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为了追寻革命前辈的足迹,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题,宣传青州历史文化及历史文物,增强党员凝聚力,4月21日,青州市民间文学艺术家学会(人员的组成大都是专家教授级的高精尖层次文人,还有文化部门和文艺理论界的领导)会长杨远文邀请我一块去青州市弥河镇大关营村华东保育院旧址做百年党史红色文化专访采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青州市弥河镇大关营村华东保育院旧址探访红色遗迹,重新触摸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革命先辈的初心与使命、忠诚与信仰、奋斗与担当。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华东保育院旧址”的石碑,后面为其碑记。
这是青州市委市政府2000年10月重修华东保育院旧址的碑文,200多字的碑文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说明了华东保育院创建的原因、经过、意义:“时值解放战争进入决战之际,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领导机关进驻青州市城南闵家庄……”
闻名中外的解放战争,至今已70多年了,战争对于今天的人们已经变得遥远而陌生。半个多世纪的光阴,把那个缔造英雄的年代推向了岁月的深处。但是,我们的记忆不能因为久沐和平的阳光而模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为伟大的解放战争英勇战斗的前辈们。为了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为加强党性教育,振兴民族大业,中共青州市委、市政府斥资百万元,兴建华东保育院红色党性教育基地展馆。今天,在这里,我们将抚今追昔,重温入党誓词;在这里,我们将重读解放战争的光荣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焕发继续革命的斗志。让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领导机关领导青州人民战斗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传承后世!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华东保育院纪念馆,看着华东保育院纪念馆内陈列着的解放时期的历史文物,一幅幅扣人心弦的历史画面涌现出来。
创办华东保育院
时光追溯至1948年春天,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号角,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领导机关进驻已经解放了的益都县(现青州市)闵家庄。时值华东军政中枢运筹帷幄,调集大军准备南下,开辟新的解放区。但有一个后顾之忧让他们难以放心离去,那就是南下的部队和地方干部的孩子怎么办?还有一些烈士遗孤怎么安置?总不能带着孩子行军打仗吧?总不能让到前线部队和地方干部的子女无学可上、无人照顾吧?棘手的局面迫使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的领导决定,创办一所保育院安置这些孩子们。
之所以把院址选在青州市弥河镇大关营村有两点考虑:一是整个山东此时除济南、青岛还剩孤立之敌外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都已解放,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环境比较安全稳定,能让孩子们较安定地生活;二是大关营村距华东局机关所在地闵家庄仅2里地,离青州县城也不过20里左右。这对华东保育院就近随时接受华东局领导和即将去青州火车站坐火车南下,都有非常便利的条件。
华东保育院的创设,是华东局办公厅,华东局组织部委任邓六金、李静一等共同筹备建立的。由李静一任院长,邓六金为政治协理员。邓六金同志是华东局委员、华东财经委员会书记兼财办主任曾山同志的夫人,是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的30名女红军干部之一。李静一同志是华东局秘书长魏文伯同志的夫人,新四军女干部。邓、李二人对战争年代革命队伍出生的孩子无力抚育寄养民间,或失落无寻或病亡夭折有切肤之痛,深感妥善抚育革命后代责任如山。所以受命后她们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亲自筹集教具,精心选调教员,带领全体教职员工竭尽全力,忠诚使命,力任其难,因陋就简,不断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把一个母亲全部的爱倾注在几百个孩子的身上,从4月份开始筹备,到6月份筹备完毕,前后只用了两个月时间。
