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头条>>正文
特稿:中医可视化技术占领全球制高点——访经典中医理论技术与现代红外影像信息技术结合,实现中医可视化、智能化践行者袁云娥教授(组图)
2019-08-19 17:17:26
作者:江山、吴志云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中医可视化简单地说,就是借助人体红外医学影像技术帮助智能中医高效快捷诊断疾病,实现全程数据化信息医学模式。(中红网中医图库)

中医可视化发明人袁云娥教授,1976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学系,原任解放军总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现代数字红外研究院院长,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医学影像研发中心主任、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红外医学专项发展基金主任委员。(中红网中医图库)

中医可视化已落户康瑞祥智能中医诊所,图为诊所外景。(中红网霍金梅摄)

康瑞祥智能中医诊所大门。(中红网霍金梅摄)

康瑞祥智能中医诊所大厅。(中红网霍金梅摄)

干净整洁的康瑞祥智能中医诊所。(中红网霍金梅摄)

袁云娥教授(右)在康瑞祥智能中医诊所大厅向来访的嘉宾介绍中医可视化的有关情况。(中红网霍金梅摄)

患者向康瑞祥智能中医诊所医生赠送的锦旗。(中红网霍金梅摄)

    中红网北京2019年8月19日电(江山、吴志云)

    2019年7月21日下午,记者前往位于北京石景山区银河大街1号万商运动中心南侧的“北京康瑞祥中医”诊所,采访北京现代数字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院院长、原解放军总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红外医学学科创建人、中医“可视化、智能化”新技术创始人袁云娥教授。

    已是下午4时许,这儿还是一片忙碌:慕名前来体验的、预约前来诊疗的、远程互通诊讯的,川流不息……

    在交流中,记者了解到,袁云娥教授是一位从军40年的退役女军人。她1969年参军入伍,1976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学系,之后留校工作;1986调入解放军总医院,长期从事医学教育科研管理工作。2000年开始,她在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岗位上潜心研究医学红外技术至今。多年来,袁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人体复杂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经过近二十年的执着探索,将医学数字红外技术与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相结合,对人体代谢的能量分布进行定位定量分析,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数字红外热态自动分析系统。这项原创性科研成果,为中医诊疗的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客观化提供了依据;2013年人民日报进行专题采访,高度评价“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中国中医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该技术可以在中国医学影像设备的核心竞争力上,使中国医学红外设备制造在未来几十年内占领全球制高点。”该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加强中西医融合,实现中西医之间的优势互补,大大提高疾病诊治水平和慢病防控。

    采访中,袁云娥教授向记者简明扼要地介绍了 “中医可视化项目”一一

    她说:我们的技术,是对人体能量有序动态变化的智能分析,是按照成熟的中医理论知识体系和钱学森大师提出的人体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思维体系设计而成,从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三维立体解析人体生命状态的变化规律,有据可依,用数据和图像显示。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终身名誉会长、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白书忠少将评价:“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会引起一次医学革命。”

    在访谈间隙,袁教授的助理陈莉(也是一位退役女军官),给记者送来一本《医学数字红外热成像技术概论》。这是袁教授的专著,已第二版印刷,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医学数字红外专著,凝集了她和她的研究团队讴心沥血创新成果。

    在这篇《概论》中,记者了解到“中医可视化”的技术进步和临床应用的鲜明特点,确实不同凡响:

    第一,该项技术为慢性疾病的早期预测、预知、预警、预防,提供无创性功能检测评价手段,可以对癌症、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进行早期筛查。

    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红外成像技术只限于局部有无病灶的检测,而袁教授团队研发的技术,在机体仅有代谢功能改变而没发生组织形态改变时,就能早期发现潜在疾病隐患。

    记者感慨:这是十分了不起的“早期发现”。一般能够提前3-5年、或更早时间预测疾病风险,进而控制疾病发生,是真正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普世济世理念。

    袁教授充满自信和自豪地对记者说:“这项技术手段,能从整体到局部、系统到微观判断早期恶性肿瘤发生的风险及肿瘤转移;对心脑血管病变可以提前诊断和早期预测,准确率可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对甲状腺、乳腺、前列腺,以及妇科疾病可以进行系统快速检测和初筛。”

    记者感动:这给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第二,该项技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证明了中医的科学性,诠释了中医理论知识体系的博大精深,大大提升了中国中医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袁教授说:长期以来,社会上甚至是医学界,有一种“中医不科学”的论调。这是很大的偏见!我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证明了中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中医的阴阳平衡、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完全可以用影像化和数字化来实证和图解。

    者:这对中医理论的应用和践行,是历史性的跨越!是中国人对世界医学的划时代贡献!

