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旅游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红色文化>>正文
长江奖是怎么落在我头上的?(组图)
2022-01-24 14:14:04
来源:金台天空
作者:何加正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对于范长江新闻奖,说实话,直到后来才注意到是比较的被新闻界同仁所看重。开始,我对各类奖项并不那么介意,包括这个所谓中青年记者最高成就奖。

    我获得的是第三届。到我,全国一共有30人获得此奖。当时的评奖方式和现在不一样。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是分开评的。前者侧重于采访,后者侧重于编辑。三年评一次,一次各评十人。

    到了第三届,共30人获奖,但第一届少了一位,怎么少的?由于一直不关心,所以,不知原委,直到退休后在某群里看到有人略略说了一些,多少才知道些不准确的原委。

    人民日报第一届获奖的是艾丰,我们经济部主任,后来,我是他的副手。不久他去了经济日报,任一把手,绝对是位新闻界的“大拿”。第二位获奖的是于宁,当时的评论部主任,后来的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是位评论大咖。

    到了第三届,就轮上了我。直到今天我也不清楚当时是个什么程序?编委会是如何讨论?又是如何决定的?

    模糊记得有人通知我准备下个人资料,参加评选。当时是不是直接告诉我是范长江新闻奖,还是没有告诉。我记忆力不好,加之不很上心,所以记不清了。我想,应该是直接告诉我了。其他获奖同仁,多少应该记得些这个过程。

    平时,我对各类奖项的态度是,送上来,我要;有了,喜欢。不刻意追求。加之平时没有记日记和整理资料等习惯。一旦需要个人材料之类,往往只得临时去想,去回忆。七拼八凑,写出多少是多少,有点马虎了事的意思。这次也不例外。

    一天,很晚了,家里电话突然响起:“加正,我是老李。”一个很熟悉的低沉而又缓慢的声音。没错,是副总编辑李仁臣。老李和我认识很久,但由于没有分管过经济部,所以打交道不是太多,见了面总是客客气气。记得那年姜春云同志任副总理时,安排我去中南海采访,因为是“两会”期间,老李总负责,所以是他具体安排的。还有就是那年报社编委会组织“五区新气象”(五个自治区)大型采访活动,分配我去广西,也是老李负责统一指挥的。我的两篇稿子出来后,受他大大表扬了一番。好像还让我在某个场合专门做过一次谈心得体会的活动。其他,直接接触的事,记不得很多了。总之,我们之间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工作关系,而且接触不是很多。

    “加正,范长江新闻奖和其他奖还是不一样,你要重视一下。”老李话语很短,好像除了这一句,再没有说其他什么。我这个人在电话里回话也更干脆:“噢,是的是的,谢谢您!”挂断了。好像通话前后不到一分钟。

    回过头想想,当时事多,有点忙。除了经济部一摊子事,还要上夜班,还要时不时接中央领导及中央重大活动报道任务。递交的材料弄得确实很马虎,有点敷衍了事,心里感觉有点对不起领导。老李的提醒好像终于使我明白了一点道理。再忙,自己的事情还得上上心。于是,重新翻报纸,仔仔细细回忆,尽可能认真做个总结。

    评奖结果出来了,记忆中,老李又打过一个电话,也是晚上。告诉我,说我评上了,还是一句话,说完就挂断。除了告知这个信息,其他什么也没说,我也没有问。从此以后,我们见了面,双方再也没有提到过范长江新闻奖这件事,好像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这件事似的。我也确实没有再把它放在心上。直到今天,退休这么多年,有些事才断断续续回想起来。

和邵华泽主席合影

    颁奖仪式很简单,不像今天,中央领导很重视,仪式很隆重,甚至中央领导人还出席。第三届颁奖,在全国记协的会议室里,我们接受了记协主席邵华泽等领导颁的奖杯和证书,一起合了个影,主席和获奖代表讲讲话,仪式就结束了。邵华泽是我们的老社长,自然少不了单独照张相。这一届,好像有新华社何平,解放日报宋超,北京日报蔡赴朝等十位。