华东保育院设在没收的地主大院内,并征用部分公房及民房。确定的教育方针是:实验新民主主义的儿童教育,培养集体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文化,锻炼体格,培养服务精神,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儿童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培养他们尊师敬长,团结友爱,艰苦奋斗,克己为公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各种健康的文体兴趣爱好,奠定参加中国建设事业的思想基础。
采用复式教学 节省师资力量
华东保育院第一批接收的孩子62人。其中有陈毅、饶漱石、粟裕、黎玉、张鼎丞、罗炳辉、舒同、曾山、陈士榘、宋时轮、王集成、刘瑞龙、李步新等将帅和领导人子女以及烈士遗孤。根据孩子们的不同年龄把他们分成3个班:3至4岁的18人,为幼稚小班;4岁半至6岁的22人,为幼稚大班;6岁以上至10岁的22人,为小学班。后来,各班的人数逐渐增加,到1949年初,又增加了一个幼儿班。
幼儿班的孩子在入院的时候,他们的保姆也一起随同孩子进院工作。为了加强对较小孩子的照顾,院里决定让保育科副科长毛巧兼任幼儿班的班主任。与此同时,这个班采取了保育员负责制,即一个保育员固定一两个至三四个孩子,白天照顾孩子学习、活动,夜晚带最小的孩子睡觉。
小学班的孩子文化程度高低不一,分为一年级上、下学期和二年级上、下学期4种类型,在班内分组实行复式教学。随着入院孩子的陆续增加,小学班又分成了初级、高级两组,仍然采用复式教学方法。
复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房屋,教师给一个年级讲课,让其他年级的学生做作业或复习,并有计划地交替进行,节省了许多师资力量。
与此同时,这些班采取了保育员负责制,每班设班主任一人,幼稚小班一个保育员管护3个孩子,大班每个保育员管护5个孩子,小学班每个保育员管护12个孩子。保教人员自己动手置办必备的生活学习活动设施,儿童寝室从益都教堂孤儿院借用小铁床50张,后又自做木床70张。洗脸室借用老乡的门板搭置长桌,放置脸盆。小学班两个孩子一张课桌,幼稚班每个孩子有小木凳一个。他们还制作了滑梯、跷跷板、秋千等儿童活动设施,亲手缝制布娃娃,并将做桌椅板凳锯下的大小木块做成积木。在寝室陈列着的学步车、幼儿床、汤婆子等物品,留下了满满的岁月痕迹,反映着当年华东保育院的丰富生活。
没有课本教材 老师分工编写
当时还没全面解放,还没有出版小学课本,幼儿教材也只是借来的一本《游戏100种》,其他的教材什么也没有。针对这种状况,教育科便根据本院教育方针和儿童的年龄、智力发展水平,分工执笔,编写印刷教材。
鲁中地区的气候,夏天热得汗流如雨,冬天则冻得伸不出手。那时的条件很差,不像现在有风扇和空调等现代化的设备。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着艰苦的编写和油印工作,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为培养党的下一代而坚守着。
此时,战争正在紧张地进行,解放区的印刷条件很落后,纸张的质量也不好,油印的课本开学时发放到学生手里,到了学期末就被磨损得字迹模糊。直到1948年年底,小学新课本在解放区的新华书店出版发行,华东保育院的老师们才从艰苦的编写和油印工作中解放出来。
提高警惕 加强防范
华东保育院的孩子年龄差距较大,大的十多岁,小的有不会走的,还要阿姨抱着,这个尿了,那个拉了,又是哭又是叫,吵闹得很。
华东保育院创立时,济南、青岛还没解放,敌人除派飞机轰炸外,还不断派遣特务到解放区进行破坏活动。因而,保护好孩子,防止被特务暗害是华东保育院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避免意外事情发生,华东保育院需提高警惕,加强防范,不仅白天有专人值班,夜间也有专人巡逻。
保育员大都是年轻的女青年,晚上值班走夜路不方便,50多岁的共产党员戴祥乐主动承担起了值夜班的任务。孩子们的寝室原是地主家的大院,前后有8间,到了晚上,戴祥乐就提着马灯一间间查看,不仅查看院内院外有无敌情,还注意查看孩子们的睡眠情况。为孩子们盖被子,叫孩子起来小便,查看一下孩子有无异常现象等等。对于一般的问题,第二天早上报告班主任,如遇特殊问题及时报告。遇到下雨天,他还要披着蓑衣来回巡视。与此同时,保育科的负责干部、院长、协理员,也经常起来查夜,以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两名党员带头 年轻同志安心
华东保育院初创时期,有的同志对干保育工作思想不通,认为带孩子是低人一等、没有出息的活,有的同志搞不清保育工作的意义,不懂得保育业务,觉得看不到前途,甚至不安心工作。