    在袁教授麾下,有一位中医内科专家刘高峰教授。他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我们的红外医学影像技术,能在几分钟的超短时间内、对人体多脏器能量空间分布状态作出定位定量分析,可以连续、动态地观察到人体微观和宏观系统代谢的功能和变化;而且与中医阴阳学说、脏腑经脉学说高度一致。同时用智能化化数据证明了中医的超前性和科学性。”

    第三,该项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加强中西医融合,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大大提高疾病诊疗水平。

    袁云娥教授回顾了自己的从医经历。她在军医大学深造和在部队医院工作已逾40多年。她是由开始学西医,到向中医学研究,双跨中西两医,并完成了完美“转身”的资深医学教育专家。袁教授说:我在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科训部门工作调入到基础医学研究所的那一天起,就把中医学研究作为新的课题和自己从事医学之路的毕生追求。我切身体会到,西医与中医都是研究人体生命状态的科学,两种医学体系的融合,才可以从系统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研究人的生与死、健康与疾病,这是我们创立现代生命医学的目标。近一个世纪以来,以研究生命状态为特点的中医学被“边缘化”了,真让人痛心。通过研究,越来越感受到中医在防病养生、解决人类疾病痛苦过程中的“伟大”;根据中医的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平衡理论体系,实现人体疾病与健康信息的自动化识别,用事实胜于雄辩的“精准和科学”,让古老的中医重新走到“前台”,实现中西医的真诚握手和深度融合。从而,真正重振千年中医的雄风,真正提高中西医的健康维护与疾病诊治水平。刘高峰教授虽衷情中医,但从不"鄙视″西医。他说:“在中华几千年文明史、文化史、文字史上,中医彪炳史册,曾经独领风骚。近代以来的西医百年发展史、成长史、壮大史,以科技为支撑,后来居上,这是人类医学发展的进步。如果让中西医的优长互补多好!如何让中西医的优势融合?袁教授作为杰出的当代医学专家,她做出了应有的使命担当。我们要为她点赞!”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一前几年,医院收治的一位14岁患者,高烧不退,腋下43摄氏度、舌下肛门37-38度;西医先后排除肺炎、淋巴瘤、药物热,但面对这种"不明原因发烧"却束手无策。袁教授给患者做了红外成像检查,发现他的“上焦”和“下焦”热态分布极高,而“中焦”偏凉。根据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学说,诊断为“大肠热毒阻滞导致肺部炎症性反应;病由是过量服用抗生素等药物,破坏了大肠内菌群正常分布,引起高热量聚集所致。于是,中医开了一个1800年前就有的古方,两付药服下,患者泻下大量黑色粪便,随即退烧。这个典型案例表明,中西医不能人为地搞“失联”,两者应当真诚地“互通”,才能为诊治疑难重症提供有力武器。

    第四,红外医学学科创建该项技术的成功研发,提升了中国医学学科创新能力,抢占了未来几十年在全球的制高点。下面是袁教授从7个方面对红外医学学科创建的简单综述:

    袁云娥教授谈到:

    现代医学主要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个部分组成。在医学科学化过程中,现代医学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又呈现重新组合的趋势,新理论新技术推动医学向前发展,医学已进入以生命医学、健康医学为重点的全面发展时期。实践已经表明,生命科学将成为当代科学中的带头学科;而中医学的整体能量医学理论将对生命医学的发展重新起主导作用,并和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结合,带动医学各领域的发展,加速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学科体系的更新,使整个医学面貌发生根本改观。红外波是一切物质运动产生的热能量的电磁波表现形式,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被美国和欧洲大规模使用在军事和其他工业领域里,70年代末欧美试图把它用于医学领域,但1989年被美国政府的一个研究报告给否定了,理由是红外检测太敏感,假阳性太多。自那以后,只有少数医疗和研究机构继续使用和发表文章。袁云娥教授执着红外医学影像技术临床研究近20年,期间研发了系列红外医学热态分析软件,提出了中医可视化新概念,主编出版了属国内第一本《医学数字红外热成像技术概论》专著,发表多篇相关论文,2008年获国家科技部成果三等奖及“科技奥运”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于2014年提出红外医学学科创建,并结合互联网、云服务技术,开创了中医标准化、可视化、数据化、智能化、信息化、国际化先河。