    后来,由于工作岗位从经济部转到了人民网,一个全新的领域,一头扎进去,根本无暇顾及很多,就更加淡忘了这些事。直到退休,范苏苏同志(范长江同志的儿子)再次联系上我,才有机会重新“归队”,加入了一个群。

    2010年,退休那年,一次去编辑楼找老米(米博华)。他是副总编辑,分管经济部。到楼下门口,警卫不让进,说有新规定,大院出入证编辑楼不管用了。心里觉得单位怎么突然不认人了。正尴尬之时,站在厅内工作台前的物业姑娘认识我,赶紧叫我。

    老米一贯很热情,在办公室聊的很高兴。他说前两天在农业部,韩长赋部长问起了你。随后还告诉我一件从未听说过的事。他说,评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那年,评奖中途,老李(自然是李仁臣,他是评委)给他打电话,说人民日报有何加正和米博华两个人参评,第一轮投票结束了,何加正比米博华多一票。老李说,如果继续两个人参评,票数一定会分散,很有可能两个人都过不了关,因此,劝他先退出,下次再评。老米说,他当时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这就保证我顺利获得通过。说实话,这个过程我一点不知道。我说,你不告诉我,我真不知道这些,那得谢谢你的成全。老米后来是提名奖。不过,第五届终于评上了正式奖。

    这中间还有什么故事,那就不清楚了。

    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在那个时间点,没有额外花费我任何心思,就被评上了奖。几乎是被推着走的。我真心希望,咱们新闻界永远风清气正。各岗位干好各岗位的事,一心一意。新闻从业者,专心致志做新闻(不要让他们分心、操心如何去获奖);负责评奖的,客观公正,为新闻人服好务。就像当年的李仁臣副总编辑一样。如此,对我们的新闻队伍当是幸事。

    至于我被推荐的原因,近日无事东翻西翻,有一份《何加正推荐材料》映入眼帘,看了看,感觉能够略知一二。摘录如下。

    (开头总体介绍略)(何加正)目前是本报也是首都新闻界现职编辑记者中从事农村报道时间最长和最具影响力的记者之一。采写、编辑和组织过大量有影响的报道,在人民日报农村报道中起到新老交替、继往开来的作用,在农村报道领域建立起一定的权威,也在政府有关决策部门和农业战线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走上经济部领导岗位后,积极研究宏观经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组织经济部重大报道、树立人民日报经济报道权威性以及加强部内建设、培养年轻同志、搞好团结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   为人民日报农村报道作出了贡献,发挥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何加正参与了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全过程,熟悉农村情况,在农村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研究现实,领会中央精神,采写组织了大量农村报道,并使农村报道始终不脱离实际,推动了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评论是他的强项之一。20多年来,仅个人就撰写了上百篇社论,评论员,短评等文章。任农村组组长和经济部副主任分管农村报道以来,在新人多、人手少的情况下,使人民日报农村报道保持了不衰的势头,在全国新闻界的农村报道中发挥了“领头羊”作用。仅抽取他负责农村报道的期间前6年时间段统计,就发表了有关农村方面的评论员文章81篇,占同期全报评论员文章总数600多篇的百分之13左右。社论21篇。其中社论大多为何加正所写,评论员文章相当部分也是何所写。这些评论都积极影响了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1992年针对各地竞相开发上工业项目,农村显露滑坡苗头撰写的社论《千万不可忽视农业》,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并因其影响力获当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次年,针对农村一些地方片面追求产值策划的社论《为增加农民收入而努力》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社论发表后,又组织农村组全体同志围绕这一主题采写了十几篇连续报道,使这一口号很快被社会和决策部门认可,写进了文件。提出的“要把农民收入增加与否作为衡量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被不少地方订进了工作条例。他撰写的诸如《下大力气抓流通》,《重视农村这个大市场》,《让农民在流通领域现身手》,《市场并非一放就活》,《粮食生产能够上新台阶》,《粮食生产必须上新台阶》,《对农业基础地位再认识》,《全党都要始终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学会指导农业的新方法》等等。所撰写的这些评论针对性强,不仅大大提高了人民日报农村报道的指导性和权威性,更重要的是有效推动了农村的实践。