针对这种情况,华东保育院从开办时就把做好工作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当做推动院内各项工作进展的重要保证。邓六金和李静一两位老党员以身作则,为众人率先垂范。邓六金的三儿子虽然在华东保育院,但和其他干部的孩子同在幼儿班过集体生活,从未单独和妈妈住在一起,孩子有时想妈妈想得厉害,夜里哭着跑去找妈妈,但忙于工作的邓六金根本顾不上自己的孩子,回头就把孩子送回幼儿班。
在华东保育院,干部职工都管邓六金、李静一叫大姐,她们两人原则性强、作风民主、平易近人。由于抓紧了思想工作,再加上老同志的言传身教和模范带头作用,全院职工的积极性逐渐发挥出来,原来想回去的同志也安下心来工作了。大家明确了搞好保育工作和解放全中国、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关系,把平凡的琐碎工作和伟大的革命目标联系起来,明白了华东保育院里孩子的父母南下战斗,有的已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保护和带好这些孩子是革命的需要,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革命工作,他们开始热爱这份工作,从内心爱这些孩子了。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保育院实验新民主主义的儿童教养工作在形式上注重“保教合一”,不仅在基本生活上保障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时为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保育了民族的后代,成长了一支新型的保教人员队伍,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以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幼儿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切为了前线 一切为了孩子
华东保育院创建伊始,即成立了以邓六金、李静一为正副书记的党的支部,把全体保教人员紧密团结在党支部周围,形成了一个对事业抱以忠诚心,对工作持以责任心,对儿童付以慈母心的“三心”战斗集体,使“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孩子”的办院宗旨贯彻始终。保教人员最初并不熟悉儿童保教,但他们以一颗对革命后代视如己出倾情关爱的慈母之心,足以支持他们孜孜以求的学习进步,养成了全神贯注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从早到晚,他们手把手地教孩子穿衣吃饭和大小便,学习写字读课文;脚跟脚地带孩子玩游戏,搞活动。寸步不离,唯恐有闪失致孩子磕碰受伤。夜间孩子入睡,值班保育员彻夜不眠巡视寝室,为孩子盖被子,扒小便,并细致观察孩子是否有病状发生。
邓六金、李静一书记还十分强调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听当地人讲,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还要广泛开展课堂之外的教育。比如,华东保育院靠近弥河,她们心想,带孩子们去河里游泳,这不止于让幼稚大班和小学班学生学识游泳,锻炼身体,陶冶性情,还在于从小培养学生勇敢无畏、助人为乐的精神。在确保周边环境安全的情况下,她们让老师们在外围保护,学生在河边游泳,邓六金、李静一书记也和学生一起,到河里迎击一个又一个风浪;看到有溺水危险的孩子,就奋不顾身的去抢救和保护。学生开始还挺害怕,但看见书记和老师们这样做,也慢慢地变得从容自如,胆子大起来;而且能够开始学着哥哥照顾弟弟,姐姐呵护妹妹,相互帮助,取长补短。
邓六金、李静一书记还经常请解放军战斗英雄来华东保育院讲战斗故事。她们认为,学生长大了,不是个个都去当兵打仗,更不是个个都成为战斗英雄,而是必须具有爱国的精神、勇敢无畏的精神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也和在弥河里游泳一样,要勇于迎击风浪和助人为乐。邓六金、李静一书记还经常对学生说,你们长大了,要想做成一件事情,获得一点成功,就要像解放军一样有勇敢无畏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就要像解放军一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才能先人后己,不计个人得失,最终取得成功。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和困难的物质条件下,华东保育院人千方百计改善孩子的饮食营养,从邓六金、李静一开始,全体保育人员省出自己的津贴,补贴到孩子身上。当时孩子吃住在农村,条件比较艰苦,吃水需要先用桶从井里打上来,再挑回华东保育院里,粮食柴草要用马车从几十里以外运回来,蔬菜副食要天天赶马车到集市上去买。华东保育院刚成立的时候,大批粮食支援了前线,后方的粮食很紧缺,上级配给华东保育院的只有白薯粉。为了让孩子们吃饱吃好,华东保育院的工作人员不辞劳苦,多方奔走,到华东局、华东军区和地方政府求援,在他们的努力下,各方面向华东保育院支援了白面、大米、猪肉,华东局还向华东保育院拨了5头奶牛、4只奶羊。