    红外医学+中医可视化的21世纪的新医学已经展示给我们一个光辉灿烂的前景。红外医学将作为中医学和西医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将微观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功能和代谢的改变及其机制研究,随着生命科学和红外医学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从细胞分子水平深入认识人体重要疾病的病理学机制,与宏观生命系统与整体功能医学的密切关联,进而推动疾病的分子诊断与宏观监测,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医学研究的重要热点和发展趋势。红外医学肩负着吸纳新技术并将其向临床推广应用的使命,这也是本学科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发展趋势,也会成为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中的“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与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中规划的重要发展目标,并争取在重要疾病的发病学和治疗学基础研究方面继续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红外医学是一门年轻而极具发展潜力的学科,具备未来成为新型医学奠基的可能性。红外医学的发展主要包括红外医学的基础性研究和红外医学学科性建设。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红外医学学科建设的范畴,绝非简单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而是包括红外医学影像学、热代谢能量医学、红外诊断学、中医可视化临床基础医学、红外频谱治疗医学、以及以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的代谢功能序列状态为基础的现代整体功能医学等学科。红外医学的建立,可以第一次使人类同时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整体上观察研究人体在病理生理状态下能量代谢、热序列状态的改变,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使其数字化,可视化,在大数据和多系统参数的新坐标体系下,重新探索和审视整个健康医学领域内的,所有已经建立和发展的相关学科,从而带动和推进人类生命健康方面的多领域的技术创新与革命。

    (一)红外医学学科创建方面已有的工作基础和水平

    红外医学的学科创建是由袁云娥教授的研究团队、中科院西光所和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为主体,并联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三军医大数字人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工程研究院、计算机模拟国家实验室等从事红外影像学和医学临床诊断和中医治疗研究的优势力量,形成一个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学科创建团队。其中,北京现代数字红外研究院于2013年在袁教授的带领下建立,随后西安光机所和北京现代红外研究院于2014年共同成立了西安观谱红外科技有限公司,同时解放军总医院光学标准实验室于2015年在医学工程中心曹德森主任的带领下建立。

    红外医学学科创建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已经形成了以学科创建带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全面发展格局。2001年以来,袁所长带领的红外研究团队承担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国家“973”计划、“863”项目、卫生部项目、获得20余个软件著作权和一批相关专利。

    在2013-2015学科创建期间,成立了西安观谱红外科技公司公司拥有了完整的生产技术体系,成立了解放军总医院光学影像标准实验室。2017年成立北京江山中医可视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远程分析中心和培训中心;;还与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研究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年来,以北京现代红外研究院为依托,红外医学学科创建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形成以红外医学影像学、中医可视化临床基础医学、红外诊断学、红外频谱治疗医学为基础,以细胞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的代谢功能状态为参照的现代整体功能医学的发展态势,并围绕重要疾病和重要器官生命活动的病理、病机和生理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红外医学在健康、亚健康、临床前期和临床期异常热态分布与细胞组织器官生理和病理学研究方面

    红外医学以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早早期、早期和临床前期的各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细胞组织、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生理和病理新陈代谢功能热态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该研究通过对人体的热态空间定位定量,将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的热态空间分布序列进行关联比较,并对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多系统关联与失序性进行了深度研究,并建立了初级相关模型和分析软件,此研究完全为原创性成果,是当下国家倡导的“万众创新”的技术驱动性的原创性研究。

    随着21世纪信息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生命科学单纯研究微观某一方向(基因组,蛋白质组,转录组等)已无法解释人的健康、疾病和客观世界对其相关影响的问题,红外医学学科创建通过红外医学影像组学这一概念提出从人的整体功能代谢的角度出发去研究人类组织细胞结构,基因,蛋白及其分子间相互的作用与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及多系统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整体分析反映人体组织器官和代谢功能的状态,为探索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早防早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红外医学在中医可视化数字化研究方面

    由于近百年来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渗透(也是制约中医优势发挥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中医的现代方法学还未完全建立,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还不适应或没有融入中医多学科的建设,以致中医落后的技术体系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支撑中医实践的技术进展缓慢。

    因此,中医药要发展,就必须借助现代科技促进中医技术手段的跨越式发展,并建立中医的临床科研体系。以人为中心,以临床数据为导向,以假说和模型为驱动,将临床研究与计算机模拟研究相结合,二者交替并螺旋式上升。在此过程中,辨证论治可以充分实施,同时,其实施中产生的数据又将成为发现新信息和新知识的源泉,而新发现和新理论又回到实践中指导新辨证论治实践。

