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部 诗歌的乏力与无奈
即使是再清明的人世 也没有一种诗歌的符号 可以自由地去诉求 独立于某种 敬畏层面的倾诉与宣泄 好在这个世上还不至于 完全掠夺每个诗人 以想象的方式存活的权利 于是那些痉挛的诗行 也就拥有了 可以贮存阳光的希冀与妄想
从沼泽中挺立而起的目光 决意要穿透那道坚硬的墙 ——题记
(之四十四) 这样粘稠的夜晚诗歌有话要说
116 或许诗歌本身从来就不想 创造什么奇迹 自从诗人们遗失了话语权的那夜 寂寞孤独的句子们 便以一种落魄的姿态 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逃亡的之旅 大海涌动着些被揉碎的光片 夜里发出奇怪的声响 妈妈用了忧郁的眼神询问我 你弄那些无济于事的文字 是不是也要有什么话说 沉默的涛声面前 我羞怯地只能无言以对 光怪陆离的海水 堆积着“欲”的洪荒 淹没了陆地上最后一片 圣洁的土壤 所有底线的闻风而逃 预示着那些焦渴的目光 分明无法支撑起 业已坍塌的堡垒 炎热的午后 送葬的队伍温顺地坠入沟壑 没有人的子夜 是谁在月光下孤独地唱歌 后来在一场亢奋的梦中 我窃取了平生最后的一点勇气 那个夜晚啊 是一个行将死亡的夜晚 是风的无休止的悲鸣 终于让我想起了“先生” 以及他那风尘仆仆的身影 于是便有了这些 庸长的断断续续的诗行 117 作为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 鲁迅无疑就是一座 令后人无法逾越的巅峰 无论是他同时代的论敌 或之后的各式各样的辱骂者 都不得不承认鲁迅的伟大 这种伟大似利刃的锋芒 让他们在睡梦中 都不得不为之胆战心惊 鲁迅精神的传承 让一个民族高傲地挺起了 曾经塌陷的脊梁 一个当代的伟人曾说 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他的骨头最硬 鲁迅正是用自己骨头的硬度 为中国撑起了一片 可以翱翔的 蔚蓝而自由的天空 当下浮躁的文坛 好像已经没有人质疑 作为一种文体存在的意义 况且纤弱的诗歌 固然也无法能担当得起 先生的千古盛名 既然所有文字 已不能承载最终的陈述 也许自从鲁迅走进诗歌之后 这种断行的倾诉 就已经不再是一种 情感冲动之后而无法左右的初衷 从沼泽中挺立而起的目光 决意要穿透那道坚硬的墙
(之四十五) 留在最后面的几行无关紧要的文字
118 有个日本人曾经这样说过 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 而在那两个半人之中 鲁迅堪称最懂得中国人的中国人 “凡事都得研究 才会明白 古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 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吃 人” 吹人的宴席摆了几千年 或许一直摆到今天 吃的被吃的陶陶然昏昏然 惟鲁迅用犀利的目光 穿透了那张 冠冕堂皇的窗户纸 露出了吃人者血淋漓的心肝出来 先生的伟大 不仅仅是觉醒者的振臂的呐喊 更在于掘出国人骨子里魂灵 试想 如今在地球的每个角落 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 就一定会有 我们“可爱”的阿q们 晃来晃去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