当时,按供给标准,孩子们的主食是红薯、小米、煎饼,菜金是很少的。分管营养的保育科科长文芸和总务科的同志们,就把孩子们按标准供给的吃不完的粮食换成豆子,磨成豆浆,做成豆腐,以改善伙食。而为了给孩子们增加钙质,除炖骨头汤外,文芸和老炊事员们还一起做醋,用醋焖酥小鱼,让孩子连鱼带骨头一起吃。此外,他们还想方设法粗粮细做、制订食谱、变换花样、调剂饭菜,增加孩子们的食欲。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孩子们的脸开始变得红扑扑的,个头儿也不断增高,一改原先瘦弱的模样。
孩子们的健康是华东保育院的头等大事。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华东保育院在日常生活中制订出了一系列卫生制度。正是靠着这些卫生制度,并且注意搞好营养和保健,加之战争年代艰苦,他们在风雨中成长,身体都很硬实,一般不易生病。但是如果传染病来了,也很麻烦。一次,一个班的孩子全得了麻疹,后在保育员们的精心护理下,多数孩子很快就痊愈了,唯有一个1岁多的小女孩陈淮淮却并发了肺炎,高烧几天不退,昏迷不醒。
“一定要救活这个孩子!”邓六金万分焦急:“淮淮的爸爸南下临走前把孩子托付给我们,我们一定要在淮淮爸爸回来时交给他一个健康的孩子!”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只有青霉素能救小女孩,可整个华东局也找不到一支,怎么办? 邓六金见状万分焦急。在听说济南可能有青霉素后,她当机立断,要了两匹马,带领医务员丛树贞,连夜从大关营出发,一口气跑了300多里路,来到刚刚解放的济南,几经周折在一个教会医院买到了两盒青霉素,马不停蹄连夜返回华东保育院实施注射。得益于此,淮淮不久便转危为安。
据青州市委党史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华东保育院的孩子铭心不忘保教人员慈母般的深情厚爱。新八军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革命烈士罗炳辉之子罗新安回忆说:“我是烈士子弟,在我两岁半时,爸爸罗炳辉就离开了我们,这在我心里埋下了巨大的伤痕,也使我受到了李院长、邓院长、老师阿姨和大哥哥大姐姐们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一次考试我抄了同学的,竟连姓名一栏也依葫芦画瓢地抄在了我的考卷上,当然就难以及格了。但学期结束班会发奖状时,被叫上台的竟然也有我,还得到了一本画报,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作为奖品。获奖理由是我虽然考得不好,但进步最大,因为到学期末我已经能够和其他学生一样上课学习了。这件事对我一生影响都很大,从此以后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时任山东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王集成之子王永和回忆说:“我八九岁时,正赶上1946年到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大举进攻山东解放区。咱们部队采取了‘敌进我退’的战略战术方针,当时叫‘跑反’。作为部队的孩子,我不仅念不成书,还要跟随着部队,不分白天黑夜的转移,什么样难走的路我都走过,脚上跑出了厚厚的老茧子,身上头上也长满了虱子,个子小,人又瘦。直到我进入华东保育院,才告别了那种东跑西颠,疲于奔命的苦难生活。刚进华东保育院时,住在大关营村地主的老宅子里,院落很大,尽管条件差些,但华东保育院的阿姨、教师们都非常尽力,想尽办法让我们吃好睡好。我刚入院时,身体并不强健,又瘦又弱,但几个月的功夫,就变得黑胖而结实,什么病也没得过。剃光了头,满头的虱子也被彻底歼灭了。”
据资料记载,华东保育院在大关营村期间,共发生过3次流行性传染病,生病儿童87人,在全院教职工的努力下,孩子们最终全部康复。
解放战争中,响应“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孩子”的号召,青州地区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数以千计的支前民兵民工既为参战部队提供了大量的军需保障,也配合参战部队在渡江战役前线浴血奋战,出色地完成了艰巨繁重的支前任务,而华东保育院的孩子也在“三心”战斗集体慈母般的深情厚爱中茁壮成长,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谱写了一曲曲“渡江把万恶的蒋匪帮消灭掉解放全中国”的英雄赞歌!
