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扁担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盖因《朱德的扁担》一文长期编入全国小学二年级下册课文。几十年来,这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故事梗概为: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红四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他的两只箩筐装得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战士们从心眼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四十开外的人了,为革命日理万机,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德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做起了扁担。月光下,他破开竹子,熟练地削、刮、锯,一会儿就把一面黄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担。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记”3个大字。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粮的队伍又出发了,朱德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大家看见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担,感到十分惊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从此,朱德扁担的故事传开了。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
其实,这故事也发生在闽西革命老区永定。在永定太平里永丰圩九圩排,有一棵大榕树,树根虬劲,浓荫覆盖,树冠面积达五六亩。人们常在此歇息、乘凉、躲雨。树龄有千年以上。据民国版《永定富岭王氏家谱》“大事年表”记载:“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年),本乡(指富岭)创建水口宫,十七世璧山公(讳昌琳,字崇昭)原居水口宫前(即今倒楼墩),因建宫,其长子栖桐公信堪舆说“原居不吉嗣”,即迁居老九圩(即今之永丰圩)建光裕楼。”“民国三年甲寅(1914年),因我乡(指富岭)距大甲圩稍远,为谋赴圩贸易利便,邀坪寨、悠湾二乡,于本年九月九日开辟老九排圩场,名永丰市,并商用十七世璧山公地基为圩场,推友英公(讳育才,字启雄)为圩长,贸易咸称利便。”1929年红四军入闽,开创闽西革命根据地。太平里虎岗曾作过闽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成为闽西革命中心。高陂各地普遍成立苏维埃政权,如富岭乡王氏礼纲公祠(俗称上祠堂),就曾设过富岭乡苏维埃政府。革命斗争如火如荼。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常在高陂、虎岗一带活动。
时隔65年以后,1994年,闽西籍著名书画家、启功弟子、北戴河书画协会顾问、中顾委文津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协和央视联合举行的《电视书法系列讲座》主讲者、中国电影学院教授陈荣琚先生个人书画展在北京展出。长征老干部刘志坚将军(解放后曾任总政治部常务副主任)等众多老将军、革命老前辈亲临参观。刘志坚将军指着其中一幅水粉画《大榕树》(画于1982年陈荣琚回乡之时),对陈荣琚说:“这幅画上的大榕树,我太熟悉了!当年朱德军长挑粮也在此树下休息过,我完全记得住。你画时把树后的山去掉了……”刘将军回忆起了当年的革命岁月。许多革命老前辈也纷纷走上前来辨认,口里不住地念叨着:“像,真是像……是这棵大榕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