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之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只有29674万元,人均生产总值只有399元。到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340.8亿元,比1978年增长114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百分之13.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852元,比1978年增长88.9倍,年均增长百分之14.1。经济快速发展有力地提升了财政规模实力,2012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1057万元,比1978年增长26.3倍,年均增长百分之10.2,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列第71位。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2012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为3.5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4.37亿美元,占百分之83.08;加工贸易出口0.89亿美元,占百分之16.92。通过着力优化投资营商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利用外资从无到有,规模、质量、方式和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外资经济逐步由一般加工业拓展至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领域。1991年以来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9亿美元,年均增长百分之11.3;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0.4亿美元。截至2012年底,全市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超过58家,注册资本近1.86亿美元。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三大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38.2:54.9:6.9调整为2012年的12.3:50.5:37.2,从三十多年前以农业、重工业为主的产业格局,转变为现在的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产业稳定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推进的产业格局。2012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达到172.2亿元和126.7亿元,年均增长百分之14.9和百分之19.0,均高于第一产业的百分之8.4的增速。“重点突破工业”成效显著。形成了以卡特彼勒为龙头的重型工程机械、江淮汽车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欧泰隆为龙头的小型工程机械、弘润石化为代表的石油化工、巨龙矿砂为代表的环保疏浚设备等产业集群,以吉青化工、汇强重工、禄禧节能等为代表的生物科技、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成功创建省重大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18家,建成经济开发区、峱山经济发展区、卡特彼勒工业区、滨海(青州)工业园四大市级工业园区和18处镇街道工业园;建成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等9处,引进“两院”院士13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9人,潍坊市级以上各类创新研发平台达到107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件,山东省著名商标31件,山东名牌13个。全市的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3.2亿元,增长为2012年的1430.3亿元,增长447.4倍,年均增长百分之19.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33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93.2,年均增长百分之19.7。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以来,青州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的是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12年全市耕地面积达到115万亩,基本农田101万亩,培育形成瓜菜、畜牧、花卉、果品、优质粮五大支柱产业;建成国家级蔬菜果品标准园7处,有效期内有机、绿色、无公害品牌共177个,青州银瓜、青州蜜桃、青州山楂等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农业专业合作社1962家,潍坊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6家。发展成为江北最大的花卉生产、销售集散地,被评为“中国花木之乡”,享有“东方花都”的美誉,截至2012年底,全市花卉种植面积12.9万亩,年产值76.5亿元,花卉生产专业村136个,从业人员12万人,年花卉交易额93亿元。中国(青州)花卉博览交易会成为国内著名的花卉展会之一,自2001年起已连续成功举办13届。全市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2012年达到85亿元,比1978年增长55.3倍,按可比价增长年均递增百分之12.6。服务业发展迅猛。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126.7亿元,占比百分之37.2。物流企业1000余家,其中4A级物流企业2家,5A级物流企业1家;各类市场211处,实现市场交易额503亿元;鲁新欧•青州至中亚国际班列常态化运行。青州博物馆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古城游、乡村游、花卉游和水生态游持续火爆,2012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9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4.7亿元。书画产业独具影响力,建成9个书画市场、6个书画写生创作基地、画廊800多家,农民画品牌不断扩大,荣宝斋县级区域第一家分店落户青州,“翰墨青州·中国书画年会”连续举办,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截至2012年底各类金融机构达到58家,其中银行12家;各项存款余额449.4亿元,贷款余额331.4亿元。
三是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和铁路,1978年全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4000万元。改革开放以后,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交通必须先行,交通必须打通,交通必须适应”的指导思想,对道路建设实行重点扶持。原来的“大件公路”变成了309国道,胶济铁路、胶济铁路客运专线、羊临铁路和济青高速公路、东青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公路相继通车,牛角岭盘山公路成为全国文明的GBM样板工程,仰天山公路被誉为县乡公路样板,五孙路成为省优良级工程,正在建设的济青高铁设青州北站。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公路2401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270.8公里,占总里程百分之11.3,实现了百分之100的乡镇和百分之100的行政村通达公路,修建桥梁总数达到145座。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从1978年的30.4公里提高到2012年的180.2公里。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43.7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百分之46.6。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百分之46.2、百分之43.2 和25.7平方米。国家级生态镇达到4个,省级生态镇8个、生态村7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12.6亿元,比1978年增长780.6倍,年均增长百分之21.6。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居民生活已经实现从基本温饱向小康的跨越。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从1978年的537元增加到2012年40278元,增长74倍,年均递增百分之13.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09元增加到2012年的19603元,增长96倍,年均递增百分之13.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66元增加到2012年的11797元,增长177.7倍,年均递增百分之16.5。