907—1945)。馆内有雷锋苦难童年的泥塑、雷锋穿过的蓑衣,一家人使用过的破蚊帐、破棉絮、烧水瓦壶、上学用过的石板、石笔、戴过的红领巾,在县里送机要文件的公文包等。雷锋身高1.54米,留下9本日记。展览还展出了雷锋参加工作后各岗位的收入情况,节约箱、理发工具,缝过的袜子等。
雷锋的卧室的简介是这样写的:“这是雷锋一家的卧室。雷锋的父亲、哥哥、弟弟都先后在这间房子里死去。雷锋的母亲也是在这间房子里悬梁自尽的。”
我向雷锋纪念馆赠送了一本我的个人专著《往事追踪—党史轶闻与人物专访》,并在扉页上写上了“雷锋精神光照千秋,雷锋纪念馆惠存”。
我阅读过大量关于雷锋事迹的书籍(包括他的日记)。雷锋虽然只活了22岁,但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多次立功受奖,一生做了大量好事。雷锋已经成为“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2013年3月6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他强调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力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2014年3月11日,习近平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接见部分基层代表。他对某工兵团“雷锋连”指导员谢正谊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雷锋精神影响和激励了他身后的几代人。《雷锋日记》中不乏思想深邃,富有哲理的格言。其中有三句我熟记于心。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一位仅活了22岁,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农家子弟,能够写出如此有哲理有思想的语句,真是令我敬佩之至。
二)焦裕禄: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
焦裕禄是人民的好干部,领导干部的楷模。习近平同志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总书记的话,我颇有同感。记得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时任军艺舞蹈系副主任的朱子铮在向我们舞蹈系的学员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我与许多同学也流下了眼泪。特别是他念到焦裕禄同志为了改变兰考人民贫穷落后的面貌,拖着患病的身体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患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的震撼。后来我在西藏边防连队戍边、复员后到工厂、上大学、到机关当干部,心中一直有焦裕禄的形象。见贤思齐,我总是把他当作榜样对照自己。著名电影演员李雪健主演的《焦裕禄》形象地塑造了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给我力量,激我奋进。
1990年7月15日,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深情地写下了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干顷澄碧。”
诗言志。这首词寄意深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格调清新,是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思考的。其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等等不胫而走的铿锵词句,真切地表达了习近平同志对焦裕禄精神的深情赞颂和作者爱民为民,勇于担责的感人情怀。
2009年4月1日,习近平到河南省兰考县调研。在与干部群众座谈时他指出:“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习近平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所在。
焦裕禄有句名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比喻凡事要亲自去实践、体验,跟在别人后面学样,不如自己去开拓创新。
2014年3月17日,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习近平再次来到焦裕禄纪念馆,参观焦裕禄生平事迹。他指出:“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三)保尔.柯察金:钢铁战士的励志语言激励后人
我在21岁时,曾阅读了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于1933年6月写成。小说通过记述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困苦中战胜别人也战胜自己,才会真正成长为钢铁战士。该书中主人公保尔有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有感而发。我在1972年12月26日的日记中写下了如下的话:“我应向保尔这种崇高精神学习。”
“我愿自己成为一滴油,为熊熊燃烧的革命烈火增光、添彩。我愿自己成为一株翠竹,既坚,又韧,坚时犹如钢铁,韧时易于弯曲。”
我在1973年2月19日的日记中又写道:“我认为,一个人成长的优劣、疾缓,除了内因这个变化的根据之外,还依赖另外三个因素:第一,是党的培养,第二,是家庭教育,第三是社会影响,这三者是互相关联的。一个人不能缺少父母的教育,但如果终生在父母身边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那也不会有多大作为。我一向反对对人,对事的依赖性,自己的历史要自己写,生活的道路要自己闯。在实际生活中不断丰富和积累自己的感性知识,并逐渐地把它上升到理性知识的高度来认识。要善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己,解剖自己。”
当然,以上日记中所表达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语言特色。但也不失为一种励志语言。
接受一种信仰,学习几位精神偶像的光辉事迹,领悟并努力去实践一句或几句名言,可能会影响自己的一生。
雷锋、焦裕禄和保尔.柯察金的先进事迹和上述名言,对我一生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先生强力推荐的一本书《可以平凡,不能平庸》的作者刘兴旺在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平凡和卓越只有一线之隔。在平凡中日复一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为平庸;在平凡中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即为卓越。所以没有人注定平凡,也没有人生而卓越,不同的只是面对生活的态度。积极使人平凡变卓越,消极让人卓越变平庸。”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007年10月,即在知天命和耳顺之间的年龄时,我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实践,写了一段《我的人生感悟》,表达自己56年来做人做事所奉行的基本准则,不妨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人生三立:立德、立功、立言。能立言者,即其言论、学说或佳作能流传百世,经久不衰的圣贤寥若晨星;而立德、立功,则是每个人所必须面临的。通俗地讲,人生在世,一是做人,二是做事。
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做事是做人的必然。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我概括为两段话,32个字,即做人要“诚实守信,谦和宽容,助人为乐,知恩图报”;做事要“勤奋务实,严谨认真,持之以恒,进取创新”。我对每句话,都有详细的阐述,限于篇幅,恕不详引。
五、结束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
我认为,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中,如能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就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读书时,刻苦学习;工作时,尽职尽责;退休后,发挥余热;与此同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就能延年益寿,尽享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我与习近平总书记是同龄人。习近平在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讲话中,对青年朋友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寄语,我非常赞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