    红外医学首次提出生命的基础序列信息和功能信息与中医药的阴阳五行、寒热、虚实、表里、归经、性味、阴阳、厚薄理论和假说相关联,用其人体能量空间分布定位定量分析技术(中医可视化信息智能服务系统)展示和量化了几千年来的中医基础理论,首先提出了将现代解剖生理、分子生物和生物化学理论和中医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和气血津液理论,通过红外医学功能影像学和红外医学中医功能影像学概念融合为新系统功能医学的假说。21世纪新能量医学的研究把中医临床诊断治疗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中医学的循证医学研究有了属于自己的科学工具,中医临床医学有了自己的影像学---中医功能影像组学。

    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是整体辨证观和动态平衡观。红外医学中医可视化技术可以获得连续的、动态的、以红外波为载体的人体新陈代谢能量空间分布定位和定量信息,因此,可以用红外医学中医可视化技术来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藏象经络学说和辨证诊断研究,在方法论二者是吻合的。而且红外医学中医可视化技术的特点是人体三维能量传递和表面分布的收集和分析,也符合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司外揣内、以象察脏”的诊断思想。将红外医学中医可视化技术与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相结合,对人体代谢的能量分布进行模型建立、软件设计、定位定量分析,对中医脏腑、中医能量、中医经络进行解读和测量,将经络、穴位、阴阳、虚实、寒热等,通过红外数字化影像展示給世人,实现了中医理论的可视化与数子化,继而创建长期以来这些曾被认为“很玄”的、不科学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了自己的可视可测量的数据化标准体系。中医临床诊断流程的数字化和标准化,使古老的中医学又一次辉煌再现在21世纪人类战胜各种重大疾病的主战场上。我们将秉承“传承国粹、发展中医”的整体战略,使全世界人民领略古老东方的养生哲学与医学智慧。                        

    (四)在中药复方化学能量与人体空间热态偏颇发生和发展关系研究方面

    红外医学首次展示和量化了中医复方药的靶目标与其化学特性与疾病器官系统的空间热态偏颇状态呈匹配形式。其中复杂的化学成分构成的归经性味是影响人体细胞组织在分子水平上对药物敏感性的小概率事件,通过剂量的比例调整和时间过程的内外五运六气不间断刺激,从细胞系统蛋白质空间构象调整到细胞组织自组织系统的自我修复则成为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被治愈的决定因素之一。这可以说明不符合现代制药标准的复方中药既没纯度,又不具备制造流程标准,但对于疾病治疗,和现代药物同样有效。

    (五)在非传染性重大疾病早期诊断预防研究方面

    该研究方向对人体热态异常点与流调信息及动态分析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从家族遗传到人体热态异常点的长期存在,再到人体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长期代谢异常,结合中医理论的长期淤滞和阴阳两虚论述,就是各种非传染性重大慢性疾病的早期状态,由此提出早期干预和健康管理实施方案。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玉海辉物业、中红网携幸福老年公社走进北京玉海园小区公益汇演成功举行(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玉海辉物业、中红网携幸福老年公社走进北京玉海园小区公益汇演成功举行(组图)
·特稿:玉海辉物业、中红网携幸福老年公社走进北京玉海园小区公益汇演成功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六霍起义胜利90周年,继承发扬光荣的大别山精神(图)
·特稿:《初心从未改变——红色收藏展系列活动》在北京东花市街道拉开序幕(组图)
·特稿:《初心从未改变——红色收藏展系列活动》在北京东花市街道拉开序幕(组图)
·特稿:奶头山根据地保卫战(图)
·特稿:挖掘红色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
·特稿:英雄故里木棉红——记海丰县梅陇石洲村(组图)
·特稿:迎国庆·《纪念抗战胜利74周年》诗歌朗诵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迎国庆·《纪念抗战胜利74周年》诗歌朗诵会在京举行(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中医可视化技术占领全球制高点——访经典中医理论技
中医可视化技术占领全球制高点——访经典中医理论技
特稿:中医可视化技术占领全球制高点——访经典中医
嬉乐湾首届杨梅节开幕
常州淹城动物世界带你“走进动物气候带”(组图)
首届“今创杯”西太湖龙舟邀请赛完美落幕(图)
常州首届青少年马术比赛 武进开赛(组图)
玉海辉物业、中红网携幸福老年公社走进北京玉海园小
重体验 长见识 开眼界 研学游成暑期游热门选择(组图
玉海辉物业、中红网携幸福老年公社走进北京玉海园小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