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实,1924年生,原名蔺善达,曾改名刘载恒,后改名刘实,笔名刘景、景留,辽宁辽中人。1939年他辗转流离到位于四川罗江的国立六中四分校读中学,因为宣传抗日被列上黑名单,为了避免被捕,秘密离开学校。1941年进入东北中山中学。1942年在重庆学徒、做工,在我党南方局青年组领导下从事党的工人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重庆工人民主工作队总队长,中共武汉市委委员、工委书记。建国后,历任武汉市总工会副主席,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部长、教育部副部长,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10月当选为全总书记处书记。1983年10月再次当选为全总书记处书记。曾出版《曙光就在前面》、《苏联社会主义竞赛》、《职工思想工作漫谈》、《当前中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
颠沛流离寻觅真理
刘实的父亲是东北军普通军官。他幼年即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刘实出生时,正值直奉战争,父亲随东北军转战各地,以至于连他的出生地也无法确定。1931年随父亲到北京,很快“九一八事变”爆发,刘实家位于辽宁辽中的小房子被日伪军占领。1933年,刘实随父亲到了天津,亲眼看到日本军人当众小便,日本部队开到市政府门前,炮口对准市政府。国破家亡的种种景象,在幼小的刘实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个时候他只是个小学生,但已上街参与抵制日货的活动。
1935年,《何梅协定》签定,规定北宁路沿线不许驻中国军队,刘实又随父亲从天津撤到保定。从此,刘实心中产生了对国民党卖国当局的仇恨。
1935年蒋介石将东北军调到陕西打红军,刘实又随父亲到西安、兰州等地。东北军本想打回老家,现在却要去打共产党,东北军中充满了对蒋介石不满的情绪。西安事变后,为分化瓦解东北军,蒋介石又将刘实父亲所在部队调往江苏淮阴。目睹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对国家与民族的前途问题,刘实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1937年,在报考扬州中学时,刘实写的作文即是批驳先安内后攘外的谬论。老师看后,对一个13岁小孩能有这样的认识水平,既感到惊讶,又非常赏识。
“七七事变”爆发后,刘实父亲被调到山东前线,刘实进山东益都省立十中读书。很快山东失守,国民党节节败退,刘实辗转经山东枣庄、台儿庄,河南确山,湖北孝感等地,一直到达武汉近郊。武汉失守后,又从湖北往陕西进一步撤退。在路上,刘实碰到了山东流亡学生,于是跟上学生队伍,于1939年来到位于四川罗江的国立六中四分校读书。该校当时是有名的小解放区,校长较开明,学校里教师多有进步倾向,有三个教师是共产党员。刘实的班主任方敬是共产党员,教语文。刘实受方敬很深的影响,从此开始接触马列主义的理论,接受党的教育。方敬讲课的范围很广,尤其是讲十月革命后苏联建设时期的内容,很吸引学生。他还引导学生看一些理论书籍。刘实这个时候就初读了《资本论》。他白天到城外野地读书,晚上用菜油灯看书,睡眠时间很少。除读书外,刘实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他曾任伙食团团长、学生自治会主席,办壁报,任学生剧团团长兼演员。当时陕北解放区有什么新歌,六中四分校很快就能传唱。1939年初到1940年底的两年时间里,他在这所学校里初步寻觅到了革命的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