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锡通(1932.01.16—2020.03.05)
我的父亲朱锡通
我的父亲朱锡通是江苏省吴江县震泽镇(今属苏州市)人。中共党员。由于我从小是祖母带大的,没有生活在父母身边,真的知道的不多,听我奶奶说老父打小就喜欢读书,迫于生活去上海学徒,回吴江上私塾也是亲戚资助的,后入读吴江师范。
吴江于1949年解放,父亲吴江师范毕业后在吴县光福乡参与扫盲工作。约195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党史专业,约1960年毕业后,分配至南京大学任教,致力于党史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后调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理论处,从事理论宣传与研究工作。期间前往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多,进一步提升政治理论素质和领导能力。学习结束后,返回江苏省,担任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地方志的编纂与管理工作。同时创刊《江苏地方志》并担任主编,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约1994年正式退休。
我们家庭和睦,父亲深受家人尊敬与爱戴。
父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一生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和历史文化传承。
他勤奋好学,不断提升自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为人正直,待人诚恳,深受同事与朋友的尊敬与喜爱。
父亲精神不死!
永远值得我怀念敬仰!
长子朱江江撰 2025年3月5日

纪念朱锡通老师逝世五周年
常武史志文友永远怀念您
赞当代江苏史志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朱锡通老师
(实录性资料汇编)
张尚金
提要:文章为实录性资料汇编,是笔者为自己写回忆录的素材,也供史志界文友研究新方志学和为《江苏地方志》刊物提供资料。
文章关键词:纪念朱锡通,他是当代江苏史志事业的开拓者、研究瞿秋白的党史专家、江苏地方志办公室实际纽建人、江苏首部大型综合性资料书《江苏市县概况》的主编、《江苏地方志》刊物的开创者、江苏省、市、县三级志书评审新模式的开创人、江苏首部《江苏名镇志》《江苏名村志》的总纂暨撰稿人。三点建议:编纂出版《江苏新编地方志史稿》;编印《朱锡通文集);将(江苏地方志》刊物办成集行政性、业务性、学术性结合,以学术性为主的方志论坛。
2020年3月5日下午5时,原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朱锡通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88岁。朱锡通老师,是我的老领导,良师益友,您为常武地区的史志事业作过许多帮助。我们常武史志文友永远怀念您!
朱锡通老师,我是在1986年1月15日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后才认识的。因我在1981年4月起,就任中共武进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党史办主任、武进县志办公室主任、常州市、武进县革命斗争史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当时还未实行市管县体制,武进属镇江专区领导,是市县联合办公室)。我只能以文史资料亲见亲闻亲历“三亲“要求发表以下的看法,请文友们批评指正。

一、朱锡通是研究瞿秋白的党史专家
1987年12月,由陈铁健等编著,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瞿秋白研究文集》《编后记》称:“这个论文集是纪念瞿秋白就义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的选编。这次学术讨论会是在中共中央对瞿秋白同志作出公正的历史结论以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党史研究室、全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以及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共江苏省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联、江苏省文联等单位发起,于1985年6月22-26日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的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研究盛会。参加会议的党史、文学、新闻学、社会学、文字改革等方面的工作者,向大会提交了将近二百篇具有一定质量的论文。这个论文集就是挑选其中具有一定影响、代表某一研究领域,质量较好的论文,经原作者重新修改、汇编成册的。由于个别文章文字冗长,内容有重复之处,则由编辑部略作删节。这本论文集由陈铁健冋志(原文有错,似改同志)主编,具体参加编辑工作的有肖迪、朱锡通、汤淑铭等同志。”
这本书约28万字,有杨尚昆、温济泽、管文蔚、陈铁健等重量级人物的文章。朱锡通不但是具体的编辑还写了重量级的文章,《瞿秋白与“八七”会议》(按版面算约8000多字)该文结束语写得多好啊!现在摘录如下:“综上所述,全面地分析和评价瞿秋白在大革命失败和‘八七’会议前后他主持党中央这一时期的工作,毫无疑问,成绩是主要的,贡献是巨大的,是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其次,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在这期间已有盲动主义的错误,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无论是文献资料还是党史、革命史的教材中,对瞿秋白所犯的盲动主义错误往往要重重地写上一笔;而对瞿秋白在这一历史性的转折时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则是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或者只是肯定一下‘八七’会议的功绩,而在肯定‘八七’会议时对瞿秋白名字又很少挂钩。这种评价是不公正的,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应该是,功过分清,主次分明,‘八七’会议应当同秋白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正因为有这样一些坚持实事求是,乘笔直书的文章,才会有当时常州史志界提出“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称号,后为常州市党政领导背定。直到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就深情列举了周恩来、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4位江苏籍革命英烈的名字,其中3位都是常州的,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并称常州三杰是十分恰当的”。常武史志界同仁,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开拓性的研究瞿秋白党史专家。

