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我的原名叫王鲁滨,在南方口音中,‘王’‘黄’同音,‘鲁’取自山东简称,‘滨’意为渤海之滨,母亲给我取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我的父亲。上小学时,母亲将我的名字改为刘鲁彬。”黄鲁彬回忆说,“为了不影响我的生活,母亲一直都没有告诉我真相。1969年母亲在弥留之际把我叫到床边,说出了实情,并把她珍藏的照片转交给我。我也是那个时候第一次见到父亲的照片。母亲当时还特别嘱咐我,父亲牺牲的地方后来改名为黄骅县,有机会一定回去看看。”
所以,当王新华找到黄鲁彬的时候,两人都是又惊又喜,双方都渴望被找到!“得知王新华老人的来意,我十分激动,我终于可以完成母亲的遗愿了!”黄鲁彬说。
黄鲁彬第一次来黄骅是在2007年6月29日,参加关于父亲的纪念活动。“从杭州到沧州,在沧州火车站一下车,我就哭了。我就感觉自己终于回家了,那时我就决定,要永远陪在父亲身边。”2012年,安顿好一切,黄鲁彬最终完成心愿,举家从杭州搬迁至黄骅定居。
“看到今日之盛世,父亲一定很欣慰”
2015年,黄鲁彬作为英烈子女代表,受邀参加了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转眼十年过去了,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看到今日之盛世,我父亲一定非常欣慰。”
红色文化,薪火相传。近年来,当地先后建设黄骅市烈士陵园等10余处红色文化场馆,每年吸引上千批次群众、团体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各界人士创作电影《英雄黄骅》等红色文艺作品10余部。
英雄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黄骅人开拓进取,让这座城市不负英雄之名。依托红色资源,黄骅凝聚发展动能,已发展为河北省重点打造的沿海经济带龙头和改革开放高地。黄骅烈士牺牲地大赵村向东30多公里便是黄骅港,作为“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黄金通道和重要枢纽,黄骅港连续6年煤炭下水量(通过水路运输)居全国港口首位。目前黄骅港煤炭港区实现国内首套散货港口智能生产操作系统应用,成为全国首家作业现场全面无人的智能化煤炭港口、全球首家全流程智能作业的干散货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