让我们重温青州各界人士、各族群众全力以赴支援前线、群策群力“渡江把万恶的蒋匪帮消灭掉解放全中国”的光辉历史和华东保育院的孩子也在“三心”战斗集体慈母般的深情厚爱中茁壮成长的光辉历史,让大家刻骨铭记青州数以千计的支前民兵民工积极支前参战的光荣历史和华东保育院的孩子也在“三心”战斗集体慈母般的深情厚爱中茁壮成长的光荣历史,大力弘扬“青州精神”,激励全市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戮力同心建设“五强四宜 ”现代化美丽青州。
华东保育院与乡亲们鱼水情深
经过半年多的运作,华东保育院已经形成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职责分明的工作体制,开创了领导表率,民主团结,敬业献身的崭新院风。尤为可喜的是华东保育院与大关营乡亲结下了相亲相融的鱼水深情。
华东保育院在筹建和开办中,一直得到了大关营村乡亲们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腾出村里最好的房子给华东保育院进驻,拿出舍不得吃的麦子、豆子给孩子蒸馍馍、磨豆浆、做豆腐,拿出最好的棉花为孩子絮棉被,村里民兵队给华东保育院巡逻保卫,妇女识字班给孩子做小鞋子……谱写了解放区人民与党政军机关鱼水相融的动人篇章。
据青州市委党史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介绍:1999年,潍坊市委原书记曹学成代表潍坊市益都县人民进京看望邓六金老人,老人语挚情深地回忆说:“大关营的老乡真是善良厚道热心肠的好乡亲啊!”“真想再回去看看大关营的老乡啊!”2000年,华东保育院的孩子组团重访大关营,当年华东局副书记、华东军区副政委黎玉之女黎莉等一些孩子竟还能被村里老人认出并叫得出小名,像亲人重逢一样紧拉着手动情话旧。黎莉深情回忆说:“当年为了支援前线,保证军队多打胜仗,我们华东保育院驻地的村子也行动起来了,小伙子踊跃报名参军,向前线运送物资,妇女们纺棉花、织布、纳鞋底做军鞋,慰问前方战士,华东保育院的阿姨和村里的姑姑们教我们女孩子织毛袜……我们也学会了而且还织得不错,受到村里姑姑们的夸奖。看着自己动手织出的袜子能穿在解放军叔叔的脚上,心里非常自豪,因为我为支前做出了贡献”。
1949年3月,华东局暨华东军区挥师南下,大关营村附近的驻军少了。为安全起见,华东保育院搬到了益都城里的教堂,保教工作依然正常进行。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华东保育院接到南迁命令。李静一、邓六金率华东保育院孩子85人(部分孩子随家长留在山东),踏上南下的火车,依依告别了华东华东保育院创办地。
华东保育院的组建成立,解决了前线将士的后顾之忧,保护和养育了大批革命的红色基因,饱受战争动荡颠簸之苦的革命后代,从此沐浴在慈母春晖的抚育之中,于烽火摇篮中健康成长,保证了前方将士和南下干部征战无虞,其功其德,可歌可泣。
据史料统计,从1948年6月开办到1949年6月,华东保育院共接收1至10岁的小孩137人。在华东保育院,这些孩子沐春晖,润雨露,获新知,强体魄,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现在,已是桃李天下,英才遍地,成为各个领域的栋梁,堪以告慰华东保育院创始先辈前贤。
听当地人讲,1999年11月26日,原华东保育院保育科副科长毛巧同志受前辈邓六金同志的委托,带领原华东保育院学生罗新安、舒关关,到大关营村考察原华东保育院旧址,以当时师生吃水的古井为参照物,确定了华东保育院旧址。2000年10月,青州市委市政府在旧址前立碑纪念,由舒关关题写了碑名。原华东保育院部分师生捐款建立了华东保育院希望小学。并在旧址设立华东保育院纪念室,将其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5月,在弥河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上海市市立幼儿园与青州市大关营华东保育院幼儿园签定了《合作共建协议书》,对幼儿园进行共建。
据了解,今年1月20日,弥河镇九所幼儿园的孩子们,收到了来自上海市市立幼儿园的特殊礼物。上海市市立幼儿园通过“小池”公益在线平台,为弥河镇幼儿园筹集图书4000余册,捐赠羽绒服200件、玩具10箱,并为镇域9所公办幼儿园全部建立“上海爱心书屋”。弥河中心幼儿园园长王炳倩说,孩子们收到的不仅是画册、棉服、玩具,更是相隔千里却世代相传的革命精神。
诉不尽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深情,道不完对烈士英魂的无尽哀思。清明节到来之际,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弥河镇大关营小学的师生们也来到华东保育院旧址,聆听英烈故事,鞠躬敬礼,表达对革命先列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身处华东保育院内,重新感受这座烽火中的摇篮。石碑上的题词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烽火春晖,慈母柔情,当年幼苗,今日栋梁。”
