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世
孙维世(1921-1968),小名小兰,曾用名孙克英、任友梅,四川南溪人,1921年8月24日出生。曾任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总导演、副院长,原中央戏剧学院实验话剧院副院长兼总导演。
她的父亲是孙炳文,上世纪20年代初与朱德一起赴德国留学,经周恩来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旅欧支部的领导成员。1927年4月在上海被捕,后在龙华英勇就义。她的母亲是任锐,青年时代参加辛亥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6年重新入党。她的哥哥是孙泱,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科科长、东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文化部部长,朱德同志秘书,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1967年被迫害致死。
▲后排站立左起:孙炳文、任载坤、任焕坤 中排坐椅左起:任 锐、任馥坤、黄志烜 中排怀抱左起:孙济世、黄连生、黄直生 前排坐地左起:孙 泱、孙维世、黄嵩生
孙维世的童年和少年在动荡的时代度过,经历了风雨磨砺。父亲牺牲后,她跟随母亲辗转四川、安徽、上海、湖北、河南、北平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935年,母亲任锐把14岁的孙维世带到上海,住在亭子间。由于孙维世喜爱艺术,任锐就把女儿介绍到东方剧社学习,化名李琳。她曾在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剧团生活和工作,开始接触艺术,登上舞台,参加拍摄电影。1936年,她参演了舞台话剧《醉生梦死》,在电影《摇钱树》和《镀金的城》中饰演角色,受到艺术启蒙,初显才华。
▲少年时代的孙维世(左)和任均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她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四队,来到武汉参加抗敌宣传,并在周恩来帮助下于1938年初到达延安。之后她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党校和马列学院学习,曾任抗大文化娱乐委员、党校文化娱乐代表、马列学院俱乐部委员,1938年5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延安参加了抗战话剧《血祭上海》和《团圆》的演出并受到称赞。
▲1937年8月,孙维世(前排左四)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四队
▲孙维世(左)与母亲任锐在延安合影
1939年9月,她陪同周恩来赴苏联治疗,1940年初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后考入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在五年时间里,她系统学习了表演和导演系的全部课程,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1940年初,孙维世在莫斯科与周恩来、任弼时等合影。前排左起孙维世、邓颖超、任弼时、蔡畅;后排左起周恩来、陈琮英、张梅
1946年9月,孙维世回到中国,在延安进入中央管弦乐团,导演歌剧《蓝花花》,后在陕西、山西等地参加土改运动。之后,她调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编入联大文工团,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参加文艺工作,编导了秧歌剧《一场虚惊》并参加了太原战役的文化宣传工作。1949年7月,孙维世随中国民主青年代表团赴东欧,12月回国途中被留在莫斯科,参与了中国赴苏联代表团的翻译和其他组织协调工作。
▲孙维世与马海德的夫人苏菲(左)
1950年孙维世担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总导演,积极吸收传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她成功导演了苏联多幕话剧《保尔柯察金》,获得艺术界和观众的广泛赞誉。导演的《钦差大臣》《小白兔》《求婚》《万尼亚舅舅》,成为新中国杰出的导演艺术家。
▲1959年排演话剧《大雷雨》期间,孙维世(左)与苏联专家和女主角在一起
1954年起她兼任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干部训练班主任,为培养国家导演艺术骨干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她担任中央实验话剧院总导演,导演了话剧《同甘共苦》《桑洋河畔喜事多》和《黑奴恨》等,积极参与戏剧人才培养,为戏剧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5年与中央戏剧学院学生运动员合影 后排右起:列斯里、李伯钊、孙维世、沙可夫、欧阳予倩
▲1956年5月10日中央戏剧学院成立中央实验话剧院及筹备委员会通知
1963年,她到大庆油田安家落户,之后编导了多场话剧《初生的太阳》,完成了她一生中最后一个艺术作品。1968年3月1日,孙维世在“文革”灾难中被非法关押,同年10月14日被残酷迫害致死,时年48岁。1977年6月9日,人民艺术家孙维世获得平反昭雪。
▲孙维世与“铁人”王进喜
