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年的周永林

周永林原重庆学生界救国联合会主要成员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重庆发生了“三·三一惨案”,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大革命失败。此后,杨闇公、傅烈、李鸣珂、穆青、刘愿庵等一大批川渝党组织领导人相继惨遭杀害,中国共产党在川渝的地方组织遭到彻底破坏,到1935年,重庆已没有党组织和共产党员。
1936年2月,从江西苏区国民党围剿中脱险出来的老共产党员漆鲁鱼回到家乡重庆。在失去与党组织联系的情况下,领导了重庆进步青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成立了重庆学生界救国联合会(简称重庆“秘密学联”)。后又成立了重庆救国会,“秘密学联”是其骨干力量。尽管“秘密学联”是一个“自发的”、“群众性的”革命组织,但它已自觉承担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大后方鼓励并吸收进步青年,恢复党在重庆地区活动的历史使命,成为“三·三一惨案”后,由中国共产党人秘密领导的重庆地区团结抗战的先行者。
本期讲述人是年届90岁的周永林先生。周老是首批重庆“秘密学联”主要成员,他向本报记者披露了重庆“秘密学联”从成立到完成历史使命那短暂而又辉煌、鲜为人知的历史。
1935年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一年。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把魔爪伸向华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华北事变”。华北大地岌岌可危,中国共产党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北平学生立即响应,爆发了划时代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
1935年,也是刚满15周岁的热血青年周永林人生道路上最为关键的一年,受爱国洪流的驱使,他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历史洪流中,并逐渐锻炼成长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8年的周永林
热血青年响应《八一宣言》
周永林祖籍是巴县长生桥惠民乡三合土。1920年4月,周永林出生在巴县磁器口华康丝厂的一职员家庭,14岁时在重庆浮图关外巴县县立三里职业学校(简称“三里职校”)读书(初中)。其间,结识了比他年龄稍长的刘传福(去延安后改名刘传茀),彼此兴趣相投,结为知己。
三里职校距离重庆城区较近。1935年秋,开学不久,一些进步学生分别从报纸和刘传福带回的信息中了解到,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制造事端,国民政府代表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秘密达成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激起了大家的无比愤慨。
少年周永林爱好文学,常和志同道合的同学到发表进步思想文章的报馆去玩耍,接触到一些进步文章。
当时住在苏联莫斯科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的吴玉章等同志,经全团商量决定,由王明回到莫斯科执笔起草一份针对国内新形势,提出开展革命对策新局面的《八一宣言》。
《八一宣言》全称《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较之过去反蒋抗日时期提出的有关主张,大大前进了一步,适应了抗日救国的新形势。
《八一宣言》在法国巴黎的《救国报》上发表后,立即向国内各地新闻媒体、海外华人寄发。周永林是在1935年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之前,在重庆《商务日报》社收到的《救国报》上读到的。"
豆浆店成秘密集会点
真正指引周永林等一批热血青年走向抗日救亡革命道路的人,是老共产党员漆鲁鱼。
漆鲁鱼,四川江津人,四川国民党左派领袖、革命烈士漆南薰的侄子,早年留学日本学医,曾任江西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卫生部保健局局长。红军北上长征,为照顾正患重病的陈毅,经组织决定,漆鲁鱼被留了下来。后遭国民党清剿军包围,漆鲁鱼被捕。监管中,漆鲁鱼谎称自己是国民党军医,被开释回家,从此失去了与党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