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沛,1932年出生在湖北省安陆市。1949年5月参军,1951年9月—1956年在东川铜矿工作,后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1960年毕业,开始了报人生活。198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11月离休。曾主编《碧血丹心》一书。2010年6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宣扬与批判——“报纸商品化”透视》一书。
1942年,王学沛随全家逃出了沦陷区,辗转在河南省的镇平县、淅川县、陕西省的山阳县、兰田县和江苏省的无锡市上学读书。读到初中,由于不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49年4月23日无锡一解放,5月25日便在南京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同年10月,主动报名向西南进军,于1950年3月初到达昆明,先是接管粮食部门,后是调到公安厅工作。1951年9月,他主动要求调到当时尚不通公路的东川铜矿工作,想接触工人,搞文学创作。先后在保卫、工会、人事、共青团等部门工作到1956年。这时申请报考大学,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1960年毕业后,开始了报人生活。
■ 二野军政大学五大队二中队八班被评为模范班。图为1949年10月10日全班合影,前排左二为王学沛
王学沛的报人生涯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0年9月到1973年7月,在《新疆日报》当记者,主要是跑农村;第二阶段是1973年8月到1980年12月,在《十四冶工人》报当记者,主要是跑冶金建筑企业;第三个阶段是1981年1月到1994年10月,在《云南日报》的晚刊《春城晚报》当记者、编辑,主要是跑城市新闻;第四阶段,即1994年11月离休后到现在,主要是研究报纸、撰写新闻理论文章。这四个阶段前后共50年,经历的事情很多,概括起来最突出的还是一个“不”字:不盲目服从、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但不自以为是;分清是非,不该做的事不去做;写的文稿,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总之,他不看别人脸色行事, 很“ 慎独”。
上个世纪60年代初,修正主义者胡说中国人民穷得“五个人穿一条裤子”、“喝大锅清水汤”。为了用事实驳斥这种污蔑,作为《新疆日报》驻阿克苏记者站的记者,王学沛决定去边境地区阿合奇县牧区采访。事后他写了通讯《阿合奇今昔》和散文《草原听琴》,用牧民的实际生活跟他们的愉快心情,驳斥了老修。
■ 1966年春《新疆日报》派出12名记者到公安部队当兵,培养战地记者。行前合影,后排左一为王学沛
1988年秋,《春城晚报》第一次报道了云南德宏州发现艾滋病的新闻,引起昆明人的疑惧,对从德宏州来的人,不敢握手,不敢吃他们带来的水果,也不敢重复使用他们用过的日常生活用品。真有如此危险吗?直到一两年后,这种惧怕心理也未完全消除。他想,艾滋病那么可怕,德宏人民不是照常劳动、照常生活吗?于是他决定跑一趟德宏,作一次专题采访。1990年底,他约上一位女同志同往。后来他的长篇通讯《朋友,你害怕艾滋病吗?》被有关部门审稿时挡住不让发表,最后直接请云南省卫生厅长审阅,才获准见报。其实这篇通讯除了介绍艾滋病的来龙去脉和相关知识以外,并没有什么需要保密的内容,他的目的只是希望读者不要盲目地说“怕”或“不怕”,只有了解了相关知识才能正确对待艾滋病和艾滋病人。
新闻工作者要践行报纸的党性原则,就应当遵守职业道德,不利用工作之便谋取个人私利。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里,编辑记者们工资以外的“灰色收入”相当普遍,但王学沛个人从来不拉广告,不获取广告费提成,也从来不收红包,凡是谢绝不了的,他都作为希望工程的捐款,转给共青团组织,所以他能做到不写关系稿、人情稿,在报道中该栽花或栽刺,一律以事实为基础,以党性原则为准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