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岚,原名江克灼,1915年9月生于安徽泾县。1936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四支队教导大队政委、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直属政治处宣教股长、抗大五分校政治部宣教科长、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科副科长、浙东抗日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野一纵政治部宣传部长、二十军五十九师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工交政治部主任、上海市冶金工业局党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市委党校副校长、上海市对外友协副会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57年荣获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2007年11月9日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享年92岁。
奔赴革命圣地
江岚,原名江克灼,1915年9月生于晥南泾县。幼时家境中落而失学,后因过继给姑母才得以进入泾县培风中学。江岚在培风中学学习、生活了整整四个春秋,第一次接触了新文学,读到了《语丝》、《创造》等刊物。最喜爱郭沫若、郁达夫、茅盾的作品。以后也读到鲁迅的著作,田汉的戏剧,徐志摩的诗,《独秀文存》、《胡适文存》等,还读过一些有影响的外国作品。四年的学习为江岚后来从事政治宣传工作,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1934年,江岚到上海求职考入铁路系统。“一二八”事变以后,全国抗日的热情高涨。1936年3月,江岚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八一三”以后,为了发动全国人民抗日,培养新干部,中共中央决定设立陕北公学,并与抗大联合,向全国公开招生。江岚与在铁路上认识的进步青年张鸿承、史达等同志一起,毅然抛弃上海优越生活的“铁饭碗”前往延安。在陕北公学江岚受到成仿吾校长的教诲,听取毛主席与中央领导同志的报告,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运工作、抗日游击战争、政治常识——社会发展史、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基本理论,树立了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人生观。
■ 南京军区时期(1950—1964)
“陕公”学习结束之后,江岚来到武汉,被中共中央长江局派到由红28军改编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工作,先后担任手枪团政治教员和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由此他成为一名革命军人,随后在人民军队中战斗了27个春秋。
相濡以沫 并肩战斗
1939年9月,江岚调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先后担任江北指挥部直属政治处宣教股长和新四军江北干校宣教股长职务。1940年12月起,历任抗大五分校宣教科长、新四军后方政治部宣教科长、军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科副科长。1943年6月起,在浙东抗日纵队政治部任宣教科长。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培养下,江岚历经了淮南、苏北、浙东三个革命根据地的锻炼和考验,从一名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1941年,江岚与蒋静林相识于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在革命的队伍中相恋相爱,1944年结为夫妻,他们共同生活、并肩战斗60余载。 1941至1942年,是苏中、苏北根据地最为困难的时候。日寇不断地对根据地发动扫荡,新四军不但要反扫荡,还要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根据地日益缩小。组织上采取精兵简政措施,调江岚到苏中一师,后因为妻子是浙江温州人,因此一起调到正在组建的浙东游击纵队。离开苏北时,江岚正发肺结核病而吐血,是被同志们一路抬着转移的。他在地委书记王仲良同志家里“打埋伏”,靠老百姓的保护养好了肺病。在浙东四明山的怀抱中,江岚经历了水乳交融般的军民鱼水情,在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任宣传科长,办报纸,编教材,编写文艺节目,为部队的政治思想建设,为坚持敌后抗战起了有力的作用。浙东纵队在战斗中不断成长壮大以致后来他把四明山称作“日夜思念的山”。
■ 上世纪50年代,江岚、蒋静林夫妇在南京
抗战胜利后,江岚敏锐地觉察到国共和谈政治形势十分复杂,他与俞德丰同志共同研究、编写了题为《哀希腊》的剧本,该剧以希腊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一支武装,由于在“二战”胜利后听信了丘吉尔的欺骗,导致放下武器受到镇压的真实故事为题材,来教育部队保持革命的警惕性。这个剧本正确及时地反映了党在这一历史关头的政策,受到了上级的赞扬。
■ 1979年江岚率上海市京剧团赴欧洲各国巡演,于7月12日和全团80多人一起去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瞻仰马克思墓,留下了这张宝贵的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