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8月,国民党警卫旅,陈汉光部围剿琼崖革命根据地,斗争形势变得白热化。刚刚成立1年零3个月的女子特务连与红军一营奉命在马鞍岭进行阻击,她们迎来了最为惨烈的一战。
海南省琼海市党史研究室主任 陈锦爱:
红色娘子军连就留下一个班打阻击,这个班一共有10个人,10个人都牺牲了,穿的衣服破破烂烂,但是每个人牺牲的时候都保留着战斗的姿态,每个人在牺牲前都跟敌人进行了一场惨烈的搏斗,用子弹打,用手榴弹打,子弹完了以后用石头打,用石头砸敌人,再接着用枪杆子,跟敌人拚刺刀,最后用牙咬。
在这场战斗中,女战士们有的牺牲了,有的在战斗中失散了,最终,女子军连5位连级干部被捕入狱,马鞍岭一战得手后,国民党陈汉广旅又调集了6个营的兵力开始了新一轮的围剿,此时海南琼崖特委总部决定剩余的娘子军分散隐蔽,海南的革命斗争也转入地下,开始游击作战,至此,女子军连被迫解散。
这是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中山路35号的青少年宫,这里就是当年的府城监狱,被捕后几位女子特务连的战士正是在这里共同度过了几年的铁窗生活。
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李高兰:
监狱里面,国民党要把她们8个人分开,王时香就说宁当共产党的鬼,不当国民党的人,王时香就找来老鼠药分成8份,她说我们吃下去集体自杀,结果她们几个都吃了,好像是量不够没死,都中毒了。后来国民党怕她们集体自杀引起轩然大波,就没把她们分开。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被迫释放了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及爱国人士,被捕的特务连女战士也恢复了自由。但谁也想不到,这些刚出狱的女战士将要面对怎样的生活。
海南省琼海市阳江镇文化站站长 庞启江:
我们这里,海南人过20不嫁,那可能人家不要了,再加上当时她们回来是25五岁、26岁了,更没人要了。那怎么办呢,你不想嫁可以,但是父母一定要把你赶出去,因为你过了25岁,人家上族谱要把名割掉了,不要你了,所以要逼着嫁。但是你嫁给谁呀,共产党,你不可能嫁给共产党了,嫁给共产党,你是共产窝,共产草,人家要斩草除根。贫民,不可能想你了,再加上你这么大的年纪,有钱的人,一般的家庭不可能要你了,所以你当时最有条件的就是有没有国民党,团兵啊,这样有一点势力的人才要你。
无奈之下,这些当年为了追求平等、自由而参加革命队伍的女战士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原女子特务连三排排长黄墩英嫁给了一个国民党区长,这一无奈的选择成了她很长一段时间悲惨生活的开始。
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李高兰:
其实跟这个区长过,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因为他有这个国民党历史,1951年他就被镇压了。那以前的历史,她当娘子军,为革命做贡献的历史人家不管了,就抓住你是地主婆。其实她嫁给他没几年就解放了,历次政治运动都被批、被斗,那不用说了。最苦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还有一个罪行她是地主婆,加上叛徒,还有一个是藏枪,因为抓她老公的时候没有搜出枪,给她说一定把枪拿出来,因为一个是找不出你老公的枪,第二个是你会打枪,你当过连长,你会打枪,你肯定会留枪下来,以后要报复无产阶级,三大罪名,把她抓去严刑拷打,吊起来车轮战术。
出狱后的女子特务连指导员王时香被迫嫁给了一个国民党民团队长,海南岛解放后,王时香的丈夫被镇压,而她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海南省琼海市阳江镇文化站站长 庞启江:
她才批斗回来,回到家,她两个孩子就饿的,大孩子就饿得口水也流,困在房子里,就像两只狗在门口,她就觉得“这边被人家斗,这边回到家里没有饭吃,这样的命运带给孩子也不好”她就把绳子吊在房上,准备上吊,就被大儿子,大儿子是1938年生的,懂事了,就挣扎着起来“妈妈、妈妈,你干吗呀,你是不是要死呀”她上吊把这个椅子一推,她的孩子就在下面抱着她,顶着她,后来大叫起来,有人来救下了她。
这是一张拍摄于1998年的照片,照片上这位老人就是已经87岁的王时香,到北京来看看天安门是她多年的夙愿,老人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但谁也没想到,从北京回到海南后仅仅3天,她就永远离开了人世。
原二连指导员庞学莲在参军前,曾嫁给了一个农民,但当她从监狱中回家后才知道丈夫已经另组家庭,后来在丈夫的一再恳求下,庞学莲只好接受现实,组成了一个特殊的一夫二妻的家庭,直到1999年离开人世。
