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南京路上好八连”享誉全国40年,留下了无数感人的故事。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种精神。今天,本报请“好八连”部分历任连首长来讲述难忘的岁月,难忘的人。品味这些平凡小事,更能感悟“好八连”精神的伟大和永恒…… 热爱祖国的每一块土地 刘仁福(第一任指导员、上海警备区原2师副政委、1980 年离休) 1959 年,八连接到命令,要求选拔部分即将退伍的战士去新疆、海南等地,支援边疆建设。开始,连队干部心里没底:战士们几乎全来自江南鱼米之乡,要奔赴艰苦的克拉玛依、五指山等地,行吗?一番研究讨论,我们坚信战士们有觉悟。 果然,消息传出后,即将退伍的老战士们积极响应,纷纷报名。 印象最深的有个老战士叫张智发。他在家乡有老婆孩子,也知道家属不可能跟着去支边,但仍然报名坚决要去。他说:艰苦的地方,总得有人去。我们要热爱祖国的每一块土地,党的需要,就是党员的志愿……由于名额有限,竞争激烈,我们从实际考虑,最终没有批准张智发的申请。为此,他还难过了好一阵子。 爱连队,胜过爱家庭 王经文(第二任指导员、上海警备区后勤部原副政委1982 年退休) 1961 年,八连来了一个副指导员,叫盛根铨。他的家就在二排驻地附近。每天清晨,起床号还没吹响,他就来到连队;晚上,熄灯号早吹过了,他还在连队“加班”。哪位战士、干部的家属来队探望,他总让妻子小张做菜招待;哪位战士病了,他也不忘叮嘱妻子做一碗鸡蛋面条当病号饭。 有一次,连干部在一起商量工作,盛根铨的妻子打来电话,说儿子从二楼摔到一楼的水泥地上,受了伤。大家都劝他快点回家,可他却叫妻子先送孩子去医院,自己直到工作商量完后才赶去……战士们都称赞他:爱连队,胜过爱家庭;爱战士,胜过爱子女。 盛根铨转业后,先后在上海海运局人事、人武等部门工作,有过权,管过钱,可他始终保持八连艰苦奋斗的本色。他的女儿在奉贤一农场务农,管人事的他想把女儿招工调上来。可他始终不徇私情。他的女儿是农场知青中最后一批回城的。 党中央三代领导核心接见了我 王传友(第三任指导员、上海警备区原政委) 我可以算是八连指导员中最幸运的人,受到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接见,还当了共和国的将军。然而,八连的日子我最难忘,没有八连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讨过饭、挨过打,受过很多苦。从一入伍那天起,我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 1969 年,毛主席接见我时,亲切地握着我的手,问道:“连队建设得怎样?”周总理也向我了解过八连的建设情况。这一切,都给了我巨大的鼓励。从指导员到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师政委、警备区政委,尽管职务越来越高,但好八连的传统我始终没忘。下部队了解情况,到连队蹲点,我都坚持和战士同吃、同住,直接掌握第一手资料。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好八连的嘱咐和关心,永远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 八千里路,七千斤菜 王振华(第四任指导员、第五任连长、上海警备区原南汇农场场长、2000 年退休) 刚进连队,就逢部队开赴安徽磨盘山进行军事训练。当时,天气干旱,所有菜都要到距驻地30多里外的县城去买,这任务落在了战士葛传义身上。每周,他一根扁担两只筐,去城里两三次,每次来回走七十多里山路,挑回几十斤粮食和菜。 一次,连里派一位干部陪葛传义一起去采购。买好菜后,他分给那位干部四十斤,自己挑八十斤。干部个子大,他个子小,欲与他换担子,但他执意不肯。烈日当头,走了一段路后,那位干部气喘吁吁、汗流夹背。葛传义见状,不停地从他筐里拿菜放进自己的筐里,一个担子在减轻,一个担子在增重,可那位干部依然举步维艰,回到营地就瘫倒了。这一年,葛传义挑了七千斤菜和粮、走了八千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