2012年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百分之22.4,比1978年下降37.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百分之30.1比1978年下降33.9个百分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总量从1978年的1.04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131.5亿元,增加126倍,年均递增百分之15.3。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2.8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9.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超过49.4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4.5平方米。居民金融财产等大幅度增加,2012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02.0亿元,比1978年增长2139.5倍,年均递增百分之25.3;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47500元,比1978年增长7195倍,年均递增百分之27。民生建设富有实效,截至2012年底,全市建有普通高中7处,九年一贯制学校14处,初中32处,小学101处,中等职业学校3处,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建成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潍坊护理职业学院、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中等专业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各类卫生机构856个,其中二级以上医院4个。就业再就业形势稳定,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百分之3.2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百分之98。拥有敬老院8个、床位1956张。文化大院、文化小广场实现村级全覆盖,建成各类民间收藏博物馆62个。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项、省级5项、潍坊市级29项。社会治安良好,全市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青州篇章目标奋进。
大家请看第三章:中国共产党青州党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五强四宜”现代化美丽青州建设伟业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连续两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侵袭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共青州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顶压奋进、坚毅前行,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实现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按同口径计算,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340.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564.8亿元,按可比价算年均增长百分之7.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7.1亿元增加到48.1亿元,年均增长百分之2.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603元、11797元增加到41867元、21899元,年均增长百分之9.9和百分之8.0。
——八年来,我们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发展量质齐升。工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市级工业园区承载功能日趋完善,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到8家,弘润石化超过500亿元,新增潍坊市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109家、“专精特新”企业77家、“隐形冠军”企业16家。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三品一标”品牌认证200个,建成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镇5个、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15家,华盛农业成为我市首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3270家,土地流转面积46.1万亩,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国家优质蜂产业示范区。研发和引进花卉优良品种170余个,年交易额110亿元, “青州花卉”品牌价值列全省农业品牌第一位。服务业繁荣发展,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青州古城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新增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7家。“鲁新欧·青州号”国际班列常态化高频次开行。全市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到400多家,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金融机构发展到105家,联科科技首发上市获证监会通过,将成为我市首家境内主板上市公司。
——八年来,我们坚持城乡一体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规划不断完善,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古城保护修复展现独特魅力,东城片区现代气息初步彰显。新建改造市政道路49条,改造提升28条道路基础设施。新建各类绿地108万平方米、城市绿道111公里,建成海绵城市22.8平方公里。铺设改造供水管线120余公里、燃气管网1000余公里、供热管网40余公里。建成污泥无害化处置厂,完成5座污水厂提标改造。实施棚户区改造1.8万套,完成4556户房屋灾后修缮和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级道路实现“户户通”,应改尽改无害化厕所9.2万户,3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实现全覆盖,384个村庄污水治理达标验收,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百分之33.8,12个村创建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新建改造城乡主干道495公里,高质量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完成中小河流防洪治理、中小型水库水毁修复建设,新建东部和北部平原区农田排涝体系。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八年来,我们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全面深化各领域体制改革,勇于先行先试,先后承担全国首批守信激励创新试点、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项目。大力推动工商资本“上山下乡”,46个重点项目带动富民增收1.8万户。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75人,自主培育潍坊市级以上领军人才23人,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13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6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0家。建成潍坊市级以上各类创业载体42处,入选省级创业型城市,获评省就业创业先进单位。经济开发区在全省率先完成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进出口额年均增长百分之28.8,获批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八年来,我们持续抓环境治理,坚决打好攻坚战,自然生态显著改善。大力弘扬“绿色接力棒”精神,新增国土绿化面积8.1万亩、植树1041万株,林地总面积达到73.3万亩、森林覆盖率百分之23.1,总面积5.6平方公里的云门山森林公园成为绿色氧吧,创建为省森林城市。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拆改燃煤锅炉1384台,69家企业安装PM10在线监测设备,空气优良率提高20.3个百分点。506家企业纳入危险废物备案管理,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河湖长制全面实施,创建省级节水型载体34家,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达到百分之60。新增耕地6197亩,修复矿山1.6万亩,获评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