在1961年拍摄完成的电影《红色娘子军》中,由祝希娟扮演的吴琼花因为不堪“南霸天”的欺压,最后逃出南府参加了革命,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之后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革命战士。然而,在现实中,吴琼花这一形象的原型却有着和剧中女主角不同的人生遭遇。
冯增敏,出生于苏区乐会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6岁就加入了共青团, 后来又报名参加了女子特务连,并担任了连长。这个被当时红军称为“小革命”的姑娘就是吴琼花的原形。在马鞍岭战役中她也被捕入狱。
1938年冯增敏出狱后不久,嫁给了当地一位普通的农民,生下一个女儿。那段时间她在家务农的同时,还做着地下工作。通过与一位做副县长的同宗堂兄的密切接触,她为游击队获取了大量情报。丈夫病故后,冯增敏把女儿送到了亲戚家中,自己只身上山继续寻找党组织。从此母女俩分分合合,聚少离多。
冯增敏女儿 庞学雅:
我五六岁的时候她就把送给人家养,后来8岁还是什么时候才把我接回来。妈妈从来没有给我做过饭,什么东西也不给我讲,她只讲“读书,读书”什么时候都是读书,后来毕业以后就出来工作,好好工作。解放后,她讲“我还要干革命,彻底干革命,干到底”我妈妈很坚强的。
银幕上的吴琼花的光辉形象闪烁着冯增敏的执着与坚韧。然而随着文革的来临,冯增敏依然没有逃脱被打倒的命运。那段被关押的痛苦经历和含辛茹苦的地下工作都成了批判她的罪状。
冯增敏女儿 庞学雅: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她给人家批斗,很厉害的。她那时五十多岁人了,让她放牛,五十多头牛,很辛苦的。也不给我去看他,政府也不给我去看,她一个人在那里劳动,像劳改一样,像犯人一样,后来叫她回家,也没有人照顾。
这条位于琼海阳江江南村边的小河,名叫“九曲江”,1971年9月的一天,在距离河边不远的一个小茅屋里,一位中年妇女因为身患肠梗阻,在家里疼得满地打滚,江南村地处偏僻,最近的医院在河对岸,但她已经没有力气爬出茅屋。她痛苦的喊声越来越弱,直到后来悄无声息,这个惨死在家中的女人就是冯增敏。
主持人:
女子军特务连从组建到解散总共只有一年半的时间,而幸存的战士们在后来却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风雨,当她们认为自己已经被历史遗忘的时候,她们的故事却被搬上了银幕,直到现在,《红色娘子军》一直是一部经典作品,至今常演不衰,那么,当初在这支部队消失,是谁又重新发现了他们呢?
1956年,海南军区得到一个开展建军30周年征文活动的通知,当时22岁的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刘文韶被指定完成这一工作,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刘文韶发现了只有19个字的一句记载。
原深圳市委副秘书长 刘文韶:
这就是我当时的记录,我最早是从一位琼崖纵队战士,一个油印的小册子上面发现的一句话 :“琼崖独立师下属有一个女兵连,全连120人。”就这么一句话,也就是这么大,那个纸也都是很破旧了,就这么大,很薄的一个,油印的,不是铅印的。
1956年,正是因为这短短十余字的描述,刘文韶开始了他长达一年的调查采访,并完成发表了三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已经消失25年的“女子军特务连”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琼崖纵队“女子军特务连”,被人们称作“红色娘子军”。
原深圳市委副秘书长 刘文韶:
这个名字是我起的,她最早叫女子特务连,我当时写完这篇东西以后,就考虑要给她一个比较好的定位,给一个定名,因为这个娘子军在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上,有这种说法。红色当时是作为标志和代表革命,所以她是一个革命的、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这样的一支部队,所以我叫她红色娘子军。
当时的刘文韶并没有想到,正是因为他这不经意的发现,让“红色娘子军”这一名字在全国迅速传播,更出乎他意料的是,文章发表后仅4个月,他就接到了电影制片厂邀请他将报告文学改编为电影剧本的信函。1961年,电影《红色娘子军》终于面世,从此长映不衰。
主持人:
1964年,中央芭蕾舞团又将《红色娘子军》搬上舞台,成为我国第一部现代芭蕾舞剧,洪常青,吴琼花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而现实中的人物命运却与艺术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直到1978年,当中国社会回归正常轨迹的时候,冯增敏、黄敦英等娘子军战士才得以平反,而此时这群英姿飒爽的女兵,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