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4月到1954年12月,11万藏汉军民历时4年多,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条件最为艰苦、总长达4360公里的康藏公路(1955年改称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孕育了伟大的“两路”精神。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作出重要批示,深刻概括了“两路”精神的科学内涵: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强调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2021年,“两路”精神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修筑两路既是解放西藏的现实需要,也是长期建藏的必然要求。两路修通之前,西藏运输靠牦牛、靠人背马驮,人只能靠步行。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只有拉萨城内从布达拉宫到罗布林卡一条短短的、勉强可以通汽车的土路。因此,修筑进藏公路成为和平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头等大事。中共中央、毛泽东在决策向西藏进军的同时,决定向西藏修筑公路,并规定了“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方针。已经进驻拉萨和西藏各地的部队、工作人员在粮食、物资补给上遇到极大困难,打通西藏与祖国内地的交通,就成为落实好西藏和平解放协议、人民解放军在西藏站稳脚跟的首要问题。两路是解放之路、统一之路,也是西藏人民的“幸福路”、中华民族的“团结路”。
“两路”精神孕育形成于两条公路的建设实践。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要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上修路,基本的钢材、炸药都供应不足,甚至连木材都短缺,地图、水文地质资料图等开路资料几乎为零,难度世所罕见、史所罕见。在党的领导下,11万筑路大军迎难而上,修通了两路,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两路宛如两条洁白的哈达,将雪域高原与祖国大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一伟大实践中,“两路”精神得以形成。
“两路”精神根植于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路筑路大军跨怒江、攀横断、渡通天、越昆仑,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革命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视死如归、革命到底的信念,是不畏强敌、勇于胜利的风骨,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品格,还有熔铸于血液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品质,“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之人皆相爱”的传统美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韧斗志,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深深映射在“两路”精神当中。
“两路”精神发扬于“两路”的养护过程。两路通车时只是最简单、最基础的路,川藏公路号称公路地质灾害的“博物馆”“百科全书”,极易出现滚石、滑坡等险情;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高原冻土、风雪交加经常阻断交通。70年来,国家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对两路进行大规模改造,实现了全部黑色化。西藏、四川、青海三省区和武警交通部队组建专门养护机构,保障了两路畅通。著名的唐古拉山“天下第一道班”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海拔5231米的山口,他们用生命守护天路,用善举帮助路人。这里年平均气温零下8摄氏度,最低温度零下40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一半,一年中有120天以上刮8级大风,这就是道班工人的养路环境。他们喊出了“养路为业、道班为家、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口号。
“两路”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着极为丰富深邃的精神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这24个字,可谓字字千钧、句句铿锵,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整体,有着极为丰富深刻的内涵。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两路”精神的灵魂。两路修筑何其难,靠的就是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这个口号,最先是由18军某部二连官兵在修筑康藏公路敏拉山皮康崖段时提出来的。当地老百姓说,“那是牦牛也爬不上去的皮康崖,除非是神才能在那里修出公路”。但筑路战士们说,“我们的战士都不是神仙,而是凡人。但我们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们徒手攀上悬崖峭壁,从崖顶用绳子吊着人悬空打炮眼,终于凿出一条仅容纳一只脚的小道,逐步拓展终于在这段悬崖上修出了公路。1963年,毛泽东在听取汇报时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此后,“两不怕”精神传遍全国。在两路修筑过程中,3000多名勇士把自己的身躯化作了筑路的基石;在通车后的70年里,300多名汽车兵长眠于雪山冻土之中。被称作“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就是这种精神的典型代表。他是修筑青藏公路的总指挥,将“慕生忠之墓”5个字,刻在了自己使用的铁锹把上。他告诉大家,如果他死在了这条路上,这就是他的墓碑。
顽强拼搏、甘当路石是“两路”精神的精髓。顽强拼搏彰显的是两路建设者和守护者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面貌,甘当路石体现的是公而忘私、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川藏公路通车的关键之一是翻越6000多米的雀儿山。当时由于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加上没有经验赶工期,牺牲了300多名战士,他们平均年龄还不到23岁。这对战士们士气影响很大。政委穰明德带领战士们进行了反思,认为不管季节只是按照路线向前修,冬天工期刚好赶到雪线以上了,结果恶劣的气候导致了人员伤亡率高。经过反思研究,大家用一个很简单但又比较新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即在修路过程中不要按部就班地推进,而是在夏季抢修雪线以上的路段,冬季修雪线以下的路段。战士们重整旗鼓,终于修通了翻越雀儿山的路。1954年12月两路通车后,为了节省开支,党中央一声令下——精简机构,所有筑路部队全部向后转,沿着自己亲手修建的公路回到内地,战士们多数复员回乡参加生产劳动。公路修通了,但是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没能够到达拉萨,彰显的就是甘当路石、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