——八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全面发展各项事业,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坚持民生优先,财政资金用于民生支出累计达233.2亿元,72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新建中小学校、幼儿园49处,改扩建82处,新增学位1.7万个,潍坊理工学院东校区建成启用。益都中心医院新院、妇幼保健院新院完成主体工程,获评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千场大戏送农村”等文化惠民活动创出品牌,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文化竞争力十强县。建成各类养老机构133家,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百分之2。基本医疗保险覆盖89.7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66.2万人。12835户28122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845户1542名即时帮扶人口致贫风险消除,25个省定贫困村“摘帽”。连续第七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食品药品监管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持续和谐稳定,公安执法工作获全国表彰。妇女儿童、退役军人、外事侨务、统计、史志档案、知识产权、宗教、民兵预备役、慈善、残疾人、气象、防震减灾、民防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展。
——八年来,我们坚持自我加压,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干事氛围更加浓厚。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全面推行容缺受理,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集中划转行政权力事项187项,百分之90以上业务开通全程网办。规范“12345”热线服务体系,及时解决群众诉求。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把民主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主动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共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530件,办复率百分之100。持续纠治“四风”,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廉洁政府建设成效明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获评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付出了艰辛超常的努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空前考验中交出了优异答卷。一是疫情防控保持“零确诊、零疑似”。聚力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全面落实“四早”“四集中”要求,构筑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战疫”防线,抓好车站、高速路口和村居管控、重点人员排查、隔离检测等关键环节,对境外和重点地区来青人员落实闭环式集中服务,对冷链食品实行全链条防控,重点群体核酸检测实现应检尽检。投入专项资金7106万元,快速打造2处定点救治医院、4处应急物资储备库、5处核酸实验室。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医疗青州军”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号召,两批次11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抗疫一线,全力服务全国防控大局,承载着青州援鄂抗疫的珍贵记忆。二是以“六保”促“六稳”成效显著。率先组织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2亿元、各类稳岗补贴5000余万元,减免企业社保费3.2亿元,新增减税降费3.8亿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973人,新增市场主体1.7万户。强力实施十二大攻坚战,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耐威科技无人机等13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5.2亿元,英科医疗入围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各项惠民生政策全面落实。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使全市村庄面貌实现美丽蝶变。三是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创建工作实现首战首胜、首创首成。深入开展市容环境、住宅小区、交通秩序等十大领域提升行动,三年投入资金36.8亿元,全面升级更新城市路网,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背街小巷、集贸市场、公园绿地,完善社区标准化服务设施,城市功能和品质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居全省第五位,开创历史最好成绩,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成为我们加快发展的最坚强后盾和最强大动力!
近年来,青州市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回顾近年来奋斗历程,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掌舵领航的结果,是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依法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拼搏实干的结果。在此,一并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青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所有在青投资者、创业者、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青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面对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五强四宜”现代化美丽青州的历史任务,面对革命老区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我们唯有身怀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和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浓厚感情,大力弘扬“重大义、勇担当、敢争先、乐奉献”的青州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建设“五强四宜”现代化美丽青州,确保人民共同富裕和主要领域现代化进程走在潍坊乃至全省、全国前列。以此告慰心系人民、情牵老区革命先辈,回报那些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老区人民。
千年古城、信美青州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承载着96万人民共同的光荣与梦想。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务实创新、奋发进取,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为加快建设“五强四宜”现代化美丽青州而努力奋斗!
大家请看第四章:中共青州地方党组织的历史实践给我们的深刻历史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青州96年的奋斗历程已经载入史册。在这96年的奋斗历程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深刻教训。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学习中共青州地方党组织史,尤其是学习建国前那段艰苦卓绝、惊天动地又感人肺腑的奋斗史实,为党领导青州人民继续胜利地走向未来提供了历史的智慧和深刻的启示。
一是青州地方党组织始终高度重视坚强领导核心的建设,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党支部坚强战斗堡垒的建设。尽管青州党组织隶属的上级党委有变化、自身名称及领导范围也时有变化,但她从建立起,就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高度重视从组织上、思想上、作风上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党组织不断巩固和发展,能不断实现各时期战略转移、成为革命斗争的核心力量。在基层组织的建设上,各县委通过组织生活会、创办党校、举办支部流动训练班等多种形式,把党的指示、决议及时贯彻到每个党员中去。各县委编写和发行《怎样做一个好共产党员》等教材,指导与提高党员的政治、政策水平,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因此青州各级组织虽然遇到数不尽的艰难险阻、血雨腥风、摧残杀戮,仍然傲然挺立、夺取胜利。主要由于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坚强的基层战斗堡垒。