    何加正抱着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执着和忠诚,时时刻刻关注着农村的发展变化,认真研究中央方针政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善于发现和抓住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倾向和苗头,把握趋势做文章。这些年,每年都抓住一些对农村大局有影响的问题,组织有震撼力的系列报道,并带头写重头稿件。1994年抓住沿海地区农业有所萎缩的问题,深入辽宁农村采写了《农业给辽宁带来了什么》,《科技靠什么走向田野?》   《城市和农村结合还是分离》,《开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等系列报道,同时配发评论《经济发达首先要农业发达》,首次旗帜鲜明提出了”农业发达和经济发达的关系”的新问题。报道引起较大反响,不久国务院领导就召集农口和沿海各省负责人到广东研究座谈发达地区农业问题,并邀请作者参加。1995年一开春,针对当时粮价上涨,农业基础不稳的现实,自己带头并组织大家撰写了《一年之计在于春____论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投入一定要落实到实处》等六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评论员文章,受到国务院领导的表扬,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来信要求收齐这几篇评论。1996年,带领农村组全体同志采写了《今天我们怎样认识水》,《唤醒全民族的水患意识》,《辉煌的尴尬》等九篇有关水的系列报道,向世人敲响了水的警钟,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他所写的第一篇《今天我们怎样认识水》,一推出即受到读者来信称赞,认为是有关水的问题多年来少有的力作。使人震醒。水利部部长专门向总编辑写信表示感谢,并将系列报道编印成书,公开发行。1997年连续丰收带来了新的困扰,何加正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牵头组织和撰写了《正确的政策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____评粮食连续两年丰收》、《宏观经济形势好的坚实基础》等四篇评论员文章和《站在全局看丰收》等七篇“丰收启示录”述评,得到朱镕基同志的表扬,读者也反映看后明白了许多原来不清楚的问题。以上均获得人民日报好搞一等奖,并再获精品奖,在社外也获得多项奖项。

    何加正在农村报道中,注意从农村读者和农业工作者的需求出发,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使宏观报道具体化、通俗化,善于将深刻的道理用具体的事实来表述,使宏观报道读来不觉枯燥,微观报道赋有宏观意义。文章富有哲理,读来又较轻松。大多数文章发表后均受到社领导称赞,获得报社好稿奖。如1991年写的《放开眼界看农业》大型述评,通过“从城市看农村”,”从农村看农村”,”从全局看农村”,较深入地破析和阐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生活中的一系列矛盾,但却都从老百姓身边的具体事情写起,读来令人有一气呵成的感觉。文章当时在新闻界同行中引起较大反响。其他如《是紧还是松____湘粤赣三省粮食形势的调查与思考》,《给新机制以更宽的生长领域____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放开和搞活之间》,《从3 : 7到7 : 3》等等,无不具有这样的特点。他负责的农村版联系农村实际,内容丰富,品种繁多,版式较新,受到农村读者的较高评价,是全社来信来稿最多的版之一,在社内也受到好评。何加正平时注意采取各种方法组织和动员记者深入基层,比如和其他同志一起策划了”体验三百六十行”专栏,组织了草原牧区行等活动,保证了记者和农村的密切联系。20多年来何加正和农村结下了深厚感情,近几年在农村报道不吃香的情况下,乐此不疲,表现了少有的敬业热诚,为此赢得了同行的尊敬,并树立起权威。1995年,他还牵头组织起全国党报农村报道协作网,希望以此使被削弱的农村报道在全国重新振兴起来。 (注:显而易见,是三农情怀成就了我的奖项) 

