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能够唤醒人民心中最深沉的爱和情感的人,像周恩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一代伟人。后来,我长大了,走过国外许许多多地方,认识了各式各样的人,只要谈起周恩来来,所听所见的就都是敬佩,所感受的就都是热爱。”——钱文忠 ——题记
2017年4月8号一大早,伴着早晨微微的风,我们踏上了“探寻杭州梅家坞周恩来——总理纪念馆”之旅。从桐庐客运中心乘车,经过两个小时后我们一行6人终于到达了黄龙体育中心,然后又打车前往梅家坞。驶过市区,穿过西湖,从青山绿水中穿越过,从灵隐寺门前路过,驶向更深更绿的深处,那深深的绿色的茶园就看得愈加明显了,那低低矮矮的,长长的一簇簇的茶树,整整齐齐地落在满是绿的小山上,其中明明显现地分出一条条小道出来,期间不时还有头戴斗笠,背背竹笼的“采茶女”穿梭其中。穿过梅灵隧道,便见山上、田里处处是茶,路边茶社连着茶社,漂亮的房子在青山的衬托下,美得像一幅画。
越往前走车子就越渐多了起来,再往里走就是梅家坞文化村了,层层叠叠的绿意中,争相绽放着梅花和梅花,那粉嫩的朵朵小花,在闪着金光的阳光下舒展着,颇有种“十里桃花”的意味。道路两旁还分布着些大树,斑驳的阳光从疏树缝中投下来,又掉到路旁边的小溪里,极清极温柔的溪水就像含羞的少女,清纯又明媚。小溪的另一旁是高低错路的茶馆、饭店,多是那种“江南”味道的民居,从高高低低的屋檐向后望去,就是茶山了。
梅家坞茶文化村,地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部腹地,梅灵隧道以南,沿梅灵路两侧纵深长达十余里,有“十里梅坞”之称,是一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村。“有山有貌,有坞有水,有茶有文”,梅家坞茶文化村是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和主产地之一,也是杭州城郊最富茶乡特色的农家自然村落和茶文化休闲观光旅游区。
周恩来纪念室就是当地村民捐款,将接待过总理的老楼改建而成。楼上作接待室,楼下为展览厅,分八个部分展出周总理视察梅家坞的史料、照片和实物,以及董必武、陈毅、邓颖超等中央领导视察梅家坞的照片、题词及书画作品。纪念室还安装了声像设备,播放《周总理与梅家坞》的电视片。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梅家坞就已是对外宾开放的定点观光区,几十年来共接待过上百个国际名人和国家元首。1953年至1962年期间,周恩来总理曾先后5次来到梅家坞村视察、指导农村工作,将此作为指导全国农村工作的联系点。那么周恩来总理是怎么和梅家坞结下不解之缘的呢?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望子成龙的父母给他取名“大鸾”,字翔宇,希望他可以像大鸟一样翱翔天空。读私塾的时候,周大銮改名为周恩来。到了12-15岁,周恩来在奉天东关模范学堂读书,在一次修身课上,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13岁的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24年,26岁的周恩来从法国回到国内。当时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在蓬勃兴起,他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的校长是蒋介石。1925年,周恩来和蒋介石等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开始排挤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1927年8月1日,周恩来和叶挺、朱德等共产党人领导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
1924年,26岁的周恩来从法国回到国内。当时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在蓬勃兴起,他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的校长是蒋介石。1925年,周恩来和蒋介石等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开始排挤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1927年8月1日,周恩来和叶挺、朱德等共产党人领导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
1931年,33岁的周恩来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先后发动了5次大规模的“围剿”战争,中央红军最后不得不放弃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936年12月,周恩来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在八年抗战和抗战胜利后的一段时期内,周恩来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这一时期,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连接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共产党的人格化象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恩来和毛泽东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周恩来在武汉广泛地同国际友人交往,争取他们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支持和帮助。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与党内外联系广、朋友多、人缘好、威望高的领导人,周恩来组织各党派、民主人士创建人民政协。周恩来亲自起草的《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人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他日理万机,亲自主持制订和实施的几个五年计划。在外交上,他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周恩来也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卓越政治家和外交家。
1966-1976“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已经60、70岁的周恩来的处境非常困难。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勉力维持国民经济建设,他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他保护了大批领导干部和民主人士,为恢复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1972年周恩来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中国共产党重新提出了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鼓舞了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在北京逝世。3天后,当总理的灵车驶经北京长安街、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时,百万群众完全自发地伫立在街旁悲痛欲绝,热泪横流,目送总理离去……
恩来总理是深受人民爱戴的总理,是历史的伟人。他风度翩翩,魅力难挡;他鞠躬尽瘁,为人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然而当我们到达周恩来总理纪念室的时候已经过了上午开放的时间,没办法只好等下午开馆了,下午2点我们一行6人终于进入了周恩来总理纪念馆,得以一窥纪念馆的真容。
白的墙,黑的瓦,宽敞而洁净的庭院里,一尊周恩来的青铜头像正对着大门,清瘦的脸上泛着慈爱的笑容,梅家坞人把记忆中周总理的形象永久地定格在了这尊铜像上。再往里走,就到了纪念馆的大厅,大厅的正上方就挂着一块匾,看着上面“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一种肃然起敬的敬佩感油然而生。匾下面是周恩来总理用过的红木桌椅。纪念室大厅四周还悬挂有周总理与梅家坞村干部座谈的巨幅照片,以及周总理五次到梅家坞的详细经过。展示柜里摆放着画有周恩来总理画像的画册、年画、字画,周恩来总理用过的茶具,在最里面的一个角落还留有当年周恩来总理巡视梅家坞小学时教室里的桌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