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春,1940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74年12月2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在哈工大毕业,分配到“哈军工”(现为国防科技大学)工作。他曾编写专著一本,教材、讲义多本,发表科学论文70余篇。又于2011年5月编撰了一套《理想、信仰和希望》的书籍。曾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省优秀论文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盛忆润国防科研基金奖等多个奖项,两次荣立三等功,发现三个定理,获得两项发明,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历任教研室主任、系学位委员、系党委委员、校数理化教学检查指导专家组组长、湖南省材料热处理学会理事长等职,并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
张家春的家乡经历土改、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的发展过程后,他家和乡亲们一样,过着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他本人也由小学到初中、高中并上了大学。1964年在哈工大毕业后,分配到“ 哈军工”(现为国防科技大学) 工作。
■ 1964年9月刚参军时,佩学员军衔名曰“准尉”,属见习助教。
他曾两次下乡,参加“四清”运动和“农业学大寨” 运动,去过大连红旗造船厂当过钳工,去过齐齐哈尔市3058部队当过普通一兵,去过七机部二院参加过“反导弹导弹系统”型号大会战。1973年以后,他又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
张家春教过的课程有:金属学、金属材料学、金属热处理、电子显微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分析测试方法,电子衍射分析等。他教过的学生,有据可查的有3800多人,其中大多为本科生、部分硕士生和少量博士生。他们中,出了许多出类拨萃的专家、学者、教授、博导。
■ 1990年左右的工作照
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他刻苦钻研、一丝不苟,尤其是在1984年,他接领的“电子显微学”教学任务,这是他从未接触过的全新学科,但他仅用不足半年的时间,就上台给学员讲授,受到学员的欢迎。在讲解电子衍射部分时,他发现书中的电子衍射谱的标定方法太麻烦,太费时、费力,且不准确。什么尝试——校核法呀,对标准图谱法呀,计算尺法呀等等。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他把当时能弄到的相关文献资料全部找来,一张图一张图地标定,一种方法一种方法地试验,用标尺量,用量角器测,常常工作到深夜,花了几年的时间,终于冲破了书本的束缚,找到了衍射谱斑点的排列规律。用矩形法代替了原来那些传统方法,使标定工作大为简化,使用起来很便捷、准确。后来,同行们亲切地称他的这种标定方法为“家春矩形法”,并在中南大学、湘潭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课堂上讲用。紧接着,在泰国曼谷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又发表了他的第二篇论文,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们的赞扬和鼓励。有的外国朋友称:这是一项重要发明。
取得这些进展的他,认为还必须努力穷追不舍。他“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必须从理论上证明立方系和密排六方晶体产生矩形斑点排列的本质原因,于是乎,他又反复研究、琢磨、求证,终于找出了这些衍射谱成矩形排列的总根源,这就是:在这些晶体中随便找出一个晶面,总可以找到另一个与其垂直的晶面来。后来他把这种关系总结为三个定理,即:
1.立方晶系单晶体垂直晶面定理; 2.垂直晶面间距比定理; 3.密排六方晶体垂直晶面定理。
这三个定理,不仅揭示了立方系和密排六方系晶体的单晶电子衍射谱中一定存在矩形排列的规律,还指出了垂直晶面间距比与该晶带轴方向指数的数量关系。与这三定理相关内容的论文,相继在日本《电子显微学报》、中国《理化检验》杂志及《国防科技大学学报》上发表,引起国内外同行们的广泛关注和赞扬。
1992年7月,张家春教授又把他发现的这三个定理和他发明的那种新的电子衍射谱的标定方法——“家春矩形法”,统编于他的专著《晶体学三定理及其在电子衍射分析中的应用》之中。
■ 张家春1992年出版的专著
■ 该汇编为《晶体学三定理》发表前的相关资料,包括研究报告,国际联机检索,名人、专家评语,应用证明,相关论文等。
这本专著出版后,得到了中科院院士、金属学老前辈师昌绪教授和国际热处理联合会主席、中科院院土雷廷权教授的首肯。师昌绪院士认为此书应予以推广,雷廷权院士认为这是一个创造,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国防科大科研部接到的评审回函还有:哈工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德庄、北京电子显微学会理事长黄孝瑛教授、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徐筱杰教授、湖南大学校长徐仲榆教授、国防科大数学系刘德铭教授等。他们对该书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