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仲侯,生于1924年2月21日。1942年在上海中学入党,成为一名年轻的地下党员。1942年9月,由组织决定,调入苏中抗日根据地,做地方民运工作。转战于江苏苏北东台、大丰县等抗日前线。1949年前后在华中工委机关、苏南区党委机关工作。1952年被调往南京,分配在省纪检、政府监察委员会办公室任秘书、主任。1957年省委为了加强基层领导,决定选调一批干部下放到基层担任县委书记,时年仅34岁的刘仲侯同志也被选中,派往南通地区启东县担任县委书记。1965年10月调往盐城,任盐城地委副书记。1975年任盐城地委书记。1977年调教育部任副部长。1978年底调江西省任省委副书记至离休。
革命一生事迹永存
刘仲侯同志是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时期参加革命的,虽然出身富裕家庭,但是为了革命理想,毅然放弃各种优裕的条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甘冒生命危险,奔赴抗日前线,又参加了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1949年解放以后,刘仲侯同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江苏省自然条件历来比较艰苦、水旱频发的启东县,以自己的努力工作,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齐心合力、艰苦奋斗,为农业战线升起一颗耀眼的明星。成为周恩来总理关注和称赞的粮棉双高产、双超(纲要)、双贡献的优秀县。
无论是文革期间在盐城地区的工作,还是文革后到江西担任省委副书记的工作,刘仲侯同志都一贯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和毛主席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经常深入农村地头、工厂车间,和那里的工人农民打成一片,取得了出色的成绩。离休以后仍然时刻关心国家大事,为党的工作经常提出建设性意见,真正是身退心不退,将一生献给党的红色干部。
从启东升起一颗耀眼的明星
刘仲侯同志于1957年从省委机关干部中,选调一批到基层担任县委书记的年轻干部中的一个,他在那里工作近九年当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不仅比较早地醒悟和抵制了1958年开始盛行一时的浮夸风,而且在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继续高举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认真贯彻毛主席革命路线,从而实现了全县大面积、继续不断的高产稳产,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他的言传 身教,带出了一批优秀干部,为启东县后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每当启东县60岁以上的农民,提起当年在那里工作过的县委刘书记,无不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他的最大优点就是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关心群众,一切工作从人民群众出发。无论是贯彻执行上级文件、指示精神,还是制定具体政策,都要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是无原则逢迎上级的旨意。
刘仲侯同志与爱人蔡秀枝同志到江西农村考察调研水利建设状况
刘仲侯同志(左一)在江苏盐城地区工作时,与当地农技人员一起研究果树改良问题
东县属于苏北沿海,土质很差,解放前经常遇到水旱灾害,名义上是个粮棉产区,产量却很低,亩产棉花不过10来斤,粮食不过200来斤,实际是个贫困的地区,直到1957年全县还要吃亿斤返销粮。自从刘仲侯担任县委书记以后,带领县委一班人和全县人民认真贯彻“以粮为纲,粮棉并举,全面发展”的精神,按照周总理传达党中央、毛主席指示要求,在总理“多增产一斤皮棉,功德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