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州市政协机关党支部组织党员集体观看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影片以1973年6月身患癌症的总理陪同越南党政领导人到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为背景,深情演绎了总理在短短22小时内和延安百姓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片中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也没有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主线,不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铺陈故事,不是群像塑造讲述伟人的丰功伟绩,而是以日理万机的总理对革命根据地延安百姓日夜牵挂的第一视角,用人物饱满充沛的情感串起全片的叙事,通过总理与延安百姓、知青、当地领导的互动,采取历史闪回、时空穿越与现实更迭的多时空散文化手法,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精神”的形成和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精神”的延续,展现了一代伟人周总理和延安人民难以割舍的情谊、不忘初心的情怀。其中几个场景令我感触很深。
第一个场景:影片讲述时隔26年周恩来重回延安,陕北13年的革命历程一幕幕在脑海中闪回,飞机还在滑翔,周恩来就迫不及待走向舱门。一走出飞机,他就对赶来迎接的延安干部群众激动地说:“我回家来了!我回来看你们了!”
第二个场景:回到延安,总理要在招待所自费款待几位老乡。一个叫老郝的老乡,在吃过一碗小米饭后,明明没有吃饱,却装出吃饱的样子。总理问他:“你怎么不去添饭?”他怕总理知道老百姓成天吃不饱会担心,便说:“吃饱了!吃饱了!”总理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总理明白延安的百姓生活依然艰苦,潸然泪下。
第三个场景:总理因长期劳累,血尿加重,但在返程的前一晚仍坚持要再看一眼故地。凌晨2点多钟,总理见到了从四面八方前来等天亮为他送行的老乡。他们中有父辈帮总理渡过黄河的,有受过总理的帮助在炮火中追回过牛的……唢呐声响起,仿佛红军与百姓生死与共的场景历历在目,军民奋战的日日夜夜再次浮现在眼前……总理看到了这一幕,再次难掩心中的激动。
第四个场景:总理给自己当年的大嫂,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曹奶奶戴眼镜的场景,让我一下就哭了,就是这种日常的举动最真实、最动情。
第五个场景:总理临行前,让工作人员清点百姓赠送的土特产,包括小米5斤、红枣5斤、洋芋6斤、南瓜4个,统统给老乡付了报酬。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总理那双满是补丁的袜子和快要洗烂了的衬衣。其实,总理早就定下“十条家规”,不占百姓一分一毫便宜。
第六个场景:总理离开延安前,特地把省委、地委的干部请过来,得到了地方干部让延安“三年变个样,五年粮食翻一番”的承诺,并安排了农业专家来支持地方发展后,才放心地离开。
……
电影中身体抱病的总理,仍然夙夜不休地工作,竭尽全力与时间赛跑,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奔忙做更多的事,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在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一名政协常委,我们有责任学习周总理精神,践行初心使命,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
周总理是一座高大伟岸的精神丰碑、一面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朽旗帜、一个世人景仰的杰出楷模,他奋斗的一生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生动缩影,周恩来精神必将感召和哺育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我们要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六个杰出楷模”,向周恩来同志学习,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更加坚定地用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真挚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暨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献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