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英姿飒爽、坚定从容,像男儿一样浴血沙场,解放后仍保持本色艰苦工作,她叫冯增敏;
她入伍时身高不足1.5米,不到16岁,是年纪最小的红色娘子军,并且性格倔强,她叫潘先英;
她脑子灵活、反应快,带领着战士们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但她也曾背负着烈属、地主、叛徒这样复杂而沉重的多重身份生活,她叫王时香;
她是一个慈爱的母亲,是个深情的妻子,她时刻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和教育,她心有大爱,她叫王运梅;
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红色娘子军。除了英勇的战斗,她们身上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冯增敏
刚毅坚韧
庞学雅家的客厅里挂着的一张遗像,已经挂了40余年。画像上,一张英姿飒爽、坚定从容的脸庞微带笑意,画像下写着一行字:革命母亲冯增敏。
“我和这画像在一起的时间,都比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都要长。”庞学雅抬头看一眼画像,坐在了画像下的沙发上。自打出生起,庞学雅就一直被母亲寄养在亲戚家,与母亲聚少离多、感情生疏。
庞学雅对母亲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对她最常说的两句话。
读书时的庞学雅总是看到母亲忙碌工作的身影,无暇停留哪怕一分钟。这时的冯增敏说:“我的事,不要管,好好学习!”
庞学雅没对母亲撒过娇、很少谈心,“不要管”与“不要怕”,是刚强敬业、忠诚坚定的母亲对她说过最多的话。
冯增敏,出生于苏区乐会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6岁就加入了共青团,后来又报名参加了女子军特务连,并担任了连长。这个被当时红军称为“小革命”的姑娘就是吴琼花的原型。在琼崖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受挫后她被捕入狱。
对红色娘子军史素有研究的琼海市阳江镇文化站原站长庞启江告诉记者,冯增敏家兄妹一共8人,大哥冯增兴以下,还有7姐妹,冯增敏排行第6。冯增兴曾任共青团乐会县委书记,1928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严酷的斗争,至亲的被杀,更加促使她扛枪上阵。像这样苦大仇深的女子,自然希望像男人一样,浴血沙场。这也养成了她刚强坚韧的性格。
据琼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锦爱介绍,解放后,冯增敏任朝阳、博鳌人民公社副社长、琼海县妇联会主任等职,工作艰苦、深入群众,保持了当年红色娘子军的本色。1960年,冯增敏受到了毛泽东主席接见,并赠给她半自动步枪1支和子弹200发。文化大革命期间,冯增敏被遣到五七干校接受改造,1971年春又被遣送回家,接受劳动改造,派给她的任务,是放牛。
“真是笨啊,50多岁的人了,怕小牛犊被水淹到,居然抱着小牛过河!”庞学雅嘴里责备着母亲,却伸手掩住了脸。1971年11月,冯增敏为保护牛犊不被大水淹没,用瘦弱的身躯抱着牛犊过河,不幸被小牛踢中胸部受伤。
不久后,冯增敏突发肠梗阻,她还强忍疼痛安慰着女儿:“我没事,不会死的,我还要继续为人民服务。”由于医院太远且无人抬送,2天后,紧咬牙关、从未呼痛的冯增敏在撕心裂肺的剧痛中慢慢地闭上眼晴……
“我只是不相信那么快,她的身体一向那么好,总是骂我们年轻人走得慢!”庞学雅深深吸了一口气,回忆着母亲的最后时刻。
“我不怨她把我丢在亲戚家不管,她是坚强的人。”庞学雅抹一抹眼角,缓缓起身,回头再一次望向母亲的遗像。
潘先英
最小最倔
2014年3月9日,弥留之际的潘先英轻轻吐着最后的气息,叹息了一句:“快了,我顶不住了。”即便是这短短的一句话,也带着身为一位战士的英气。当天下午,潘先英老人辞世。
潘先英,1915年出生,原红色娘子军连一排战士,先后参加了红色娘子军的首场战斗沙帽岭伏击、惨烈的马鞍岭阻击战等。潘先英老战士是电影《红色娘子军》中两名坚决请求参军的其中一位女青年的原型人物,同时也是年纪最小的红色娘子军。
“根据什么判断潘先英年纪最小?当年因为她年纪太小,女子军特务连都不收她!”庞启江戴上眼镜,摊开他多年收集的材料仔细查阅。
1931年夏,琼崖东部的乐会县赤赤乡(今琼海市阳江镇)内园村操练场上,刚刚成立的女子军连战士们正不畏艰苦地进行习训。操练场旁,一位好奇的少女正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她们。每当娘子军训练稍息时,她总是走到连旗下,仰望、抚摸着这面鲜艳的旗帜,又走到排列整齐的枪支前来回比划,看得如痴如醉。
眼馋不已的她大胆地走到连长、指导员和教官面前,强烈要求加入女子军的队伍。“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教官王少梅亲切地问她。
“我叫潘先英,快要16岁了!”这名少女脆生生地回答。
王少梅看着这个身高不足1.5米,甚至还比不上枪支高的少女,告诉她:“你还小,长大了再来参加红军吧。”
潘先英急了:“我天天带着干粮来看你们操练,我都告诉家里人说我已经参加女子军了!就这么回去,我的脸往哪里搁呀!”
