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福建苏区是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按照中共中央1930年10月的设想,“我们现在确定湘鄂赣连接到赣西南为一大区域,要巩固和发展它成为苏区的中央根据地。”【页下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29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想呢?一是这两个苏区的苏维埃运动相当高涨,革命力量较为雄厚。这年7月战斗在湘鄂赣苏区的红三军团先后攻克了岳阳和长沙两座城市,特别是攻克长沙,俘敌4000余人,极大地震动了国民党统治集团。10月初,红一军团回师江西,攻占了赣西南中心城市吉安,并成立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使国民党当局深感恐慌。二是当时正值李立三“左”倾盲动主义统治党中央的时候,急于要实现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这两个苏区距离湘鄂赣三省省会较近,便于当时中央要夺取武汉、长沙、南昌等中心城市的指导方针。在我看来,这可能是当时中央的主要考量。但是,由于这两个区域之间的反革命力量相当强大,且水陆交通都较发达,便于调动军队对付革命力量的发展。因此,这两大苏区始终未能连成一片。红三军团的主力后来也离开湘鄂赣,转战赣南和闽西,与红一军团并肩战斗,参与粉碎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1931年4月,中共中央对中央苏区的区域作了调整,将闽西苏区划入中央苏区的范围。反“围剿”战争主要在赣南和闽西间来回穿插进行,这两个苏区随着战争的展开,在1931年10月后即连成一片。以赣南和闽西构建的中央苏区为依托,1931年11月宣布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是中央苏区正式建立的标志。至1933年秋,中央苏区进入鼎盛时期,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省和瑞金直辖市,共60个行政县(其中长期占有的县城24座),总面积为8•4万平方公里,人口为500万。
为什么说福建苏区是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呢?从鼎盛时期区域来说,这不仅是因为中央苏区所辖4省,福建苏区涉及两省,占一半;而且所辖县域,福建苏区占22个,占有的县城11座。从地域面积言,达3•5万平方公里;从人口看,福建省和闽赣省共200万。按照目前对中央苏区县的认定情况来看,包括赣闽粤三省。据说,江西申报的中央苏区县为54个,福建为41个(还有广东的12个)。这也近乎一半了。因此,讲福建苏区是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不为夸张之词。
第二,福建苏区是拱卫中央苏区的东部前沿。红四军下井冈山后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赣南和闽西。1929年3月,在长汀召开的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就决定在闽西、赣南实行“公开割据”,作为“前进的基础”。这就孕育了后来中央苏区的蓝图。此后,红四军一直在赣南和闽西转战,并且在1929年这一年,红四军的重大活动和重要事件都是在闽西进行或发生的,如红四军的七大、八大和九大,就是在龙岩、上杭和古田召开的。1930年,闽西苏区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为巩固和发展中央苏区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1931年进行的第二、三次反“围剿”战争,闽西苏区是主战场之一。随后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府虽然设在瑞金,但长汀实际上起着“第二红都”的作用。1932年4月,毛泽东率中路红军攻克漳州,对于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年4月为纪念红军攻克漳州80周年召开的“红军进漳与中央苏区”理论研讨会上,学者们已经作了充分论述。它不但解除了中央苏区特别是闽西苏区的东面威胁,而且为中央苏区提供了极大的物资补充。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1933年7月至9月,彭德怀率东方军入闽作战,不仅收复了闽西北大片苏区,而且取得了“赤地千里、筹款百万”的重大胜利。12月,正式成立闽赣省苏维埃政府,统辖赣东、闽北地区。它除江西苏区的黎川等9个县外,主要包括福建苏区的崇安等15个县,全省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多万。这使福建苏区进一步成为中央苏区的东北门户和“战略的锁匙”。【页下注:《苏区中央局转中央对目前作战计划与任务的指示》(1933年3月4日),见《江西党史资料》第13辑,第32页。】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开始后,福建苏区是中央苏区东部第一道防线的主战场。它不仅是红七军团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的主要路线,而且其两个县——长汀和宁化,是驻在此地的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出发地。
第三,福建苏区为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作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苏区时期是党领导民主革命的一段革命环境最为艰难、斗争形势最为险恶、挫折和曲折最为频繁的时期。苏区人民对革命的奉献和牺牲是巨大的。就福建苏区言,据了解,目前还没有很完全的统计材料。但就从不完全的若干统计数据看,也是相当令人震撼的。比如,中央苏区政府部门下达的征集粮食任务,福建省的长汀、新泉等县和闽赣省的宁化、归化等县,采取各种办法,到9月初,福建省长汀等5县全部超额完成计划,全省共超过原定计划1万多担。另外,还筹集银元近200万元,布、草鞋4万多双,斗笠20万顶。闽赣省闽北苏区认购公债20万元,采办食盐1万斤。其中,闽赣省宁化苏区完成筹粮等多项任务都很突出。该县在1933年8月至10月捐粮14万担之后,1934年6月和8月又筹集了4万多担,有3个区获得省苏维埃政府授予的“筹粮模范区”称号。此外,还突击筹集货币15万元,银元10万元,布、草鞋1万多双,军衣1000多套送往前线。这些都为红军长征作了重要准备。
福建苏区人民为扩红也做出了巨大奉献。红军是穿了军装的农民,红军的兵源在人民。反“围剿”战争开始后,为了保卫苏区胜利果实,参加红军上前线,成为苏区青壮年男子的光荣。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后,实行义务兵役制,参加红军更成为青壮年男子义不容辞的职责。从1932年春到1934年9月,福建苏区参加红军的达15万之多。牺牲的烈士有4•2万多人。如彭德怀所称赞的,先烈之血,浇成了革命之花。福建苏区人民同整个中央苏区人民一样,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作出了震撼天地的奉献和牺牲,书写了光耀中华的伟大历史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