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来开封,就知道了刘青霞故居——恰好位于解放路上刘少奇殉难纪念馆对过。一方青砖灰瓦的北方传统院落,看起来平平常常,通过简介,知道是辛亥革命女杰刘青霞的故居,那时素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称,可见影响之大。只是来来往往,匆匆忙忙,直到最近去开封,才有缘一探究竟。
门面不大,很像济南老街巷中常见的门楼,然而甫一进院,便不由得吃了一惊:院落重叠,栋宇豪华,一看就是非同寻常的大户人家。看了介绍才知道,这里的主人曾是河南首富,它的女主人曾鼎立赞助了辛亥革命和文教事业,际会了那段天下风云。在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毅然将全部家产奉献给了国家,使这方小小的院落有缘与她一道,永远载入了史册。
这是一段不寻常的家世与身世。刘青霞的父亲,是同治进士、两广总督马丕瑶,一生为政清廉;二哥马吉章也是翰林出身,在清朝做到湖北布政使,思想比较开明。刘青霞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自然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长大后诗画兼擅、思想开明。然而一桩错误的婚姻,却把一代奇女子嫁给了悲剧——河南首富刘耀德,故居原来的主人。事机依伏,茫茫难测,在理想的激情与现世的凄怆中,终于演绎成一段风云往事。
刘家生意发达,刘耀德便是刘家分得产业最大的一支,人称“刘半县”,生意遍布各地,自夸“从南京到北京,不饮别家水,不宿别家店。”然而生长富贵的刘耀德无德无才,也就无福消受先人创下的基业,被巨大的财富彻底腐蚀,除了嗜好大烟,便是丧心病狂的炫富——甚至以站在开封城头上抛掷金叶子取乐。狂惑若此,自然寿命不永。才貌双全的刘青霞,从十八岁出嫁到二十五岁守寡,连个亲生骨肉都没有留下。托身这样的男人,内心的伤痛可想而知。
也是刘耀德一门气数将尽,已是数代单传,死后全部家业便掌握在一个年轻寡妇手里,刘氏族人谋夺财产的明争暗斗,成为贯穿刘青霞一生的另一条主线。为了避免争夺过继的纷扰,刘青霞秘密抱养了刘耀德姐姐的孩子,诈称遗腹子。到头来,直到这个孩子抚养到十八岁,在族人的挑唆下,与刘青霞断绝了母子关系。我曾经疑惑,自古家国相通,为什么刘青霞一再坚持,将全部家产捐赠给国家?何必将家和国对立起来?也许,除了对革命理想的崇高追求,与这段身世不无关系——作为女人,除了这些带来无尽烦扰的身外之物,什么都没有。她像一个圣女,把自己全部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刘青霞没有因命运而消沉,河南首富的产业到了她的手里,终于发挥了最大的价值。刘青霞坚守乐善好施、兼济天下的儒家理想,在家乡慷慨捐赠,开办了大量公益事业,补助困穷,推动教育。她的善举甚至惊动了朝廷,被光绪皇帝诰封为一品夫人。这注定是一个不甘寂寞的奇女子,数年后,三十岁的刘青霞随二哥马吉章东渡日本,考察学政,成为一生的转折点。
东渡其间,刘青霞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与张钟端等河南同盟会员建立了终生的友谊。刘青霞从此接受了革命思想,后来加入同盟会,投身壮阔的革命舞台,成为活跃在清民之际的著名社会活动家,与当时豫籍名臣的袁世凯也有过一段交集。在刘青霞的资助下,同盟会员的《河南》杂志得以出版,早年的鲁迅便成为投稿者之一,曾经为之提写了“才貌双全”、“中国女杰”的匾额。同时,刘青霞慷慨捐资中国早期女教事业,为辛亥革命积极提供捐赠,直接参加了革命活动,为此二次入狱。如果没有其兄马吉章的营救,也就没有了后来的故事。
可以想见,在当时严峻的历史条件下,刘青霞以河南首富的实力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无异雪中送炭。从一个历史的侧面也可以看到,连清朝诰封的“一品夫人”都加入了革命的阵营,足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在中国大地上的引领力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