二、朱锡通是江苏地方志办公室实际组建人
我第一次见到朱主任,大约是1986年上半年,在镇江参加的省志办第一次小型会议,见到了当年1月15日成立的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江苏社科院副院长)盛思明、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朱锡通(10月8日经省政府同意,增设专职委员,由樊发源、杨巩、徐复、朱锡通担任)和首批工作人员吕武进老师等。盛、朱两位学者型领导在会上认真听取发言,会后和我亲切交谈的美好形象至今仍历历在目。当年7月15-29日,全省第一期修志人员培训班在武进县举办。省长兼省地方志编委会主任顾秀莲专程前往看望学员(未吃饭、住宿),顾秀莲临时点名要在大会上先听汇报,再当场即席讲话。记得有五位同志临时上台发言:省志办副主任朱锡通、常州市志办副主任薛奇达、武进县志办主任张尚金、如东修志办公室主任李明、高邮县志办主任王鹤。常州市市长陈鸿昌、武进县县长缪福林都参加了会议,听了发言。记得我在会上讲了要领导解决新建的办公室“摆上位子、落实班子、解决房子、提供票子、配上车子”的“五子”要求,武进县县长缪福林陪同省志办人员用餐时,见吕武进,比较奇怪,一问真的是为怀念家乡后改名武进的,他大为感动。会后武进党史和地方志办公室(合署)还真的和其他重要部门一样配了一辆车子。朱主任、李明、张尚金都还在会上讲了课,省志办后来编了专门讲义。省志办开的头反映了当时的干部作风多么好啊!真是一个好时代的开始。我有当时的朱主任和我及顾省长在主席台上的照片,已刊登在公开出版的《开创广义方志学之我见——张尚金文论续集》上。以上二例,从小见大足以证明朱锡通老师的开拓之功。常武史志文友,江苏方志界同仁,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的实际组建人。

左起:朱锡通、张尚金、顾秀莲
三、朱锡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苏首部大型综合性资料书的两主编(盛思明朱锡通)之一
1989年2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江苏市县概况》,约218万字,发行1万册。是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成立后,由朱锡通老师担任主编出版的第一本成功之作。该书《编后记》称:“省地方志办公室根据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提议,于1986年提出了编纂《江苏市县概况》一书的设想,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支持。同年底,在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同志会议上,具体讨论了编纂本书的篇目和编写分工等问题。1987年4月,在南通县金沙镇召开了样稿讨论会,统一编写体例和要求。当年8月,初稿全部完成,由省地方志办公室负责编纂,在编辑过程中,书稿的有关部分和地图请有关部门审阅和核实。1987底(原稿缺年应加年)编纂成熟。《江苏市县概况》的编辑出版,得到了省直机关有关部门和各市、县的协作、支持,尤其是得到各市、县政府办公室、省保密委员会办公室、省统计局、省测绘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新华社江苏分社等单位的帮助和指导,在此谨表衷心感谢。《江苏市县概况》是省地方志办公室成立后编辑出版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资料书,从设计篇目,撰写初幅,到编纂成书,交付出版,经过了整整两个年头。由于经验不足,水平有限,疏漏错误之处仍然难免,敬请批评指正。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1988年9月。”该书编纂委员会名单,见到了30多年前我熟悉的为修志作过贡献的老人,罗运来主任,他是为江苏修志作出开拓性重大贡献的省委常委,还有盛思明,王能伟、吕武进、乔显曾、朱锡通、李明、陈维新、杨锡根、吴献中、季文通、荀德麟,奚永照、韩建勋、董献吉、薛奇达、戴国林、朱兰霞、官锦宁、缪小咏、康静、吉祥等修志老师及文友,他们都是江苏修志的开拓者!该书由江苏省省长顾秀莲作序言。据有人透露其中约7万字的《江苏省情概述》,是朱主任到南大挑选来的刚刚历史系毕业的高材生吉祥,他是在朱老师的指导下起草撰稿的人,其中的序言和概述至今读来仍不失为一篇修志佳作。我们常州史志文友,全省的新老修志人员,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又红又专的好学者好老师!

