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琳,女,1943年11月7日出生,1955年上北京女一中,1961年上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8年毕业后在天津气象局工作。1998年退休。曾任中国气象学会统计气象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会员。其业绩被收录于《北大人》、《中外名人辞典》、《中华人物辞海》、《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名辞典》等典籍。1999年被聘为世界人物出版社特约编委、香港科学院顾问,被世界著名机构联合庆祝1999—2000活动委员会颁发“千年之交荣誉勋章”。她的一些人生感悟被收入《中国当代人生格言(二)》中。
1943年11月7日,在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6周年纪念日,朱文琳出生于陕西宜川秋林镇虎啸沟的窑洞里。抗日战争胜利了,全家回到了太原,1948年又随着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学生运动来到了北京,在西单区第二中心小学读书。1955年她考上北京女一中,历任少先队中队长、大队旗手、大队长,学生会委员,连续获颁优良奖章、金质奖章和获得三好学生称号,保送升入高中。1959年到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建筑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在女一中“诚真开拓”的校风指导下,她养成了“真诚待人、严谨处事、敬业奉献、热情助人、重视集体荣耀、淡薄个人名利”的女一中优良品格。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第一艘人载飞船。当时正值高考前夕,朱文琳受到了很大鼓舞,决心报考地球物理系。1961年秋,她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学习。在北大经历了5年的紧张学习、劳动,并参加了两期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参加了3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成长为“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北大人,也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三大革命实践中培养成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1968年夏天,中国人民解放军、首都工人和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北京大学,她拿到了盖有“北京大学”钢印和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总指挥部红印的毕业证书,被分配到天津市气象局工作,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
朱文琳在业务工作中很重视在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实际工作,并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业务能力。1969——1974年她在气象台从事地面观测、日射观测的基础业务工作,并研究制作单站预报,写出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单站预报》的论文。1975年调到长期预报组,从事气候调查和长期预报日常业务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了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事实,写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气候变化与气象异常》和《当前长期预报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的论文。
1980年,她被调到局科教处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主办了工农兵学习补课,气象理论、先进技术、英语、计算机等各种类型培训班。1982年其所在单位被评为天津市继续教育先进单位,集体荣获“开创工农教育新局面”奖旗。为了不断提高科教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她一直坚持自我继续教育,获得了气象理论、应用数学、外语进修班的结业证,翻译、校译了英文资料5万字以上。
■ 1987年全国首届“埃尔尼塔”学术研讨会纪念,前排左五
她的科研工作首先是对业务工作的深化。七十年代末她参加“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分析”工作,运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谱分析方法完成了“天津五百年旱涝的分析和预报”工作。参加了1980年庐山“全国气候学术”会议,并收录于中央气象科技情报所《中气情资5012-5》中。她提出了“天气气候型”这种国内外没有的新型预报思路和方法,完成了《天津三十年天气气候型的分析和预报》一文,还完成了《天津风期旱涝的分析和预报》、《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对天气气候影响》、《气象要素时间序列分析系统程序化》等。1991年以《当代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论文参加了气候变化与环境全国学术会议。八十年代初她开始了长期预报系统工程化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了长期预报专家系统,制作了《长期预报系统程序化表》,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微机程序化。九十年代又对其中的时间序列预报方法提出了进一步简化的方法,并制作了相应的图表工具,使基层台站只需要用计算器就可以解决繁琐的数值选代计算问题,被提名为中国气象学会统计气象学委员会委员。多年来完成了论文、译文、科普文章50余篇,其中20篇刊登于期刊、会议文集,书报上,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其中5 篇获得天津市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
■ 1990年(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 朱文琳的获奖证书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在各学科精确发展的基础上向多学科交叉综合方向发展,现代气象科学本身就是数理化科学、天文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应用科学、卫星雷达探测技术、计算机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众多门类高科技综合交叉学科。为此1986年朱文琳应聘到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开放实验室做兼职客座研究员,参加了“中国农村的今天和明天”的研讨会,写有《综合开发能源改善京津唐地区环境质量》、《向渤海要水》等论文。独立主持了课题“大丰生态能源的问题研究”。该课题获1990年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九十年代初,气象系统加强为农业服务,1991年朱文琳应聘兼任了中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和作物遥感所的客座研究员,从事农业气象、作物生长模拟计算机决策系统的研究和指导研究生工作,开创了为农业服务的“地面气象要素普通日长期预报”工作,并纳入“小麦生长管理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中使用,在北京市农场局小麦生产管理中试用。1996年。协助完成了小麦生产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专著的编写和出版工作。本书是运用系统工程原理指导小麦生产全过程的一本专著,出版后受到同行的高度好评,认为多处填补了小麦生理生态和栽培技术的空白。1997年朱文琳主持制定了中华农业科教基金支持的面向21世纪农业院校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课题,该课题在《小麦生产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冬小麦生长模拟与生产决策系统》等的教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三结合的过程中培养21世纪农业系统工程人才。
现代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的气候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科学界和社会对现代城市化前景的估计激发了人们对城市生态的关注。马世骏先生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系统的理论强调“只有将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保育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进步”。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九十年代初开始探索城市生态气候问题,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开放实验室工作的基础上,1994年主持召开了天津城市生态气候系统工程初探的课题,得到时任国家气象局气象研究院院长张家诚的好评。
■ 朱文琳与梅楠合写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