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刘实
1940年底,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连刘实这样十多岁的少年也不放过。老师们劝刘实等人离开。为了避免被捕,1941年初,刘实与两个同学秘密离开学校,步行到了重庆。1941年夏,他们经人介绍到设在四川自贡的东北中山中学读高中。刘实很快发现该校是为蒋介石培养东北人才的学校,此地不能久留。同年底,刘实离开该校,到重庆做了一名小职员。
山城工运显身手
刘实在国立六中四分校时即形成了“工人阶级伟大”的观点。当小职员,接触不上工人,因此刘实决定去做工。1942年初,刘实与另一位同学张亮(原名萧力山)一起到重庆小龙坎新基机器厂做学徒工。刘实学车工。后来重庆出版的报纸《新华日报》曾发表刘实的自述《我走进工厂》,编辑部加了按语:“景留(刘实笔名)君是一个并不算贫困的知识分子,他满可以进大学念书的。但是,为了大众的事业,毅然抛弃了书本走进工厂里去……”
刘实有个同学张子生,进了读书出版社,他同中共南方局青年组组长刘光有联系,带刘实等人去见刘光。刘光非常高兴,约好以后定期见面。刘实逐步认识了南方局青年组的几位同志张黎群、朱语今和闻立志等人。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统治区停止发展党员,而是以“据点”形式组织进步力量开展活动。刘实学车工出师后,不断变换工厂做工,通过交朋友发展进步工人力量。“据点”没有正式名称,也无固定的组织形式,只是三五人经常聚会,渐渐地有了固定的聚会时间与内容。“据点”形成后不扩大,对新结交的进步工人建立新“据点”。这样,据点有总的,有分的,形成葡萄串形式。进步力量就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发展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