华东保育院,保的是“红色基因”,育的是“红色基因”。青州的红色基因从华东保育院开始,经历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还将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岁月抹不去历史印迹 精神的光芒历久弥新
当年,华东局领导同志指挥华东人民解放军在青州打败国民党军的防守,扫清解放潍县城和济南城的最后障碍,攻克济南和胶济铁路线上的17座县城,歼敌8.4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春季攻势。同时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军支前,组织担架队、小车队,筹集物资,支援潍县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并且顺利接管潍坊市和济南市,创造了接管城市的经验,被全国推广借鉴。积极领导地方的党组织建设、肃匪反特、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济困救灾等工作,医治战争创伤,重建美好家园。也为粟裕、谭震林、陈毅等所率解放军和山东南下干部(史称“华东南下干部纵队”)顺利南下“渡江把万恶的蒋匪帮消灭掉解放全中国”和接管上海市等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陈毅等领导在解放军和山东南下干部(史称“华东南下干部纵队”)顺利南下“渡江把万恶的蒋匪帮消灭掉解放全中国”与乡亲们依依不舍告别时说,我们不能忘记,在困难时期,乡亲们自己吃糠咽菜,把粮食省给部队吃;我们不能忘记,部队打仗,乡亲们送情报、抬担架;不能忘记,战场上,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伤员。我们每人脚下,谁不是穿的青州的大娘、大嫂、姐妹们一针一线做的布鞋。我们南下,是为了巩固新开辟的根据地,我们到新根据地一定和那里的人民结成鱼水关系,多打胜仗,请乡亲们听我们的胜利消息吧。等到全中国解放再来看望乡亲们。
解放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忙支前。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支援什么,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浩浩荡荡的几十万支前大军,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感天动地、震撼人心的故事。在解放临朐战役、解放潍县战役、解放济南战役中,数十万有着不同口音的支前民工,从四面八方赶往战场。民工们车上装的是大米,肩上挑的是白面,自己吃的却是红高粱、红辣椒、红萝卜咸菜。”“‘宁可自己挨饿,也要让解放军吃饱饭。’‘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支前!’成了老百姓自发的壮举,他们以空前的热忱和伟大的牺牲精神,全民支前、全程支前、全力支前、舍家支前,这就是人民战争的威力和伟力。”这让我想起了陈毅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的报告中那段话:“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最后一个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广泛支前。支前民工达500多万人,遍地是运粮、运弹、抬伤员的群众。他们不惜倾家荡产,历尽艰辛,冒着枪林弹雨,忍着风雪饥寒,支援子弟兵作战。这是人民解放军的真正优势。人民群众用小车、扁担保障了部队作战。”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说明,人民群众以人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支援前线,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才赢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资源具有极其强大的动员和组织力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久奋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必须要不忘初心,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如今,华东保育院已成为市民、游人“探访红色足迹,传承‘四史’荣光”的好去处。而矗立在此处的华东保育院旧址纪念碑则默默向青州人民讲述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提醒人们永远铭记那些为了解放而牺牲的先烈,更鼓励着人们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