为纪念孙维世诞辰一百周年,表达对她的深切缅怀,加深对她的系统认识和研究,梳理传承她的艺术财富,12月19日,南杰文化论坛与国观智库共同举办了“永远的思念---纪念孙维世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旨在缅怀孙维世的靓丽人生,深化对孙维世的研究,搭建亲友与学界交流平台。座谈会上,孙维世的生前友好,专家学者和亲属代表在一起梳理了她的艺术成就,深情回顾了她的特有风貌和正直品德,提出了一些开展孙维世研究的意见建议。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教授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孙维世同志是我国非常优秀的戏剧专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受过系统戏剧教育的女导演。她早年参加革命,年轻时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戏剧战士。她刻苦努力,把外国优秀的戏剧文化,特别是导、表演方法引入中国,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相结合,为发展导、表演理论与实践、摸索戏剧民族化道路和奠基中国儿童剧做出了突出贡献。孙维世同志先后担任过中央戏剧学院导演训练班的班主任(1954年),中央戏剧学院实验话剧院副院长和总导演,与新老戏剧教育家、艺术家通力合作,为培养我国优秀戏剧人才百般努力,获得了丰硕成果。他认为孙维世同志的理论与实践是我国戏剧艺术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国演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示中央戏剧学院要进一步加强对孙维世同志的系统研究,做好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工作。
▲中央戏剧学院院庆十周年合影 前排左一是孙维世,参加合影的有陈毅、周扬、欧阳予倩、沙可夫、李伯钊、梅兰芳、荀慧生、曹禺等
著名文艺评论家、原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91岁高龄的杜高老人在视频里说,“我是经常想念孙维世的,每次想起她,首先耳边就听到了她的笑。孙维世的笑是她特有的笑;她的笑声真的非常富有感染力,很大声,很爽朗,我没有听到过第二个人有这样笑的。只有一个心灵非常纯洁的人,一个非常真诚,非常善良的艺术家才能有的笑。所以我每次见到朋友时一谈到孙维世,就会问他们你们认识她吗?你们听到过她的笑没有?”
1950年孙维世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她的第一个戏《保尔·柯察金》时,20岁的杜高正好调到北京工作。他看完戏之后很激动,当时就写了剧评,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他从朝鲜回国后,于1952年调到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创作室,刚好孙维世是剧院的总导演,她对杜高说读过他写的那个剧评,他们就高兴地认识了。他认为孙维世对中国戏剧有三个很主要的贡献:
▲1962年《保尔·柯察金》剧照
第一,孙维世排演了俄罗斯文豪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对后来青艺和人艺的演剧建设起到了奠基作用。这一年是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为了纪念果戈里举办的活动,由北京话剧界联合演出这个戏。当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还没有成立,戏是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承担的,孙维世导演。对这个戏,杜高也写了一篇文章《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为什么是不朽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剧作,但还没有认识到这个演出对中国的演剧有很重要的意义,这是孙维世的重大贡献。因为当时北京人艺还没有成立,他们把主要成员刁光覃、田冲、蓝天野调来参加这个戏,青年艺术剧院最好的演员石羽、于村等也都参加了演出。在人艺还没有成立的时候,人艺的主要演员参加了排练和演出,受到了一次斯坦尼导演体系最严格的训练,这对后来人艺和青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952年《钦差大臣》剧照 主要演员:于村、石羽、雷平、刁光覃、蓝天野、叶子等
第二,孙维世是中国儿童戏剧的开拓者。过去中国儿童戏剧是小孩演小孩,但孙维世觉得应该由成人演孩子,这才是艺术创作。因为孩子并不理解这个人物,怎么塑造人物性格小孩是不懂的,只有成年人才能够塑造出一个个性格不同的儿童形象。孙维世这个理念,当时大家不是很理解。后来孙维世着手自己编排了一个儿童剧《小白兔》,从青艺的演员里挑了一批符合儿童剧演员特质的年轻人。后来他们都成了儿童剧最好的演员,代表人物就是方掬芬、连德枝、覃琨、李若君等。所以孙维世可以说是中国儿童戏剧的开拓者之一。
▲孙维世给《小白兔》的演员说戏
▲1952年,孙维世导演《小白兔》电影时的工作照
第三,1954年她导演的《万尼亚舅舅》是她导演作品中的精品和高峰。杜高说:“这个戏是我这一辈子看过的话剧印象最深的一部。很巧的是第一场演出时,剧院要请欧阳老(欧阳予倩)来看,欧阳老需要人陪,别人对欧阳老很敬畏,孙维世就找到我,因为她知道我从小就认识欧阳老。她就说杜高你帮我晚上陪欧阳老看第一场《万尼亚舅舅》,我就陪欧阳老看了这一场。欧阳老看的很认真,他开场前跟我说几句话,一到开幕以后一句话都没有讲,一直到看完以后,我估计他很受感动,很受感染,调过头来跟我重重地点了两个头,就是这戏很好的意思。”“第二次是在怀仁堂给周总理看,这一场我看的很认真,这戏太好了!这辈子看的话剧我认为有两个顶峰,一个是焦先生的《茶馆》,一个是孙维世的《万尼亚舅舅》。”
▲1954年《万尼亚舅舅》剧照 主要演员:金山、吴雪、路曦、冀淑平、王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