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潍坊市“五老”志愿者关爱宣讲团成员、党史国史宣讲队副队长,青州市“五老”志愿者关爱宣讲团副团长,目前主要从事党史宣传教育与研究工作。下面由我为大家解说。根据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今天我们来到了青州市红色旅游景点、青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州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青州市党性教育基地、更是当今“弘扬支前精神”的主要场所——益都赤涧支前粮站教学点开展现场教学活动,有助于大家在各自岗位上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进一步将“深入一线、服务靠前”主题实践活动推向纵深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 2013年6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期间,弥河镇赤涧村党支部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依托市委组织部先后建起便民服务代办点、“青州市党性教育基地、更是当今 ‘弘扬支前精神’的主要场所——益都赤涧支前粮站”、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支前路”、农业旅游标杆示范点——赤涧农业公园,围绕“民需、民富和民乐”,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表彰。
支前粮站秉承“利用红色资源、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的教育宗旨,用红色历史讲传统、革命精神强信念,以党性教育为教学之基、补钙壮骨为教育之魂,综合运用现场教学、经典讲座、体验教学、影视教学等方式,努力打造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接受精神洗礼、提升思想境界的重要基地。
山东省赤涧村位于弥河镇中部,共有村民496户,1786口人,党员63名,耕地1490亩。青(青州市)临(临朐县)公路(227省道)和拥军路成“十”字形贯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自建设美丽乡村以来,赤涧村先后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社会治安先进单位”、“潍坊市级文明村”、“和谐创建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如今,赤涧村正向创建全国文明村的目标稳步前进。
请各位领导跟我来,进入村委大院,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赤涧村的便民服务代办点:赤涧村由于人多地少,村务繁多,虽然村干部工作量很大,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群众服务的需求。鉴于此,村“两委”干部就如何强化为民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等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后经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决议,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配置了柜台、办公桌椅、电话、打印机、档案橱等必要的办公设备,由村干部轮流带班,聘请2名文化素质高的村民专职负责土地流转、粮食直补、水电费缴纳、计生服务、新农合、新农保、党务等业务,推行为民服务专业化。这样以来不仅提高了服务质量,赢得了群众认可,更重要的是把村“两委”干部的精力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全身心致力于村集体经济发展。
各位领导,赤涧村的便民服务代办点就为您介绍到这里,请各位领导这边走,我们参观赤涧村的红色文化展览馆——益都赤涧支前粮站。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道出了粮草对战争胜利、对军队的重要性。该粮站旧址是在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的时候成立的,当时,我野战部队正在与国民党部队总计212个整编旅或相当于整编旅的未整编师决战。为了支援解放战争,按照上级(鲁中第三军分区)指示,益都县委在赤涧设了这个粮站,临近几个县的粮食、饲草,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然后再送往前线。当时,这个粮站经常存放着30多万公斤粮食和30多万公斤饲草。赤涧的老老少少把心全贴在了粮站上,民兵们更是日夜站岗放哨,还多次粉碎了敌人的破坏阴谋。
为什么要在赤涧设立粮站,主要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当时赤涧村比较特殊,一个村隶属两个县。那个时候,村里有条小河,河南岸属于临朐,河北岸属于益都。到临朐县城、益都县城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公路,只有一条老大道,这可是过去的官道,交通优势显著,再加上这里老百姓一是接受党的教育早、觉悟高,许多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纷纷要求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二是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的捷报频传,使人民群众已经看到了全国胜利的曙光,支前热情比较高涨;三是党制定的对民工安排、粮食征借、交通工具等工作的合理安排与编制及保证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办法等各项政策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土改运动使广大农民翻身作了主人,积极支援前线的粮食等物资供应有了保障;四是国民党军队的暴行与残酷压榨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无比仇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就在这里成立了粮站。
对于益都县政府来说,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确保野战部队的粮草军需和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赤涧粮站发动群众征粮征草、储运粮草、加工军粮,支援前线,主要负责临朐和青州地界粮食的收藏、运输和加工成熟食。在硝烟炮火中,用马车、小推车将物资运往前线部队。据不完全统计,支前粮站参与人数达千余人,为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紧迫的筹粮重任,刻不容缓地压在了刚刚成立、站脚不稳的益都赤涧支前粮站工作人员身上,因为此时,他们已经在益都县政府的领导下担任主角。他们不但要管好粮站,还要照顾全面,组织群众做好备战工作,千万不能让群众遭到损失。然而,当时的环境,却对他们极其不利。那时的青州,遍地饥饿,满目凄凉。一方面是老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一方面是地主恶霸,横行乡里,挥金如土;另一方面是国民党散兵、特务、勾结地主、土匪、恶霸,造谣惑众,乘机作乱,与人民政府为敌,进行血腥对抗,使得心向人民政府的真正的贫下中农们,不敢接近支前粮站工作人员。赤涧支前粮站工作人员面临着成立以来的第一场严峻考验。
尽管环境与条件极其恶劣,但是要干净、彻底、迅速地歼灭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目标,却不能因此受到影响。革命的任务,却不能因此而发生丝毫折扣。就是在这种主客观因素的强烈反差中,在益都县政府的领导下,以赤涧支前粮站工作人员为主,县、区、乡干部密切配合,开始了借粮、征粮的艰难跋涉……