王少梅以条件不符,婉拒了这个参军积极的少女。据庞启江介绍,当年女子军特务连有着严格的入选条件:年满17岁、未婚、出身贫农、志愿参加、体能合格,还要经乡、区苏维埃政府推荐,最后由县苏维埃政府和红三团批准。
倔强的潘先英很不甘心,眼望着女子军在训练,她也拾了根木棍跟上去。女子军连长庞琼花一看,大声喝问:“你是怎么训练的?”潘先英羞赧地低下了头。一天,红军师长王文宇来视察,潘先英看这人很眼熟,大胆跑上前去问:“你还记得我不?几年前你在我家住过,还问我借过‘巡灯’(当地一种油灯),我还送了你5杯米呢。”王文宇笑着点了点头,“你来干什么?”“我要参加红军!”就这样,在软磨硬泡之下,“倔丫头”潘先英终于如愿加入了女子军。
“她年纪小,本来没资格,是破例加入娘子军的,可以说娘子军里正式录取的战士都比她年纪大。所以我说她是年纪最小的娘子军。”庞启江最终作出了论断。
潘先英的倔强与耿直并不是仅仅如此。当年在母瑞山与敌人周旋时,她在战斗中被石头砸伤了小腿,由于当时缺医少药、伤口腐烂,以致形成了一个大伤疤。解放后,很多人劝她抬着小腿上的伤疤,向政府报告是“子弹伤”,索要“伤疤补贴款”。潘先英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们:“做人要堂堂正正,忠心耿直,怎么能说假话呢!”
倔强、耿直,勤劳忠实,不畏艰苦,潘先英始终保持着身为一位红色娘子军的风骨。
王运梅
心有大爱
对于女儿庞庆美来说,她是一个爱孩子的母亲;
对于丈夫庞隆焜来说,她是一个深情的妻子;
对于曾在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工作数年的王儒翰来说,她是一个关爱他人的老人。
红色娘子军老战士王运梅,1910年生,参加娘子军所有战斗,是当年在母瑞山被敌人追赶围捕时生育“娘子军后代”,是抱着孩子从军的“娘子军妈妈”,即在电影《红色娘子军》中背着孩子的原型人物。
她对儿女的爱让人动容。
“阿妈走前对我说,她只有两个心愿,‘一是希望远在马来西亚的阿焜(指丈夫庞隆焜)的5个儿女能再来看看我这个母亲;第二件就是,你不要烦,陪陪我,让我再多看看你的脸’。”王运梅的女儿庞庆美说起了母亲的夙愿。寥寥几句,我们能感觉到,此生作为琼崖革命战争英雄的老战士,最终的内心依然是一位母亲。
王运梅16岁结婚,嫁给同样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农民庞隆焜。1932年秋马鞍岭阻击战后,怀孕的王运梅在母瑞山中产下一子,这可怜的小生命只在世间存在了短短20余天。这个死在战场上的孩子,是王运梅心中长久的伤痛。庞隆焜为躲避国民党抓壮丁下了南洋,听传言说王运梅在战争中离世后,重新娶妻生育了3女2男5个孩子。这5个儿女在王运梅百岁生日时前来祝寿,被她视若己出。
在漫长的几十年岁月里,王运梅与女儿庞庆美相依为命,从未动过改嫁念头。
她对丈夫的爱至死不渝。
“在纪念园工作时,每天早上我都陪阿婆散步,阿婆总说梦到了阿公。”王儒翰在纪念园里照顾了老人8年,他告诉记者,许多个早上,阿婆都对他诉说起梦到了丈夫庞隆焜。多少个夜晚,王运梅都坐在床前,抚摸着丈夫发黄的照片,孤灯伴枕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