四、朱锡通是《江苏地方志》刊物的开创者
据2008年12月出版的《江苏省志》附录·大事年表载:“1986年11月,由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注;以下简称省志办)主办,刘海粟提写刊名的《江苏地方志》创刊(季刊)。初为内部刊物,从1990年第一期改为公开出版。”这正是盛思明主任及朱锡通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工作阶段。请看《江苏地方志》1986年第一期(创刊号)编后,笔者摘录的一段文字“《江苏地方志》面世了。它是由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地方志专业性内部刊物,是为全省广大修志工作者和关心、支持我省修志事业的有识之士提供的园地。本刊物的宗旨是:宜传党和政府对方志工作的方针政策,交流编纂经验,探讨方志理论,以指导本省修志实践。……这一期我们特约李明和张尚金同志撰写了文章,他们分别是如东县和武进县志办的负责人,多年从事县志的领导工作和编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两个县的做法和经验可供各地借鉴。1983年,我省实行市管县体制后,给我们编写市志的同志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期特发表这方面的两篇文章,供大家参考、探讨。……”在创刊号上发表了笔者写的《新编地方志工作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文。其要点为:一、正确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二、正确处理好质量和速度的关系。三、正确处理好志书资料翔实和限制字数的关系。四、正确处理编史和修志的关系、五、正确处理好县志和部门专业志、乡镇志的关系。六、正确处理好编纂委员会、总纂和分纂的关系。七、正确处理市和县之间的关系。此文曾获常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后又获江苏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盛思明、朱锡通经手创办并由朱老师实际主持的刊物,是专业性、行政性、学术性三结合的刊物。由于头开得好,接下来的汪文超、王建中等主任继承。由于朱老师挑选高手奚永照、缪小咏实际操作,刊物确实成了修志人的指导老师。
季文通主任曾说过:“张尚金同志的学历不是很高,原来也不是搞文字工作的。他完全是刻苦、勤奋干出来的,很不容易,值得赞扬”。其实,没有盛思明,朱锡通、季文通,汪文超等领导和老师的厚爱,没有李明、吕武进、奚永照、缪小咏等学术高人的指点,哪会有我这个自认为合格的“社科小工”。《江苏地方志》至2007年4月,曾刊登过我28篇文章……
朱老师创刊并担任主编的《江苏地方志》是我从事修志工作的真正老师!我们这些平凡的修志工作者,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创刊《江苏地方志》并担任主编的开创者。

