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是党局部执政的重要实践
首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加强政权建设,为党培养了一批领导骨干。如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谭震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财政部长李六如,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党组书记。秘书长温仰春,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华东局组织部副部长、华东纺织工学院院长。1934年2月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的汪金祥,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公安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在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中,还有后来牺牲的军队高级将领罗炳辉、黄苏等。
其次,进行经济建设,支援革命战争,改善人民生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组织群众建立“耕田队”、“劳动合作社”、“犁牛合作社”,解决了劳动力和农具不足问题。为了奖励开荒,增加生产,省苏维埃政府于1932年6月颁发布告,规定新开荒田3年不交纳土地税。各级苏维埃政府在土地委员会内设有水利局或水利委员,负责兴修水利。由于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上述有效措施,促进了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在闽西,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的第二年,即1933年,比上年增产了15%。苏维埃政府还十分重视发展工业生产,把手工业工人组织起来,办起各种生产合作社。在闽西,军工业发展得很快,长汀的四都,永定的虎冈,上杭的才溪,宁化的曹坊,先后建立起兵工厂。到1934年,闽西兵工厂、被服厂发展到十几家,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战争。为了加强同白区的贸易,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设立对外贸易局,还在宁化、连城、上杭等地设分局。从而沟通了赤区同白区的商业流通,根据地的粮食、茶叶、笋干、蘑菇、木耳等土特产以及木材、毛竹运到白区,换回药品、布匹、食盐、煤油等根据地紧缺物资,繁荣了根据地的经济。
第三,进行文化教育建设,努力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文盲众多,是旧中国广大农村的共同特点,闽西也一样。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扫除文盲运动,指示各级苏维埃政府开办“工农夜校”、“识字班”、“问字所”、“成年补习学校”和“读报团”等。通过这些形式,闽西苏区扫盲运动取得明显成效。据《青年实话》1934年1月报道,上杭才溪区,全部人口为8782人,除小孩外,6400余人中不识字的只占10%,文盲大为减少。闽西苏区还大力普及小学教育,举办初级、高级劳动学校,学龄儿童基本上都能入学。此外,还办了列宁师范学校,培养教师,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工农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要促进对文艺的需求。1933年,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剧团,为广大工农兵演出《工人舞》、《农民舞》、《红军舞》、《少年先锋队歌》、《铁的红军歌》、《妇女解放歌》、《优待红属歌》,以及活报剧《粉碎敌人的乌龟壳》、《反对开小差》等,受到热烈欢迎。 总之,福建苏维埃政府的建立,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党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它的历史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认真总结,深入研究,进行传承和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