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在中华民族面对生死存亡而发出的吼声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敌演剧第四队,第五战区艺术宣传队——政治大队,朝鲜义勇队、儿童工作队等来自祖国各地的一批青年,在老河口开展抗日文艺宣传,并以老河口为基地,赴第五战区襄樊、枣阳、宜昌等地开展工作,通过各种方式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敌斗争。
在老河口演出的戏剧除了鼓舞人们的抗日信心之外,也给人以深层的思考。中国社会里一向是遗留着无数的封建罪恶,由于残余的封建势力的潜在,使中国一直处在被压迫被欺凌状况,在封建的囚笼里的人们,始终没有清晰地了解遭受痛苦的由来,伟大作品《雷雨》正是暴露封建罪恶的有力启示。《心防》写上海沦陷后,一些爱国的有气节的文化人如何与敌人斗争,以及他们离沪去延安、去大后方参加抗战的故事。
在襄樊演出话剧《血战卢沟桥》、《卢沟桥之战》,是描写七十七军两年前在卢沟桥英勇抗战。驻襄樊的七十七军军长冯治安、三十八师师长吉星文及战地官兵,举行了盛大的集会,特地派了马队来迎接。演出《血战卢沟桥》时,效果特好,因为“七七事变”,最先在卢沟桥抗击日寇进攻的正是这支部队,这个剧就是反映他们英勇抗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场观剧的官兵们,有不少就是在卢沟桥直接跟日本侵略军拼杀过的,所以演出时,台下掌声异常热烈,有的人还流下了热泪。演员们理解官兵们的心情,所以演得也特别认真。不少官兵被感动得热泪满面。在演出过程中,吉星文师两团官兵,还表演了西北军的大刀武术,气势雄壮,极为动人感人。冯、吉在大会上讲话,热情激昂,军、师将士看了大受鼓舞。当演员们在台上唱起《大刀进行曲》时,台上台下万人齐声合唱,军部还派了大刀队,当场配合表演,挥舞大刀,一时刀光闪闪,气吞山河。
《打鬼子去》、《壮丁》、《林中口哨》等。每次演出都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却苦了那些演鬼子、汉奸的演员,每次演出结束,台下的观众一面流着眼泪,一面喊:“打死他!”,“打死他!”也有的把石头、土块扔到戏台上。演到妇女、儿童惨遭杀害时,一些媳妇和老太太们禁不住失声痛哭。有一次,刚演完戏,有一些小伙子就要求加入队伍去前线打鬼子。队员们只好婉言相告:我们是演剧队,不招兵,并建议他们自己组织起来抗敌。
演出多在晚上,有时是借用寺庙、祠堂的戏台,有时是临时搭的草台子,有时也在农家的场院里演出。农民和士兵大都第一次看到话剧,他们看到敌人的残暴和同胞们的受难,纷纷为之激动、愤怒不已。往往是剧中人一喊起抗敌的口号,观众也就情不自禁地跟着喊起来,气氛热烈感人。由4个人演唱的一个小歌剧《黄花曲》,歌词内容有:“黄河滚滚起洪波,百万健儿守黄河;两岸展开铁罗网,鬼子插翅飞不过!”更是豪气凌云,充满胜利信念。演唱不断被观众的掌声打断。
到鄂北、豫南前线抗日部队中演出时,官兵们与朝鲜义勇队合演《阿里郎》、《朝鲜的女儿》、《图们江畔》等剧。在那段风风雨雨的日子里,他们和朝鲜义勇队的革命情谊,也最令人难忘。
朝鲜义勇队是抗战时期流亡我国的朝鲜爱国志士组成的一支队伍。总部设于重庆,在老河口的李益星为队长的第二队,全队男女同志约30人左右,大都精通日语。他们在战区的主要任务,一是在前线向日军官兵开展反战宣传,一是争取教育日军战俘,他们的教育工作颇有成效。有几位认识转变较快、觉悟提高了的男女战俘,被留在队内工作,常随队去前线喊话,现身说法,起了其他人所无法起的作用。
李益星早年来我国,毕业于黄埔军校,熟悉中国国情,是一位干练的革命者。1940年元旦,他安排了一次至今令大家难忘的朝义队和四队的联欢会,一方面增进友谊,一方面鼓舞大家向困难斗争。
|