在烽火硝烟的解放战争期间里,紧随解放大军的前进脚步,是益都赤涧及其周边村民艰苦卓越的送粮支前队伍。他们用一双双大手,一辆辆手推车,一副铁脚板,或人拉肩挑背扛,及时地将粮食饭菜弹药送到战斗前沿,为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篇章。具有革命传统的青州人民,又一次在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认为,党的革命历史是主题教育最好的教科书,要牢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优良传统,要把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的一碗米送去作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这是解放临朐战役、解放潍县战役、解放济南战役时,赤涧及其周边村支前群众广为流传的一首歌谣。赤涧村处于通往临朐县城和九龙峪临朐战役指挥部的必经之路,是临朐战役、潍县战役、济南战役的大“后方”。临朐战役、潍县战役、济南战役时,浩浩荡荡的解放大军和川流不息的由担架队、运输队、民工队组成的支前大军,以及粮站、救护队、前线指挥部等都来往或汇集在赤涧村。村里组织起前线运输队,青壮年昼夜不停为前线驮运武器弹药、粮草等物资。老人和妇女们帮助部队烧水、做饭,为战地医院护理伤员,儿童跑前跑后送水送饭送信。据统计,在解放临朐战役、解放潍县战役、解放济南战役中,赤涧村共有3名村民牺牲,30多人负伤。
同志们,“在党的领导下,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忙支前。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支援什么,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浩浩荡荡的几十万支前大军,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感天动地、震撼人心的故事。在解放临朐战役、解放潍县战役、解放济南战役中,数十万有着不同口音的支前民工,从四面八方赶往战场。民工们车上装的是大米,肩上挑的是白面,自己吃的却是红高粱、红辣椒、红萝卜咸菜。”“‘宁可自己挨饿,也要让解放军吃饱饭。’‘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支前!’成了老百姓自发的壮举,他们以空前的热忱和伟大的牺牲精神,全民支前、全程支前、全力支前、舍家支前,这就是人民战争的威力和伟力。”这让我想起了陈毅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的报告中那段话:“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最后一个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广泛支前。支前民工达500多万人,遍地是运粮、运弹、抬伤员的群众。他们不惜倾家荡产,历尽艰辛,冒着枪林弹雨,忍着风雪饥寒,支援子弟兵作战。这是人民解放军的真正优势。人民群众用小车、扁担保障了部队作战。”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说明,人民群众以人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支援前线,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才赢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资源具有极其强大的动员和组织力量。
大家看,东边墙上挂着63张毛主席照片,从毛主席青年时代到晚年生活,从战争时期记录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珍贵的资料把毛主席在各时代的工作、生活连贯了起来。为前来参观的人们更好地了解毛泽东主席提供了珍贵资料。
这两边是村里从各地收集来的战争纪念品:有解放战争时期战士们用过的各式各样的子弹、炮弹、发报机、枪套、红军背包、毛毡、棉鞋、棉衣,以及头盔、军号、马鞍、油灯等各种物件,还有老百姓运送物资使用过的木轮推车、木轮马车、木锨、风车、风箱、石碾、石磨等,伤员使用的驮筐、驮架、盐磨子、水斗子、毛口袋、门板等实物,以及图片、文字介绍,从中能够感受到赤涧村当年火热的支前场景。
看到这一幅幅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鲜活图片、一件件革命先辈留下的珍贵文物、一座座形象逼真的模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拥军支前场景、一个个催人泪下的军民情故事,一下子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段惨痛的历史中……“我们要牢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受到的创伤,从而进一步增强使命担当,提高‘民族复兴有我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我想,“我们应该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党性原则的高度,结合现场这一幅幅图画、一件件实物、一件件模型进行所思所感,反思自己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弄清当初入党为什么,现在为党干什么,将来为党留什么。丢掉那些不符合党性的东西,切实收到党性分析净化心灵、增强党性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物都是当时支前队员们使用的家具、炊具。左侧的这个房间是粮站的筹粮办公室,基本再现了当时的原貌,这张方桌、桌子上的算盘、煤油灯等都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
墙上悬挂的这五幅作品,展示的是粮站工作人员带领赤涧村和附近几个村镇,以及临朐、广饶、寿光等地老百姓征粮、储存、运粮、加工、运输的工作场景。为了避免被特务盯上,他们在藏粮的过程中群策群力:挖土屋、垒双墙、砌重堰、造假坟。粮食运到赤涧后,几千人响应号召,在几天时间内就把粮食做成熟食。在运往前线的过程中,没有交通工具,当地老百姓挑扁担、推小车,为前线战士送去了充足的食物。
现在馆内共收集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的军用设备、农用工具,多达200余件,这些展品大多都是村民自家收藏的“宝贝”,都是通过村民自发捐赠而来的。
前面,我们右手边这件木质风车,是分离粮食和糠皮的一个农具。原先庄户人家弄粮食都是用簸箕簸,效率很低。当时粮站一天进出粮食很多,簸箕簸效率太低,也不知道是谁发明了这个风车,一下子就大大提高了粮食的加工效率。大家看,底下这里是一个木轮,安上一些木板后,把粮食倒进上面这个斗,转动木轮后,风就产生了,糠皮就被风吹出去了,剩下的就是粮食粒了。再看风车旁边这辆年代久远的木轮推车,车轮已经磨损得非常厉害,足以见得它为支前工作做了多大的贡献。在纪念馆里,为解放战争做出贡献的不仅仅是这些大物件,那些小物件中也承载着过去的艰辛。一个个蓑衣、苇笠和木锨的展示,反映的不仅仅是军民团结的意志,更加折射出了人们对那段记忆的缅怀。
“益都赤涧支前粮站展馆不是纯粹的党史馆,而是用多个角色比较、以史求论的方法,从中华民族复兴历史的大视野,全方位观察解放战争中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力量,探寻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我认为,“参观益都赤涧支前粮站,就是沿着民族救亡之路,追溯中华民族对复兴的渴望、对救亡的努力;沿着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历程,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