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英模事迹>>正文
杨善洲:“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君梅
浏览次数:
2025-01-17 14:09:16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杨善洲(1927—2010年),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保山地委书记。在任时,他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推广科学种田、开展多种经营、实施小集镇建设,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退休后,他不愿坐享清福,到荒山秃岭植树造林,使几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受到群众的爱戴、好评。杨善洲是具有全国影响的重大先进典型,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干净、担当,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政、干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杨善洲干什么工作都喜欢亲力亲为,冲在第一线,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保山坝建成“滇西粮仓”

    1962年,施甸建县,杨善洲从保山县副县长任上,调任施甸县首任县委书记。时值三年困难时期,群众口粮非常紧张。如何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摆在了县委班子面前。他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苦苦思谋群众吃饱饭的路子。县委从现实条件出发,从“推广良种、推行良法,坡改梯、改土增肥”着手,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努力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杨善洲更是走到群众中,带着群众抓生产,与群众一起制作小麦包衣种,跟群众一起检验“台北8号”新品种的产量,在姚关公社进行改土换土试点,带领大家开展坡改梯。

    1977年3月,杨善洲任保山地委书记。为了抓好粮食生产,推广机械化耕作与管理,保山地委作出了坡改梯,改条田,改籼稻为粳稻,种绿肥红萍改良土壤,推行条播条栽等决定,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杨善洲的车上经常放着锄头,下乡见到不规范的栽插现象,就要亲自下田、下地去手把手示范。1978年,“京国92”杂交水稻在板桥样板点试验成功,杨善洲马上组织五县区的领导和群众到板桥参观学习,“京国92”在全区顺利推广,保山坝、施甸坝的水稻单产历史性地跨越了千斤大关。1978年至1981年,保山的水稻单产在全省一直排在第一,1980年引起了农业部的重视,全国农业现场会在保山召开,保山从此获得了“滇西粮仓”的美誉。

    不光要解决吃饭问题,还要解决用钱问题

    1981年,国家农委下发《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指出: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员个人或合伙经营服务业、手工业、养殖业、运销业等。于是,保山地委每年都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如何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加速发展商品经济。

    杨善洲认为,种一次茶叶,可收入几十年,是解决老百姓致富的长久之计。他在施甸县任县委书记时,积累了种植茶叶的丰富经验。所以,地委决定大力发展茶叶。他将施甸老麦样板与昌宁保丰茶园的经验相结合,把新茶园开垦与老茶园改造相结合,推广梯地、深槽、多肥、密植、加强管理等先进技术,执行超交减税政策、超交奖励政策、利润返还政策鼓励发展茶叶生产。1981年至1987年,施甸的大尖山、昌宁的尼诺、隆阳的西湖、龙陵的小黑山等万亩茶园建成,全区共发展茶叶50多万亩,涌现出了大量的种茶典型,全区每人种茶收入在100元以上的生产队就有2593个,占百分之二十五,许多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一直以来,保山种植的甘蔗主要品种是罗汉甘蔗,产量低、成熟晚。为了改良品种,杨善洲带领科技人员多次到外地考察。不久新品种就得以引进,昌宁县的湾甸样板、保山县的潞江坝样板成功以后,杨善洲召开全区蔗糖工作会,要求每个干部都要坚决抓实抓好发展蔗糖。由于广大党员干部思想统一,加上地委措施得力,保山的甘蔗种植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保山地区五个县相继发展甘蔗60余万亩,建成了怒江、东风、旧城、湾甸等糖厂,蔗糖成了保山的支柱产业。

    保山的芒宽公社地处怒江河谷,气候炎热、土地肥沃,利于咖啡生长。杨善洲任地委书记后,听说芒宽有个农民朱自祥,因为在自留地种了咖啡,盖起了一间瓦屋面楼房被批斗的事。1980年他亲自到芒宽找到朱自祥,鼓励他带领农民在自留地大力发展咖啡。80年代初,芒宽的小粒咖啡由原来的几十亩发展到近千亩,区域从坝区田地延伸到山坡荒地。1980年,全国咖啡生产现场会在保山召开,芒宽成为了全国的典型。直到今天,咖啡仍然给当地群众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

    1981年1月,杨善洲就农村小集镇如何组织好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服务型行业等问题召开会议,要求全区每个公社必须以公社为中心,建设一个小集镇,发挥公社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中心作用和对农村商品集散和流通的功能,繁荣搞活市场。随后,一场孕育于板桥青龙街的小集镇建设在全国率先展开,电器修理店、裁缝铺、铁匠铺、面条店、糕点铺、小饭馆等上百家店铺在板桥街开张营业,带动了全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留得青山在人间

    针对森林管护和造林存在的问题,1987年,在杨善洲的带领下,地委办在施甸县开展了一次专题调查,实地查看3个林区和一万多亩人工造林的长势,分别同5个区、10多个乡的干部、林业工作者和部分农民进行商讨,交换意见,形成了关于继续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问题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只有采取适合群众要求和经济发展的多种营林造林形式和对应措施,才能发挥山区的优势,使荒山变林地,使山区群众逐步走上造林养山、靠山致富的道路。

    1988年,杨善洲正式退休。当时,组织安排他到省城昆明定居,但他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3月1日,大亮山林场指挥部、大亮山林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杨善洲亲任指挥长。3月8日,经过筹划,杨善洲带着施甸县林业局抽调的17位同志,雇上骡马,驮着帐篷、工具、粮食、锅碗瓢盆,登上了“半年风雨半年霜”的大亮山,拉开了植树造林的序幕。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创造世界公路史上奇迹的“两路”
·下一篇:无
·离岗不离党 人去美名扬——深切怀念杨善洲式的好干部张士英(组图)
·刘元敏:我画杨善洲与基辛格(组图)
·特稿:我画杨善洲与基辛格(组图)
·姚老庚:从胡耀邦送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杨善洲对联说起
·特稿:从胡耀邦送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杨善洲对联说起
·从胡耀邦送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杨善洲对联说起
·从胡耀邦送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杨善洲对联说起
·孟建平:五绝·谒杨善洲墓(组图)
·特稿:五绝·谒杨善洲墓(组图)
·萧晶文:浪淘沙·敬仰杨善洲(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杨善洲:“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四川:“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
上海:“穿越历史的红色电波——中国共产党
《克拉玛依历史上的今天》上线
喜报进家门,拥军情更深——长汀县庵杰乡为
远航:中国崛起“大湾区” !(组图)
“郑向上·先锋课堂”研学巴士专线成为郑州
回望峥嵘岁月,四野海南子弟海口隆重举行纪
中红网-杜岩:十年坚守,十年耕耘,黑龙江省
红色头条:毛岸英:他是“中国第一个上山下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