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闽西苏区培育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民执政理念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日着草鞋干草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首脍灸人口的山歌,是当年苏区干部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苏维埃政权各个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如为了解决农业生产问题,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将土地普遍分给农民。通过组织春耕生产运动、复耕运动、秋收秋耕运动和冬耕运动,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消灭荒田,以各种形式解决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毛泽东、朱德等红军统帅不忘利用战争间隙,带领红军指战员帮助驻地群众春耕插秧,发展农业生产。苏维埃政府还组织各种生产合作社,如犁牛合作社、耕田队、劳动互助组等,解决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不足、耕牛不足的困难。闽西苏区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群众缺粮,干部想办法采买、调剂。农民群众在生产上有困难,政府组织互助合作社,设法解决劳动力、耕牛、种子、肥料不足的问题。组织群众,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物资供给问题。群众带小孩难,苏维埃政府办起了托儿所。农民群众子女上学难,政府因陋就简,办起了各种学校、夜校、识字班,开展扫盲运动。群众看病难,政府办起了诊所,开展卫生防疫运动。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时曾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未,就得和群众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毛泽东对那种只一味注意战争,如“扩红”,而不重视组织生产、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工作作风进行了强烈的批评。如汀州市政府机关的有些工作人员,只管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对汀州群众严重缺米、缺盐、缺柴,生活困难等切身利益问题,不讲也不管。为此毛泽东召开干部会议,批评汀州市政府的官僚主义作风,教育干部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闽西苏区形成的调查研究、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引领,红色区域内群众的革命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对于苏区政权的政策、号召,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热烈响应,对于苏区政权下达的任务,即使再困难,闽西苏区的人民群众也积极完成、主动分忧。如:闽西各级苏维埃政府在反“围剿”战争中,开展扩大红军的工作。每当扩大红军的任务下达后,各级苏维埃政府都当作最重要的工作来抓。闽西苏区的广大工农群众从沸腾的斗争生活中深刻地认识到,没有革命的胜利,就没有自己的翻身解放。他们认识到扩大红军,参军参战是苏区人民的本份,是广大青壮年应尽的义务,争先恐后参加红军,形成了一个扩大红军的热潮。在扩大红军运动中,到处出现了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当红军或父子同当红军的动人事迹。如红四军入闽时,长汀县城就有300多人主动报名参加红四军。河田、红坊两区80%的青壮年参加了红军。据《红色中华》及有关资料统计,闽西苏区仅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扩大红军共达3万余人。红军长征出发的八万六千人中,有三万闽西子弟兵。闽西苏区成为中央主力红军的一大来源地。在整个苏区时期,闽西先后有10多万工农子弟加入红军,在壮大红四军的同时,先后创建了红九军、红十二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新十二军、红十九军等六个军。闽西成为红军的故乡,将帅的摇篮。
闽西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主要区域,是它的重要基石,在这里共产党人积极开展大规模红红火火的政权建设实践,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执政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