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绿化”工程的热心倡导者
浩然在辛勤、繁忙的写作间隙热心扶持文学新人,积极倡导“文艺绿化”工程。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他的足迹遍及北京郊区的许多村镇,在大兴、通县、顺义、昌平、房山、朝阳等区县举办文学培训班,为业余作者辅导创作,那时成长起来的许多作者都听过他的讲座,得到过他的辅导。九十年代始他倡导实施文艺绿化工程,牺牲自己宝贵的创作时间,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以主要精力和时间培育农村文学新人。以生活基地河北省三河市为主,辐射北京郊区以及山东省昌乐县、河北省廊坊等地区。
主编的部分刊物与丛书
在浩然的扶持、培养下,一批文学新人迅速成长。他先后筹划主编了《北京泥土文学丛书》(5本)、《潍坊泥土文学丛书》(4本)、《三河泥土文学丛书》(4本)和《文艺绿化丛书》(第一辑)(5本)、(第二辑)(10本),并以“让苍生写,给苍生看,抒苍生情,立苍生传”为宗旨,在三河文联创办了《苍生文学》季刊,使许多有发展前途的文学爱好者在上面发表了处女作,并以此迈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其间他所写的作品评述、创作体会和写作散论170余篇,其中大部分分别收入《答初学写小说的青年》、《小说创作经验谈》和《泥土巢写作散论》三本谈写作的作品集子里。
收获
浩然的文艺绿化工程,被人们誉为“自己伏下身躯,让文学青年踩着他的肩膀往上攀登;是功德无量,意义深远的善举和壮举”。浩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促进地区文化发展倾注大量心血,做出了积极贡献。
给毛主席守灵
1976年9月9日,听到毛主席逝世的噩耗,浩然泪流满面。当他得知自己是毛主席治丧委员会二百多名委员中唯一的一名以作家身份入选的人时,激动得一夜没有入睡。
浩然从少年起,跟着共产党干革命,一心无二地奋斗了三十年!这三十年里,他时时梦想见到毛主席。1956年他从《河北日报》调到北京工作,国庆节参加了盛大的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的时候,他看到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的毛主席,激动得泪流不止。从那以后,凡是“五一”或“十一”的游行活动,他都不辞辛苦地争取参加,为的是看一眼毛主席。“文革”开始后,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时,他多次领队参加接见。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他有幸当选代表,聆听到毛主席的声音。没有得到跟毛主席亲近的机会,却担当了给毛主席治丧送终的一员。他代表着全国的文学家们,将守候在毛主席身边。
1976年为毛泽东主席守灵(守灵者中穿浅色中山装者为浩然)
9月10日从上午到晚间,他一气起草了三篇悼念毛主席的文章。次日清晨,他遵照治丧委员会秘书处的安排,赶到人民大会堂给毛主席守灵。他跟几位守灵者站列一排,被千万人同一的悲哀所震撼,陪他们一起流泪。为了能在毛主席的身边多守一段时间,他又主动要求增加一班。他觉得自己这辈人能与毛主席共同生活在一个时代里,并能成为他的忠诚追随者,是无上的骄傲和自豪。两天后14日,早晨5点半,他又赶到人民大会堂继续为毛主席守灵。又隔两天的17日下午3点,他第三次为毛主席守灵。
昌乐情结
山东省昌乐县是浩然艺术生命的第二故乡。1960年,浩然以俄文《友好报》记者的身份,下放到昌乐县东村劳动锻炼,度过了他生命中难忘的8个月。他白天与社员一起劳动,晚上熬夜写作,《车轮飞转》、《送菜籽》、《半夜敲门》、《大肚子蝈蝈》等20多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就是那时在昌乐问世。
浩然曾回忆当时写作的情景:“那时,写东西从不讲究什么场合,田间地头、推土车架上、粪筐上、场院屋的炕头上,都能凑合着写。晚上屋里那盏小煤油灯经常亮到鸡叫头遍。”《艳阳天》中惊心动魄的大雨中抢救麦垛的情节,就是来自他在东村的真实生活。
1990年10月在山东昌乐访问当地农民
浩然念念不忘昌乐乡亲,先后五次重返昌乐探望。1990年,浩然写了《东村的乡亲们》,后编入《浩然全集》第18卷。1999年长征出版社出版了由昌乐县政协编辑的《浩然与昌乐》一书。2000年出版的浩然口述自传《我的人生》中,有一章记述的就是他在昌乐的难忘岁月。影碟《浩然传奇》是北京电视台在浩然病重住院期间摄制的两集传记纪录片,里面就有浩然晚年回昌乐县东村看望乡亲们的珍贵镜头。
1999年春节与孙子女们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