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寨村当年的带头人后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之墓
图片说明:虎头山的迷人秋景
图片说明:毛泽东主席题词:农业学大寨
图片说明:大寨村里这样的饭店处处都是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这是六七十年代传遍全国的口号。昔日的样板村如今产生了何样的变化?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今天上午走进了这个位于山西晋中昔阳县的小村庄。
大寨曾是“农业”的代名词
解放前,大寨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
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大寨经验得到推广。大寨一度成为“农业”的代名词。在大寨展览馆我们依稀可以见到这个村庄当年热火朝天的盛景。
靠山吃山大寨人“吃”大寨
然而,在今日的大寨,农业的"气息"少了,农业的"份量"轻了。据了解,大寨现在的经济总收入中,农业收入仅占一小部分,工业收入和旅游业成为大头。
记者看到,昔日战天斗地垒起的大片“海绵田”里,少见庄稼,却多了郁郁葱葱的松柏。坡东坡西错落有致的梯田里,如今是片片果林,苹果树、核桃树、枣树,村庄背后的山顶上,植被保护得很好——这是大寨人近年来打造的“虎头山森林公园”,现已成为国内有名的“红色旅游”胜地,里面有陈永贵墓和郭沫若纪念碑等参观景点。
走进村庄,里面密布着“窑洞饭店”和土特产、纪念品商店,到处播放着红色歌曲,到处是招揽游客的热情叫卖声。当年的铁姑娘队队员李圆眼在家门口办起“铁姑娘饭店”,79岁的老劳模宋立英也开了一个商店专卖与大寨有关的书籍和纪念品。
大寨第二代领导者郭风莲在接受记采访时曾说:“山西靠山吃山、靠城吃城(平遥)、靠院吃院(晋中大院)、靠名吃名(大寨)。”
“大寨”两个字已经是一个著名商标。大寨人在如何利用这个商标上动足了脑筋。举个例子,太行山核桃资源丰富,大寨便联合兄弟企业创办了“大寨牌”核桃露加工厂。这个饮料现已成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的著名品牌。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后,大寨先后成立各类企业10多家,涉及杂粮加工、畜牧养殖、奶业发展、酒醋酿造等10多个行业,以“大寨牌”冠名的农副产品有20多种,每年实现利税4000多万元。
经历过八十年代初期的低潮,大寨痛定思痛,主动求变,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让大寨人重又走到了一条通向集体发展、共同富裕康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