    二     参加了人民日报一系列重大报道,为报社圆满完成重大报道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

    何加正是人民日报少数几个”常委记者”之一,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较强的政治责任心,以及较高的业务能力。六年来和别的同志一起,较好地完成了以江泽民总书记为主的中央领导同志大量重大活动的报道,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是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主要报道人之一,承担了连续多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社论的撰写任务,准确地传达和宣传了中央精神,每次都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仅1997年,参加的重大报道就有”两会”,小平同志逝世,香港回归,党的十五大等,写了多篇有影响的重要报道,成为人民日报重大报道的一名重要骨干。他还参加了人民日报连续近十年的”两会”报道,参与了组织指挥工作。“两会”期间,除了要组织好记者采访和审稿外,自己每次都到一线采访,并承担重点稿的写作任务。在报道中,对自己的每一篇稿子都力求写出力度、深度,有气势  逻辑性、概括性强是其一大特点。比如,1998年“两会”期间,在社领导的指导下,和别的同志一起策划了《高扬一面旗帜》,《完善一个制度》、《坚持一个目标》等系列述评。他执笔写的《坚持一个目标》述评,总结了过去一届政府五年来坚持不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验,文章短,容量大,有理论深度。总编辑范敬宜看了小样即指示:”此篇写的很好,高度概括,语言又清新可读。”     其他。如历年参与写的《登高望远识大局》,《大有希望话农业》,《与祖国同行》等等,均得到社领导不是批示就是书面上的表扬,并被评为好稿。

    1995年参加编委会组织的”五区新气象”大型采访活动,和驻地记者一起在广西行程数千里,白天黑夜,深入基层,由他执笔写的《壮乡奏响现代曲》和《八桂英才潮头立》通讯,深层次反映了广西的变化,受到总书记的注意。发表第二天,总书记办公室即打电话要广西送有关资料,也受到社领导的表扬,在编辑部专门谈过一次体会。何加正长期以来刻苦钻研业务,力求在业务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1994年写的《民工们,不妨留下来过个年》,探索了会议报道的一种新形式,以谈心的方式和民工讲道理。发表当日,范敬宜同志大加赞扬,并在不同场合多次称赞这篇文章。文章被评为报社好稿一等奖。1996年深入陕西宝鸡一个村庄采访,写出的《高家塄的证明》,采用了所谓”无主题”新闻手法,写活了西北一个贫困村庄的变迁。《罗大明和沪上农工商旋风》探索了人物新闻的新写法,社领导在”手记”上给予表扬。在消息写作上也进行了一些成功探索,一些同行认为,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倾注了心血,相当部分作品都被评为报社好稿,年年都有多篇作品获奖。近年来,他不断鼓励年轻同志在写作和版面编排上有所创新,引导大家开阔思路,打破常规,为提高经济报道质量和改进版面做出了贡献。

    何加注意把握大局,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较强的新闻敏感和事业心,工作主动踏实,经常研究和探索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英特纳雄耐尔的旋律(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英特纳雄耐尔的旋律(组图)
·李慎明: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特稿:北京冬奥 冬日暖阳!
·金日光:追忆夫人李铉淑
·特稿:七律·秦皇岛之行观感
·忽培元:《群山》第78章
·著名作家忽培元2022年贺岁挂历欣赏(组图)
·曹耘山一行考察调研罗亦农故居遗址(组图)
·太美了~赤水春夏秋冬四季大赏!(组图)
·林帅、罗帅、聂帅都在,为什么天津战役是刘亚楼上将指挥(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长江奖是怎么落在我头上的?(组图)
特稿:英特纳雄耐尔的旋律(组图)
延东:英特纳雄耐尔的旋律(组图)
特稿:英特纳雄耐尔的旋律(组图)
李慎明: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中红头条: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北京冬奥 冬日暖阳!
特稿:北京冬奥 冬日暖阳!
金日光:追忆夫人李铉淑
特稿:七律·秦皇岛之行观感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