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中红网联合制作
首页 > 学术研究
 
 
论周恩来廉政思想的深刻内涵
2007-04-13 10:22:49
作者:张寿春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第一、敬业受岗、具有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勤政为民的首要表现。周恩来经常教育身边工作人员,一定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高度负责人政治责任感,热爱本职工作,像耕牛、春蚕那样一丝不苟地完成应做的工作任务。他自己就是勤政为民的楷模,每天经常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即使在病重住院治疗期间也同有完全放下工作。为了教会更多的同志取得更大的工作成效,他要求机关干部努力做到两个"三勤":一是口勤(电话、交谈、报告)、手勤(勤动脑、动手写东西)、腿勤(深入调查、走访);二是勤思考、勤干事、勤总结,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政府机关的行政产率。相么,他对"遇事推委、怕负责任",
"饱食终日、无氖和心"之类懒汉式的官僚主义态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第二、求真务实、具有严谨精细的工作作风是勤政为民的必要条件。周恩来很清楚,要使纷繁复杂的政府工作达到既定的目标,必须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为此,他明确要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而要做到实事求是,"首先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并且强调"要了解真情况,就要与老百姓平等相待",
"要搞好调查研究,就要真正联系群众"。"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上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即使是讲过了火的也要听。"⑧然后对来自群众反映的不同情况和意见,还要有用辩证的分析方法。他要求下去调查必须遵循毛泽东提出的三条原则,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与此相反,那种"主观片面,粗枝大叶;……不顾实际,胡乱指挥"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样是与勤政为民的要求格格不入的。
      第三、锐意创新、具有勇攀高峰的创业精神也是勤政为民的应有之义。周恩来认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训和改造理应随着深化和发展。早在青年求学时期,他在1918年2月11日的日记中就写道:"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⑨从此,他把不断求新、创新作为终生践行的一条重要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务院的开始办公后的第三个星期,周恩来就及时召开全体工作人员大会并发表讲话,教育大家要做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工作人员。他说:现在许多事情都是草创,没有前例可援。诸位同志参加了政府工作,不仅要完成政府所决定的工作任务,还要负责改造这些机构。一个革命工作者应有创造性和积极性,尤其是创造性。他强调指出:"我们不要机械地怎么定就怎么做,不要像过去旧官僚那样,不用脑子;不去发现新鲜事物和改进工作。如果只是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地办事,而不去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就叫做'循吏'"。⑩
      为了鼓励国家工作人员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周恩来还一再指出必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既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世界文明中吸取智慧,又要坚持从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出发,勇于突破陈规,大胆发展创新。1964年12月,他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怎样实行技术革命时进一步阐明:"要采用先进技术,必须发挥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大搞科学实验。外国一切的经验、好的技术,都要吸收过来,为我所用"并且强调"学习外国必须同独创精神相结合"。1972年2月5日,周恩来在批示同意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后,更加明确地提出:对引进技术必须实行"一学、二用、三改、四创"的方针,即在消化、吸收后,再创新、改革。以上这些重要论述表明,发展创新决不仅仅是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从世界方法论来说,实际上是对各条战线的工作提出了共同的指导思想。
|<< << < 1 2 3 4 5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周恩来与觉悟社
·下一篇:伯父周恩来“人民外交”的又一杰作——出席一场传统泰国贵族婚礼之感悟
·日本友好访问团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图)
·2015年周恩来纪念馆讲解员招聘简章
·周恩来纪念馆被授予“省首批双拥示范基地”
·周恩来纪念馆发出5A动员令 打响5A攻坚战
·麦克·贝茨勋爵参观周恩来纪念馆
·《澳门名家书画作品展》在周恩来纪念馆开展(组图)
·周恩来纪念馆配置专用救生圈(图)
·周恩来纪念馆获赠大型油画《周恩来》(组图)
·周恩来纪念馆LED大屏投入使用(图)
·周恩来纪念馆举办“培育健康社会心态”讲座(图)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版权所有 2007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
技术支持:中国红色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