五、朱锡通是省、市、县三级志书评审新模式的开创人
据《江苏省志》附录大事年表载:“1987年6月23日,省志办与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举行《武进县志》审批验收会。这是全省举行的首次审批验收会”。朱老师等开创的对市、县志实行“三审一验收”的制度,对把好第一轮修志的质量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是中指组及全国修志界所公认的。根据1985年中指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的精神,参考省志办成立后在1987年6月首次审批验收《武进县志》稿会议的做法,制订关于市、县二级志稿审查、验收出版的暂行规定。各地志稿完成后,先后组织各部门自审,市县地方志编委会审稿,在此基础上再组织由省、市联合举行审稿会。从1989年起至1997年省志办成立相对稳定的审稿队伍,市志有两个审稿组,各15人,县(市)志有3个审稿组,各10人,共60人。审稿人员除省志办的专业修志人员外,还聘请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方言、文博、社会学各界的教授、专家、学者和省、市、县的修志行家(其中包括已离退休的方志专家和学者)。市志审稿组由省地方志编委会两名副主任(盛思明、汪文超)带队,县(市)市稿组由省志办的负责人牵头,轮流到市和县(市)审稿,每组有一名统审员统审,由当时编纂市、县志有经验、对修志理论有一定研究、直接参与市、县(市)志总纂(主编)的行家担任(如如东的杨向东,武进的张尚金、吴之光,高淳的薛兴祥,南京的田崇,镇江的戴午林、吴县的李嘉球等)。并规定有同级保密委员会进行保密审查以及有方言专家分地区进行方言编(章、节)的审查。这支队伍有专业分工、各司其责(尤其是对军事、建置、自然地理等专业性特强的内容),水平整齐。评审会做到肯定成功之处,但重点是挑毛病,评审会后各地将评审意见汇总梳理并制定出相应的修改方案,修改后报省(县志还先报市地方志编委会),由方志办评审组验收认为达到合格标准的才被签发验收批复,市、县(市)志分别由省地方志编委会、省地方志办公室审核盖章,统一交付出版社出版。这样既保持稳定的审稿队伍,又能对审稿达到连续性和规范化的要求,还帮助解决市、县(市)邀请专家、学者的困难。至1999年全省76部市县志首轮修志的审稿验收结束,并于2000年完成出版任务。朱老师是这支队伍的领导人,更是审稿具体化的专家,他每次的发言稿都是方志理论宝库的文献资料。我们这些修志老兵,特别是常武史志文友,永远不会忘记这位省、市、县三级志书评审新模式的开创人。

六、朱锡通是首部《江苏名镇志》《江苏名村志》的总纂(汪文超、朱锡通)之一
两本书的后记中称:“《江苏名镇志》《江苏名村志》是1992年春,在改革开放春风的驱动下酝酿编写的。4月,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正式作出编写这两本书的决定。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这一举措,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省地方志办公室同省委宜传部、农工部、省建委、民政厅和新华日报社、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等部门一起,共同研究确定了名镇和名村入选的基本原则和评选办法,并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按照一定程序评议确定了入选两书的名镇、名村名单。武进、江阴两县(市)地方志办公室率先组织专人撰写了横山桥镇志,五一村志和青阳镇志,华西村志试写稿。当年10月,在江阴市华西村召开了全省各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会议,对上述试写稿进行评说,并具体部署了编纂工作。在省、市、县(市、区)、乡(镇)一千多名编撰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93年底,编著成了作为姐妹篇的这两部重要的省情资料书。这两本书由时任省长、省地方志编委会主任陈焕友作序,编委会主任由时任省委常委,省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胡福明担任。印发6000本的《江苏名镇志》,总纂为汪文超、朱锡通、李明、奚永照、薛兴祥、缪小咏,印发7800本的《江苏名村志》总纂为汪文超、朱锡通、季文通、张尚金、吉祥。汪、朱两主任两本书都是总纂,他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是真正到位的名符其实的总纂(主编),汪主任直接撰写名镇志的前言1.8万字。朱主任直接撰写名村志的前言1万字。他俩写的前言至今看来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佳作。近日笔者重新拜读朱老师写的前言深感此文真是一篇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朴实的史志前言范本。我们编纂两本书的千余人,特别是常州的史志文友,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名符其实的真正总纂(主编)。


朱锡通老师已走了,但他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精神不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建议一、立即编纂出版《江苏省新编地方志史稿》,将朱锡通等方志学者的修志经验教训,总结成书。二、为朱锡通的所有著作、文章、讲稿编辑出版《朱锡通文集》。三、将《江苏地方志》刊物真正办成集行政性、业务性、学术性结合,以学术性为主的新方志学(地方文献学)论坛。
(该文原载2020年第4期总第31期《常武文史研究》。2025年3月5日为纪念朱锡通老师逝世5周年,再在《延陵季子文化·公众号》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