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在青州96年的历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正是依靠正确的理论指导,党带领青州人民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党在青州96年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青州人民群众不断奋斗的历史,党在青州96年的历史中有信仰、有意志,有目标、有方向,有宗旨、有传统,有成就、有警示,有勇气、有定力,能够给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提供无穷的智慧、丰富的营养和前行的强大力量。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从党史、国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理想信仰,增强政治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严守党的纪律和工作纪律,自觉做到从党史、国史中吸取营养,坚定信念,主动作为,勇于亮剑,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做政治可靠、讲党性、守规矩的好干部。在新的形势下,党要在青州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建设“五强四宜”新青州,仍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定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是青州地方党组织既坚持以军事斗争为中心,又坚持紧抓红色区域的经济建设不动摇并密切关心民生建设。在战争年代,青州党组织以军事斗争为中心,特别是组建(一)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二)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十二、十七、十三中队、(三)益北大队、(四)四边县青年中队和工农大队、(五)益寿临广四边县地方武装——六大队、(六)益寿临广四边县独立营、(七)益寿临广四边县特务大队、(八)八路军第四支队新编第一营、(九)益都县大队、(十)益都县第二游击大队等一批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有效地同日伪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根据地建设。而对苏区的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问题,青州党组织都时刻放在中心工作位置上。1931年以后,制定和采取了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实行劳动互助、开展生产竞赛、科学种田、鼓励开荒、提供信贷、兴修水利及大力发展国营经济、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贸易、成立银行等方针政策。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在此同时,青州党组织十分关心群众生活,广大工农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生活也获得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当时苏区的粮食、食油、蔬菜自给自足,群众无比信任党和苏维埃政府。1931年6月,益都县城及周遍四五万群众和赤卫队一天之内就把县城的城墙挖倒。可见人民群众对党和苏维埃政权的拥护达到何等程度!这其中党的经济建设和群众工作经验多么突出。
四是青州党组织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不但抓紧根据地的社会事业建设,而且努力地抓好社会管理,巩固了红色政权。在文化教育建设方面,建立健全文化教育各级机构、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在文艺方面,在工厂、农村、学校都普遍建立俱乐部、开辟群众游乐场所,办理书报刊物。在体育运动方面,1932年5月,还举办青州第一次体育运动大会。在医疗卫生方面,建立各级卫生组织,开展群众性防疫等卫生运动。在敌人四面围困的苏区内,党和苏维埃政府进行了各种社会改革和各项建设,建立了各级群众团体,如工会、农会、青年团、妇女解放委员会、儿童团、反帝大同盟、互济会、商会、贫农团等等,依靠这些基层组织、最广泛发动群众,管理社会,整个苏区在兴盛时期,社会面貌蓬勃富有朝气。在强敌犯境时,组织撤退井然有序,有生力量和党政机关得以保护,红色政权坚如磐石,人民群众是其深厚的根基。
五是坚持实事求是,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青州市情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青州各项事业成功的关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历史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在贯彻中央精神的大前提下,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落实。不同时期在青州开展的各项工作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都是青州各级党组织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回顾党的100年的辉煌历程,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望未来,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是在前人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奠定的坚实基础之上继续进行的。全面、历史、辩证地回顾和学习党的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当前的工作,更加满怀信心地迎接各种挑战,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我们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和中共青州地方党组织创建96周年的喜庆时刻,希望大家在党中央和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把“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以实际行动支持参与家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为己任,不管身在何处,都要把青州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向广大客商、投资者解说好、宣扬好,当好称职的解说员,都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丰富的资源,广泛的人脉为青州的发展腾飞尽一份责、尽一份力、尽一份心,切切实实当好这个招商引资联络员,争取引领更多的爱心企业和企业家们加入公益事业,奋力谱写“五强四宜”现代化美丽青州建设崭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参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1)中红网:《向青州抗日英雄学习,致敬!》 2016-07-12 18:04:24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作者:樊光湘 (2)《中共青州地方史》(第一卷1925-1949)(308千字)樊光湘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3)《中共青州历史大事记》(1949-1999)(500千字),樊光湘、杨朝晖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4)《青州抗战专辑》(306千字),樊光湘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5)《云门抗日烽火》(155千字),樊光湘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 (6)《青州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765千字),樊光湘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 (7)《青州人在抗日战场上》(530千字),樊光湘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8)《中共青州地方史》(第二卷1949-1978)(308千字)樊光湘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9)《中共青州党史资料专题探讨与研究》(1921-1978)(314千字)樊光湘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10)《发展中的青州革命老区》(1949-1978)(680千字)樊光湘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 (11)《青州市青少年党史教育》(243千字)樊光湘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