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青州市革命老区——黄楼街道,将东阳河村秘密成立“益都县革命委员会”等“红色文化”编入《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黄楼街道志》,作为党性教育资料和中小学校乡土读本。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信任和信心,要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要在推动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工作中,要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行动中,自觉把担当扛在肩上,把责任铭记于心,无论外界环境形势怎样变迁,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鼓足精神干劲,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新的业绩,铸就新的辉煌,争做优秀党员。让青少年一代传承弘扬中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在编撰《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黄楼街道志》时,我们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党在黄楼一带的重要革命活动:1931年春,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共产党员陈佃治、郑心亭等就在东阳河村秘密地成立了“益都县革命委员会”,领导党员干部到周边村庄深入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政策,讲述农民贫困的根源,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同时还组织了妇女会、青年会、互济会等群众团体,壮大了革命力量;1932年7月18日,益都县委宣传部长郑心亭领导的“郑母暴动”,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1938年1月至1943年1月间,益(都)临(朐)淄(川)博(山)四边县特务大队一中队配合阳河一带八路军主力部队,炸毁彭家庄日伪军据点,围剿阳河伪乡公所,捣毁日伪军仓库,粉碎日伪五次“治安强化运动”的阴谋,成功进行打日伪军、恢复基本区等战役,改变了敌我双方的态势和力量对比,打击日伪军嚣张气焰,为最后战胜日寇奠定了基础。1940年10月,在南霍陵、郝家村一带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益东行署”,实现了抗日民主政权和群众组织的统一领导;1945年2月,八路军收复黄楼大部分村庄,人民群众看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1948年5月,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既照顾到贫苦群众的生活,也照顾到其他各阶层的利益,体现了合理负担的精神,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根据地财政收入的稳定,有利于激发人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及缓和农村的阶级关系;1948年底至1949年2月,为贯彻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的决议,华东局抽调南下1.5万名干部分两期集结到华东局党校所在地——黄楼街道王岗村集结学习:1948年12月底为第一期,共调3000人;1949年2月底为第二期,共调1.2万人。为解放军南下接管、巩固新中国政权,支援南方广大新解放区建设培养干部。经过培训后,根据华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指示,全体南下干部统一整编为“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数以万计的党政干部、共青团员抛家舍业,拜别父母,别妻离子,远离挚爱的家乡,冒着没有散尽的硝烟,奔赴江南新解放区,在新的“战场”上为新中国政权创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全国解放后,大部分南下干部留在了所在南方城镇乡村,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克服南北生活习俗和文化差异,“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为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山东及周边地区几万干部随军南下,就没有江南新区的建立和巩固,就没有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红色文化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仍需要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书写最美的时代篇章。挖掘红色资源,讲好黄楼革命故事,传播了红色文化,传承了红色基因,突出了红色文化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