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鼓舞下,深入调查研究,落实好农村人民公社六十条,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劳动生产积极性,到1963年,全县实现棉花平均亩产80斤,粮食平均亩产700多斤,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之后,真正坚持落实科学种田,在经过努力已有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到1964年全国掀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高潮,启东县在上一年高产的基础上进一步热火朝天地大搞群众运动,全县人民在“种田为革命”和“科学种田”的口号鼓舞下,意气风发,你追我赶,红红火火地大干了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启东人民又创造了58万亩棉花平均亩产131斤,年增产60%多的奇迹。60万亩粮食平均亩产820斤,年增产17%多。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成为“粮棉双高产、双超《纲要》、双贡献”全国先进县,受到周总理的表扬。
刘仲侯同志即将离开他曾辛勤工作、创造出优异成绩的启东县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和评论员文章,表扬启东人民在他带领下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这是他在认真阅读刊登的文章
同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全县每人平均一亩三分地,1964年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交售皮棉91斤,交售粮食67斤,为国家作出显著贡献,为全国农业战线树立了一面红旗。
启东县为国家作出贡献,也因皮棉而改善生活。当地农民有句顺口溜:启东种棉农,下地灯芯绒。他们非常感激刘仲侯同志能够情系人民,按照毛主席教导真正走群众路线,改变了启东的面貌,在他离开启东调往盐城任地委副书记时,干部、群众恋恋不舍。
在盐城地委工作期间,正值“文化大革命”。刘仲侯同志也受到革命洪流的冲击,被红卫兵、造反派批判,一直靠边站四年多。但他能够正确对待,终于得到革命派的谅解,参加三结合,主持盐城生产指挥部工作。1974年下半年,盐城造反派实现革命大联合,刘仲侯同志担任地委副书记,1975年10月任地委书记直到“文革”结束。
坚定不移地走毛泽东思想政治路线
1977年刘仲侯同志调往教育部工作,这时的教育思想路线已经根本不同于当年毛主席的教育思想路线,而刘仲侯还是坚持毛主席的教育路线,所以在调离教育部时,当时教育部负责人还召开了三天的专门会议,对刘仲侯进行了批判斗争,然而他始终没有屈服。
1978年底,刘仲侯同志调往江西担任省委副书记职务,配合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同志的工作。刘仲侯同志坚持农村集体经济,对解散人民公社,搞包产到户、分田单干持保留意见,1982年,在他58岁时离开了第一线。
刘仲侯同志离休后还经常到农村做调查研究工作。图为他在江西农村和农民同志亲切交谈,了解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情况
在退出第一线和离休后近三十年时间里,刘仲侯同志一如既往,为党为人民从未间断过工作。经常到农村、工厂调查研究,把了解到的情况整理成材料,向党中央反映,常常向组织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致有人说:“党内干部都像你就好了”。
现在刘仲侯同志年事已高,但他仍然坚持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人民生活,每年都要到工厂车间、农村地头和工人农民谈心,了解情况,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社会主义,还要继续与错误思想作斗争。
严以律己保持共产党人本色
刘仲侯同志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以身作则。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刚刚参加工作,还是后来当了领导干部,从来都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同志、对群众满腔热情,既坚持原则又耐心细致。正因为他良好的工作作风,影响了周围同志,所以他在启东县时能够把县委一班人紧密团结在一起,发挥了每个人的积极作用,取得优异成绩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刘仲侯同志严格要求自己还表现在对自己子女前途的安排方面。他和妻子蔡秀枝是一对革命伉俪,从年轻时代一同参加革命直到如今。养育了5个子女,参加工作分散在各个行业。5个子女的工作出路,没有一个得到他的关照。虽然当时儿女们对父亲的“古板”有些埋怨,现在看到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严重污染党的机体,败坏社会道德,便懂得了老人的一番苦心,理解了作为一个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文革”期间,刘仲侯同志的三女儿小英,报名参军体检合格,很快就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女兵,军衣也已经穿上。可是被已经当了地委书记的父亲知道了,他不仅不予支持,反而坚决不同意。为什么?因为当时能够参军是青年人最最向往、人人争取的好事。刘仲侯同志认为,这样热门的好事应该让给别人,自己不能搞特殊,所以,刘小英只得被迫脱下已经穿上的军装。结果女儿被气得要自杀。这样回避特权的小故事在他们家还有许多。因此他家五个子女没有一个是通过关系解决工作问题的。这是刘仲侯同志学习毛泽东同志治家作风的真实体现。
离休以后的刘仲侯同志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革命本色不变,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的革命圣地瞻仰。图为他到延安参观革命纪念馆,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追思革命年代光辉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