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9年3月到1933年11月,毛泽东曾七次八闽,为福建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特别是在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后,对福建中央苏区的创建及红色政权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最先倡议建立苏维埃政权,并亲自指导福建中央苏区的创建
苏维埃是俄国无产阶级在革命中首创的一种新的政权制度。在中国,最早介绍这种制度的是李大钊,而最先倡议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是毛泽东。早在1927年8月7日中央紧急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随后又与中共湖南省委的同志一起,向中共临时中央建议抛弃“左派国民党”旗帜,坚决打出苏维埃红旗,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正是基于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强烈要求,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才于1927年9月19日决定“不用国民党做自己的旗帜”,明确提出“现在的任务不仅宣传苏维埃的思想,并且在革命斗争新的高潮中应成立苏维埃。” 从此,在党的领导下,一场以革命武装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为主要目标的苏维埃运动,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在福建,闽西率先举行了“四大农民暴动”,其中以中共永定县委领导的以溪南为中心的全县暴动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永定暴动后,先后有13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打出了苏维埃的旗帜。在此基础上,于1928年8月中旬正式成立了闽西第一个区苏维埃政权——溪南区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央苏区形成之前,中国共产党在福建建立起来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溪南区苏成立后,当即颁布了由张鼎丞、邓子恢亲自起草的《土地法》、《劳动法》、《肃反条例》、《婚姻条例》等新法令 ,同时在全区各乡村开展土地革命,使近两万农民获得了土地,在福建苏维埃政权建设史上写下了史无前例的光辉一页。
1929年初,为了打破国民党军的“会剿”,保卫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撤离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3月,红四军首次入闽,在长汀长岭寨击败敌郭凤鸣旅,一举占领长汀县城。在红四军帮助下,成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紧接着,又先后成立了龙岩县、上杭县革命委员会,及永定县苏维埃政府。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曾据此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率红四军入闽的意义,指出:“朱毛红军的这种胜利,必然重新唤起了闽西工农的斗争意识” 。
闽西“一大”后,闽西苏区政权建设很快开展起来。1930年3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标志着闽西苏区正式形成。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闽西、赣南两大块苏区连成一片,形成全国最大的苏维埃区域——中央苏区。据1931年11月7日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上所印发的《全国苏维埃区域及红军扩大的总形势》一文所记述的,当时“福建苏维埃区域”:“闽西各县,完全是苏维埃区域,且赤色势力渐渐发展至闽南及闽北。”“红色区域各县列左:闽西——长汀、上杭、武平、龙岩、永定、宁化、清流;闽南——平和、漳平、大田;闽北——建宁、归化、将乐、邵武” 。
随着福建各苏区的日益巩固和壮大,1933年3月在中央苏区的中心城市长汀成立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辖区人口已近百万,使福建苏区有了统一的工农民主政权。
中央苏区创建后,历经不断扩展,到鼎盛时期,整个中央苏区设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疆域横跨赣闽粤。其中福建中央苏区疆域,从大闽西范围扩展到闽南、闽西北、闽北30多个行政县(其中有22个已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占福建全省的半壁江山。
致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把中央苏区红色政权建设成民主的政权
毛泽东不仅是中央苏区的主要开辟者和创建者,同时也是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毛泽东十分关注中央苏区民主政治建设,在闽西苏区进行了最先尝试,然后推行到福建其他苏区。
首先,毛泽东十分注重建立和健全民主选举制。毛泽东在谈到苏维埃民主的时候就曾说:“苏维埃最广泛的民主,首先表现于自己的选举。”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这是人民参政议政的基础和保证。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基本政治权利,毛泽东把真正实施民主选举,作为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的重要任务。毛泽东强调,必须实行苏维埃选举的群众化,使更多的工农群众积极参与苏维埃的选举。在毛泽东亲自指导下修订的闽西苏维埃政府《选举条例》就规定:凡在闽西赤色政权所及地方,年满16岁以上的劳动男女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了使广大民众广泛地行使自己的权力,《选举条例》还规定了各级苏维埃代表职业成份的比例。如县人民代表中工人占30%,农民占60%,士兵占5%,教员占5%。从1930年至1934年1月,闽西苏区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民主选举代表,许多地方的选民到了8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同时在选举过程中均严格实行差额选举,候选人名单一般比应选代表人数多一倍,并将候选人名单张贴公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比如1933年上杭县才溪乡的选举,“下才溪一百六十多人(内应选九十一人),一村贴一张,每张均写一百六十多个名字。群众在各人名下注意见的很多”,“注‘好’、‘不好’等字的多,注‘同意’或‘消极’的也有。有一人名下注着‘官僚’二字” 。毛泽东及时总结了才溪等地选举经验,向整个中央苏区推广,使苏维埃的选举,有了规范的、真正体现民主的办法。
其次,毛泽东致力于推动基层苏维埃政权的民主化。在毛泽东的指导下,福建各中央苏区县苏维埃政府普遍实施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特别是区、乡两级代表会议制度。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还将这一制度具体化,作出《苏维埃政权建设问题的决议》,强调“城乡代表会议应按期开会,经常讨论各种法令及上级政府决议,实施的具体办法,分配代表迅速执行,并注意解决本乡发生的问题,以满足工农贫民基本群众的要求。”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实施后,苏区人民的民主意识极大增强,促进了各级政策法令的贯彻执行,并密切了各级苏维埃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正如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中所指出的:“依靠于民众自己的乡苏代表及村的委员会与民众团体在村的坚强的领导,使全村民众像网一样组织于苏维埃之下,去执行苏维埃的一切工作任务,这是苏维埃制度优胜于苏维埃历史上一切政治制度的最明显的一个地方。” 中央苏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努力发展红色区域经济,为苏维埃政权奠定坚实经济基础
为了打破国民党政府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基础,为革命战争提供充足的经济保障,毛泽东明确指出,不但要彻底击溃敌人的军事“围剿”,同时也要“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 ,并强调“我们的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 。毛泽东在指导闽西苏区经济建设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尤其是将粮食生产置于苏区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因为粮食生产“一来可以解决红军给养以及闽西等处粮食不够的问题;二来可以运出白区多收现金进来;三来可以增加农业的出息;四来可以增加政府土地税、商业税之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